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跟蘇霍姆林斯基學做班主任》讀後感一

《跟蘇霍姆林斯基學做班主任》讀後感一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跟蘇霍姆林斯基學做班主任》讀後感一 標籤:班主任 班主任兵法 小學班主任 春晚觀后感 辦公室主任

  《跟蘇霍姆林斯基學做班主任》讀後感一

  《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一書告訴我們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需要有良好的文化修養和一種能喚醒心靈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種不斷提升自己專業素養的精神。在對待學生的時候,需要我們有更多的耐心和愛心。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了解學生應從了解學生家庭開始。父母的年齡、職業、家庭住址、生活狀況,做到了如指掌。接着就要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特點,他們有什麼毛病,需不需要照顧;了解孩子的以前教育情況,以便因材施教。

  作為班主任,責任不僅在於教授學生知識,更在於引導他們學會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以及做人的基本行為準則。在複雜的教育實踐中,只有把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和學生的自我教育結合起來,才能順利地克服各種困難。書中介紹的在班裡開展“我用雙手美化教室”活動以及學生給學生補課,都是實現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很有效的途徑。我想這些對新班主任都很有幫助。

  最讓許多教師和家長頭痛的是,問題生的“問題”總是反反覆復,似乎難以根除,致使一些教師和家長逐漸喪失了耐心。對此,有經驗的班主任除了表現出高度的愛心與責任感,還應充分調動自己的教育智慧,本着一天淘出一粒金子的精神,幫助問題生逐漸學會約束、控制自己,最終走出陰霾。

  苦口婆心的說教固然重要,但教會學生進行自我約束,又是一種更高的教育智慧。林肯的父親是一名鞋匠,在他當選美國總統的時候,曾有人拿這件事試圖羞辱他。林肯不但十分坦然地承認了這一點,而且還以有一個當鞋匠的父親為榮,由於他表現出的坦誠和高尚的胸懷,贏得了所有人的尊敬。每一個家長都愛孩子,但並不意味着每一個家長都懂教育。

  在愛的前提下,一切期盼皆有可能,愛和智慧將永遠相伴相生。別讓任何一次心靈的震蕩不知不覺地從身旁掠過。要成為學生雪中送炭的幫助者,心靈創傷的醫治者。教師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不經意的舉動,都可以傷害學生的心靈。

  如果你想使每天的工作不至於變成單調乏味的苦差,那就走上進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

  《跟蘇霍姆林斯基學做班主任》讀後感二

  一、蘇霍姆林斯基簡介:

  (1918—1970),出生於烏克蘭共和國一個農民家庭。蘇聯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1936至1939年就讀于波爾塔瓦師範學院函授部,畢業后取得中學教師證書。1948年起至去世,擔任他家鄉所在地的一所農村中學——帕夫雷什中學的校長,這所中學被列為世界上著名的實驗學校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雖然只活了52歲,但給世界教育事業卻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遺產。他用自己畢生精力和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撰寫了41部專著、600多篇論文和1200多篇文藝作品。他的書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發行。其中《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和青年校長的談話》、《帕夫雷什中學》、《我把心給了孩子們》、《公民的誕生》、《給兒子的信》、《培養集體的方法》、《學生的精神世界》、《怎樣培養真正的人》、《全面發展的人的培養問題》等大都已譯成中文,受到我國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喜愛。

  在老師的指導下,我看了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著作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我完全被書中的文字所感染,並深受觸動!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是一位卓越的大教育家,在這之前,我曾經看了許多關於教育方面的書籍和期刊,但像這樣的教育書籍,我是第一次拜讀。書中既有樸實易懂的教育教學理論,同時也有生動具體的教學實踐,刻畫入微的教學反思和教學體驗。讀着他的書,對我來說完全是一種享受!我禁不住每天都要和“他”見面,感覺這位“教育思想泰斗”就在我面前,正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誘地教我——如何做一名優秀的,富有愛心的,並充滿智慧的老師。

