首頁 > 範文大全 > 計劃方案 > 工業園區規劃方案

工業園區規劃方案

手機:M版  分類:計劃方案  編輯:得得9

工業園區規劃方案 標籤:贏在規劃

  工業園區規劃方案(一)

  摘要:目前,我國北方城市的經濟急劇程度依然偏低,產業布局相對零散。作為內陸經濟開發區的河南省漯河市,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因此,建設集中化半獨立式工業園區,遵循“項目導入服從於功能定位”的規劃概念,對於完善城市工業布局,優化經濟和產業結構,將產生重要影響。運用控制性詳細規劃手段對小城鎮工業園區的發展進行宏觀控制,有利於園區土地的合理開發利用,有利於規劃僅設管理的規範化,從而推動小城鎮經濟的健康良性發展。

  工業園區位於漯河

  一、【規劃背景】

  1.1、規劃範圍

  漯河市市鐵東工業區漯周鐵路以南,京珠高速路和黑河以西,其東南方是駐馬店市,南鄰,西臨解放路。面積約1200萬平方米。

  1.2、特殊的區位環境條件

  漯河市是河南省中部的一個重要地區,是中國內陸經濟特區,著名的雙匯工業園就位於其西北方向。該工業園區位於市郊,園區兩側是南外環路和繞城漯界高速公路,漯阜鐵路提速工程擴建,漯河東站就在園區旁邊,使園區能通過燕山大道直達高速,通過鐵路運輸方便順暢,提前進入中原陸路交通快速網,是源匯新一輪城市發展的重點區域,是中外客商和有識之士投資創業的理想寶地。

  交通條件十分便利,具有很強的接受城市輻射能力。整個用地高差起伏不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沙澧兩河交匯於境內,水資源豐富且水質良好;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屬典型的暖溫帶季風性氣候。具有良好的投資環境。

  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面前,一個區位優越交通便利的工業園區是漯河市工業發展和招商引資的重要之地這就決定了園區規劃建設的現實性。該工業園區在形成一定規模后將成為中心城市整體經濟發展,市域第二產業生產力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1.3、交通優勢

  該工業園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交通發達,京廣鐵路縱貫南北,漯寶(豐)、漯阜(陽)鐵路連接東西。京深公路(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等交通幹線縱橫交錯,公路密度居全省之首。漯河市區內沙、澧河上已建成橋樑8座,新修和拓寬街道46條,綠化覆蓋率達33%,是省級園林城市。市區建成國內一流的10萬門程控電話及移動通訊網。

  二、【規劃設計的指導思想】

  2.1、協調統一、合理結合

  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將發展生態工業與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提高市場競爭力相結合,與引進高科技、提高經濟質量相結合,與區域改造和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與生態保護和區域環境綜合整治相結合。

  2.2、可學布局、綜合開發

  工業園區以發展一類、二類工業為主,接納市區部分三類工業,規劃合理布局工業、倉儲、居住、服務、公共設施用地,協調健康的開發創造最高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環境效益等綜合效益。

  2.3、統一規劃、分步建設

  規劃充分注重實施的可操作性。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特點,規劃有較強的彈性和應變力,有利於滾動開發,達到開發一片,建成一片,獲效一片。

  2.4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

  漯河市是國家園林城市,該園區又是在漯河市大力提倡創建生態城市的大環境下誕生的,生態環保是其規劃的一條重要指導思想,從選址、建設、及“三廢”的排放,都應得到合理組織和處理。

  三、【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

  根據區域發展背景和地段區位條件,該工業區規劃堅持從現實出發變通創新追求特色空間結構的塑造和用地布局的完整,強調節約用地和基礎設施的合理投入,優化規劃編製成果的指標體系,注重園區的生態和環境保護意識,以實現一個具有北方城市特色環境優美用地合理管理科學的現代工業園區。園區工業性質以一類工業為主。

  規劃原則為:

  3.1、與自然和諧共存原則:

