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教師要學陶行知》有感

讀《教師要學陶行知》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讀《教師要學陶行知》有感(一)

  侯振

  閑暇間,拿起在書架上放置已久的《教師要學陶行知》,隨手一翻,陶行知的四塊糖的故事映入了眼帘。讀完這個故事,深感陶先生教育有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任校長時,有一次在校園裡偶然看到王友同學用小石塊砸別人,便當即制止了他,並令他放學后,到校長室談話。

  放學后,王友來到校長室準備挨罵。可一見面,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給他說:"這獎給你,因為你按時到這裡來,而我卻遲到了。"王友猶豫間接過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放到他手裡說:"這塊糖又是獎給你的,因為我教訓你不要砸人時,你馬上不砸了。"王友吃驚地瞪大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給王友:"我調查過了,你用小石塊砸那個同學,是因為他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同學。"王友立即感動得流着淚說自己不該砸同學。陶行知滿意地笑了,掏出第四塊糖遞過去說:"為你正確認識自己錯誤,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吧。"

  讀完這則短小的故事,心中怎麼也難以平靜。四塊小小的糖果,讓我們感受到了無與倫比的教育藝術魅力,在這個故事中蘊含著令人深思的教育哲理。

  1、"潤物細無聲",這是我對這則故事的第一個感受。短短的幾分鐘,陶先生便使教育感化他人毫無痕迹地完成了。我想王友同學收穫不僅僅是那四塊糖,還有準時赴約、尊重他人、善良、正直、知錯就改、對人的寬容、親和、平等等做人的美好道德。

  2、在教育犯錯的同學時,陶先生很快捕捉到孩子的幾個細微變化,通過正面激勵與引導,讓孩子始終處在積極的轉化之中。王友還來不及反思自己的錯誤時,一些美好的道德準則已悄然地注入了他的心田。

  3、走在路上,王友也許還在準備着怎樣去挨罵,"可一見面,陶先生卻掏出一塊糖給他"着實讓他吃驚不已。孩子需要與成人進行有效溝通,這四塊糖就架起了陶先生與王友之間有效溝通的橋樑,可有多少成人實際上卻是忽視了孩子們的需要,站在成人的角度上,喊着為你好的口號對孩子進行說教,這對於孩子們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我似乎也品嘗到了着四塊糖果的甜味,讓我懂得了如何去與孩子有效地溝通。

  對於成長中的兒童來說,言語失當,或是犯些行為錯誤,都是些很自然的現象,我們無需記着糾錯或懲罰。其實當一個學生知道自己犯了錯,內心都有改過的渴望,假如別人寬容對待,負罪感便會令其不安,他往往會主動承認錯誤。當孩子改正了錯誤或者取得進步時,我們不要忘記及時給予鼓勵、喝彩,因為老師的寬容和鼓勵是孩子進步和成長不可或缺的助推器,這正是我們的教育追求,也是教育的魅力所在。

  珍惜和學生在一起的時光,用愛的教育呵護他們,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盡情地綻放光彩。

  讀《教師要學陶行知》有感(二)

  細細品讀《教師要學陶行知》我受益匪淺,書中文章短小精闢,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彷彿在細細聆聽一位位老師是如何學習陶行知的。而陶行知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的教育名言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以及他實實在在的教育行為,都深深震撼我的心。

  "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一語道出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1、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讀它、記它。2、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注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這兩種教學方法學生都是處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老師能教給學生的卻是有限。想想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識教給學生,或者說把學生看成一隻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餵飽,今天看來這就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只注重了老師的教,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

  那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課堂教學呢?陶行知先生為我們指出了課堂教學的出路:就是要把教與學聯繫起來:一方面要教師負指導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他又為我們指出了具體的做法: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教師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妥當,指導他,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裡,經過相類的經驗,發生相類的理想,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理想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我仔細思量,他的想法含義深刻,不僅為我們指出了教師教的方法,還為我們指出了學生該如何去學,同時也告知我們學生到底要學什麼。

  想想我們開展的活動教學,要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教師要提出學生進行小組活動的問題,正是學生解決問題所要進行得的手續、程序,一起討論問題設置得恰到好處,學生就能在最短的時間裡找出解決問題提的方法,同時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決了問題,掌握了新知,最後還能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陶行知的這種教學思想不正是為我們指出了落實新課程三維目標的具體方法?老師把"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妥當"實際上也就是為學生創設了教學的活動,強調了教學活動的過程,讓學生根據手續程序在過程中學習,學生自然會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失敗、成功中掌握學習的方法,最終掌握學習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在整個過程中一定伴隨着學生的情感與態度,伴隨着學生學習的價值觀。

  再想想在新課程下的師生關係。教師把"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妥當,指導他"這正是體現了教師引導作用、指導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真正是把學生放在了學習的主體位置,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教師要學陶行知》是一本很值得看、值得學習的一本書,我也將把它置於案頭,時時翻閱,讓它指引我的教學之路走得更遠、更好。

  讀《教師要學陶行知》有感(三)

  假期我讀了《教師要學陶行知》,其中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在我工作上給與莫大的鼓勵,教師的職業有苦也有樂,平凡中見偉大,只有愛崗敬業,不斷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動中有所收穫。教師不僅僅是在奉獻、在燃燒,而且同樣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華。教師要付出艱辛的勞動,但是苦中有樂,樂在其中。教師最大的樂趣就是照亮了別人,充實了自己。

  一、為人師表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一直以為"在其位,謀其職"就是把書教好,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教育學生作一個品行端正的人。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範,這樣才能為人師表。教師素質重在師德,教師職業道德充分體現了教師特有的職業思想、職業情操。教師要做好學生的靈魂工程師,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二、要有愛心。崇高的師愛表現在對學生一視同仁,絕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績區別對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愛心、耐心、細心,"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時時刻刻關愛學生,特別對那些學習特困生。在這點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過之而無不及。

  用愛心培養學生: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這種愛是神聖的,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愛學生,怎麼愛才是真正的愛。近來一些輿論批評某些教師是"製造自卑者的教師".好多教師都認為,學生的優點,不誇跑不了;學生的缺點,不批改不了。因此,他們總是批評、訓斥、否定學生,而很少鼓勵、表揚、肯定學生。其實,在老師的眼裡不應有教不好的孩子,愛學生就要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用簡單粗暴的做法對待學生或歧視學生。應當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其實,在老師的眼裡不應有教不好的孩子,愛學生就要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用簡單粗暴的做法對待學生或歧視學生。應當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最後來談談陶行知"每日四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第一問強調身體是工作的堅實後盾,沒有健康的體魄如何把工作做好,現在我們每天堅持的師生同操,同運動就很好地緩解了教學壓力,也讓我們更加健康。第二問強調要終身學習,沒有廣博的學識如何教好學生。第三問強調工作要"做好為止".第四問強調師德,沒有好的職業道德如何身先示範,教書育人。

  我們要把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問"作為行動指南,力求每天都能身體進步一點點,學問更上一層樓,工作步上