  二、蘇霍姆林斯基教我——怎樣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兒童

  (一)關於對“困難”學生的工作

  蘇霍姆林斯基說:“請記住:愈是困難的兒童,他在學習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難愈大,他就愈需要閱讀。閱讀能教他思考,思考會刺激智力覺醒。”

  在這以前,我從來不知道閱讀會有如此巨大的“神力”,我只知道: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應該對他投入更多的耐心與愛心,想着辦法幫他去克服。我以前是如何做的呢?記得孩子在讀小學一年級時,對數學20以內的加減法,老是不會做。最初我有些束手無策,後來知道對於兒童,應該通過形象的圖像、具體實物來使他掌握知識。所以我用一根根火柴來表示數,通過演示,他能得到加減后的結果。可是對於考試,這樣畢竟太慢了,他往往在規定時間內做不完,而且也沒有耐心做下去。如何讓他把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從而能很快地得到結果呢?我想到了“死記硬背”,因為我們做乘法題時,就是先背熟了“乘法口訣”,然後才能順利地做題。所以我在他的床頭邊、卧室門上、作業桌上貼滿了“算式”,希望通過多看,能全部記住這些答案。可是事與願違,每次做作業,他不用想,直接看門上、牆上的結果。沒辦法,最後我只得以全毀掉這些“算式”而告終。

  現在我明白了:原來,他根本就沒有想要去記,頭腦中根本沒有形成這些數字間的關聯。而“蘇老”說,他需要閱讀,也就是說,我應該給他提供這方面的課外書,去吸引他自己去看書,在看書中促進他思考,從而明白一些道理。這是一種主動學習方式,也教會了他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

  (二)關於獲得知識

  “要給學生製造問題,因為問題能喚起求知的慾望。三十年的經驗使我相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是否會很好地閱讀。會邊讀邊想的學生,比起那些不會閱讀的人來說,處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順利些。”

    “蘇老”非常強調“閱讀”的重要性。而且是要“會讀”,即邊讀邊想。在我認為,其實這就是說,在看書的過程中,要能理解字裡行間的意思,即能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書中的內容,這既鍛煉了孩子的思維能力,也加強了他的條理性和語言表達能力,這恰恰是我們能否將知識轉化為智慧的關鍵之處。是“活學活用”,而不是“死讀書”。其實要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拿我自己來說,讀了16年書,又工作了10年,現在又回到課堂,卻發現自己在求學過程中,“死啃”了很多書本,也做了很多事情,而現在,我卻遺忘了大部分課本知識,而當初卻是下了很大功夫記住了,並且通過考試取得了優異成績的。16年的時間啊,我應該至少被老師傳授了160本教材,可我現在腦中所存儲的東西可能只有一本書的內容,而且是凌亂不堪的。天哪,我從來沒有整理、分類匯總過,當初只在為讀書而讀,大學前,想着要搞好“高考”,大學時,想着每門課“爭優保過”,為拿獎學金,評為優秀畢業生而努力。我達到了目標,卻沒有學會“蘇老”所說的“閱讀和思考”。似乎一直在被“牽着鼻子走”,卻沒主動地去閱讀,去思考。等到遇到問題、困難時,才發現腦袋裡一片空白。

  (三)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

  “學生的注意力取決於他事先知道的一系列常識,有了這些常識,他就會把毫無趣味的教材看成很有趣的教材。不隨意注意應當與隨意注意相結合。當學生一邊聽講一邊思考的時候,才能出現這種結合。在所講的學科中,應當使學生有某些已知的東西。在感知教材過程中,學生的思考越積極,他學起來就越輕鬆。通過閱讀而做好準備的注意力,是減輕學生腦力勞動的最主要的條件之一。只要在課堂上能把學生的不隨意注意與隨意注意結合起來,他們就不會感到疲憊不堪。如果老師不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這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那末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