  園區應與區域自然生態系統相結合,保持儘可能多的生態功能。對於現有工業園區,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產生和對環境的壓力。新建園區的選址應充分考慮當地的生態環境容量,調整列入生態敏感區的工業企業,最大限度地降低園區對局地景觀和水文背景、區域生態系統以及對全球環境造成的影響。

  3.2、生態效率原則:

  在園區布局、基礎設施、建築物構造和工業過程中,應全面實施清潔生產。通過園區各企業和企業生產單元的清潔生產,儘可能降低本企業的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通過各企業或單元間的副產品交換,降低園區總的物耗、水耗和能耗;通過物料替代、工藝革新,減少有毒有害物質的使用和排放;在建築材料、能源使用、產品和服務中,鼓勵利用可再生資源和可重複利用資源。貫徹“減量第一”的最基本的要求,使園區各單元儘可能降低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

  3.3、生命周期原則:

  要加強原材料入園前以及產品、廢物出園后的生命周期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環境影響。應鼓勵生產和提供資源、能源消耗低的產品和服務;鼓勵生產和提供對環境少害、無害和使用中安全的產品和服務;鼓勵生產和提供可以再循環、再使用和進行安全處置的產品和服務。

  3.4、區域發展原則:

  儘可能將園區與社區發展和地方特色經濟相結合,將園區建設與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相結合。要通過培訓和教育計劃、工業開發、住房建設、社區建設等,加強園區與社區間的聯繫。要將園區規劃納入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並與區域環境保護規劃方案相協調。

  3.5、高科技、高效益原則:

  大力採用現代化生物技術、生態技術、節能技術、節水技術、再循環技術和信息技術,採納國際上先進的生產過程管理和環境管理標準,要求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實現最佳平衡,實現“雙贏”。

  3.6、軟硬件並重原則:

  硬件指具體工程項目(工業設施、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的建設。軟件包括園區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信息支持系統的建設、優惠政策的制定等。園區建設必須突出關鍵工程項目,突出項目(企業)間工業生態鏈建設,以項目為基礎。同時必須建立和完善軟件建設,使園區得到健康、持續發展。

  四、【規劃結構布局分析】

  經過分析,形成本工業園區規劃方案的基本構思,完成對道路系統、綠化系統、個項用地的總體布局、控制指標體系的規劃設計。

  4.1、“線形發展,網絡布局”的整體結構。

  工業園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因此要儘可能符合市場運作規律。橫穿工業園的東方紅路和燕山路為園區提供了與外界的主要交通聯繫,是主要的發展軸線。同時也使園區內部各個組團由比較均等的區位優勢。在保證一定縱深建設的情況下,工業園區沿兩條主幹道成片狀分佈,有利於實現園區的階段性建設和有機生長,有利於始終保持空間結構的完整和同一種類型的工業之間的聯繫。

  為了高效利用土地,統一管線鋪設,方便交通組織,在地形允許的情況下,盡量採用方格式布局。這樣使得街廓和地塊的形狀比較規整,與街道的連接相對便利,而且相對區位的相同用途的地塊在地價上差別較小,在經濟上比較容易體現公平分配的原則,方便了土地的買賣、批租和開發利用,也有利於用地規劃控制和規劃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根據有關城市形態的研究,結合對中小型機械,食品加工等工業投資和發展規模調查,我們認為園區內部街廓尺度以300米—400米為宜,即道路間距約300米—400米。該尺度的街廓被進一步細分為若干地塊時,可以適合一般投資的廠區建設規模,同時保證周邊有便利的交通。如果在未來出現投資大戶,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合併小地塊,以滿足使用要求。道路過密,街廓太小,會正價基礎設施的投入,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道路過稀,街廓過大,細分地塊較大,不利於節約土地,也可能出現街廓內部的中央地塊閑置,出現“死地塊”現象。

  4.2、“四縱三橫一斜,向東開放”的彈性發展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工業園區規劃方案
網友評論
工業園區規劃方案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