  是呀,我們常看到現在的初中、高中畢業生在中考和高考之後,把自己的書本都燒了,這是一種發泄。經常聽到考試后的學子們這樣感嘆:“終於解放了。”“這日子何時才能熬到頭啊?”“終於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了”,“終於自由了”等等,這哪有對知識的渴求與眷戀,這分明是一種強迫與枷鎖,是逼不得已的事情。現在的孩子雖然物質條件好了,可他們的精神生活很壓抑,學習壓力太大,留給他們的自由空間也很小,他們沒有選擇,沒有退路,只有被逼着往一座橋上“擠”。我們的高考制度是一種“削足適履”,幸運地則被冠以“狀元”,不幸運地則被無情地拋棄。所以他們的尊嚴與自尊在被無情地剝奪,這——哪來的趣味與感情?分明是枯燥與仇視。

  我很慶幸自己的童年時光,父母沒有給我施加任何壓力,在那個年代也沒有這個教育條件,父親常年在外做工程,母親撫養我和妹妹,只能顧及我倆的生活與起居,關心最多的是:不挨餓,不受凍,從來不過問我倆的考試分數,所以我一點也沒有感受到學習上的壓力。全憑自己對書本的自發興趣,我想這也許是我現在還想讀書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源自於內心深處自發的需要與渴求。我想只有在這種狀態下,我才能真正學到知識,並應用到我的教學實踐中去,解決曾經使我感到困惑的東西。

  (四)要贏得學生的思想和心靈

  “我們認為,使學生在某件事件上顯示自己的知識,在智力活動中表現自己,表現個人,便能喚醒抱冷淡態度的學生,把他從智力惰性中拯救出來。我們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質和邏輯來說,就是不斷地關心兒童的生活。”

  “請你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是兒童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

  其實在我們現在的教學中,大部分時間仍然在進行着“知識搬運”工作。只在忙於教學表面的工作,而沒有觸及心靈的溝通。很多老師只是高高在上,充分表現自己的權威,忙於制定規則,不停地給學生提要求,定標準,製造同一個模式,學校成了最大的“加工場”,沒有給學生“量體裁衣”,沒有逐一關心他們的個性發展與生存能力的培養。只獲取了學生表面的行為與表現,而遊離了他們的思想與心靈。

  請看當代學生眼中的教師是什麼?

  “教師是警察,沒有手槍、手銬卻有十個警察加起來也不及的‘偵破方式’;老師是總想着如何表現出與學生不一樣,但事實上很多方面與學生一模一樣的人;老師是甘願奉獻、甘願受苦、甘願埋沒自己的好人;老師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職位,人之所以為人,離不開老師;老師是最讓人稱道卻又令人不屑的職位,成績最好的特受老師寵愛的學生往往都不會想到做老師;老師是平凡的人,也為衣食住行而奔走,為柴米油鹽而煩惱;老師是不允許學生做他學生時代常做的事的人;老師很無奈,總想怎樣對學生好,對學生的將來負責,可學生很難理解。”

  三、我的教育理想

  “蘇老”說:“我的目的是要努力做到:使學習成為豐富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使這種豐富的精神生活促進兒童的發展,豐富他的智慧。我的學生的學習不應當是死記硬背,而是在遊戲、童話、美、音樂、幻想和創造的世界里進行的生機勃勃的智力生活。我希望孩子們成為這個世界里的旅行者、發現者、創造者。”

  “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讓孩子們去觀察、思考和推論,體驗勞動的歡樂和為自己創造的東西而感到自豪,為別人創造美和歡樂並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賞自然界、音樂和藝術的美,以這種美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與此同時,不要忘記一個明確的、嚴格規定的目標:兒童究竟應當學到哪些知識,他必須學會寫哪些詞,並且永遠牢記哪些數學規則。”

  是呀,這也是我所嚮往的教育理想藍圖。我決定,從我自身做起,從搞好睏難兒童的學習這件事情做起,不拘泥於傳統的陋習,緊緊把握時代發展的脈博,把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應用到我的教學實踐中去,並不斷地進行反思與研究,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將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真正做到將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完美結合,逐步形成自己較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和教育經驗寶庫

您正在瀏覽: 《跟蘇霍姆林斯基學做班主任》讀後感一
網友評論
《跟蘇霍姆林斯基學做班主任》讀後感一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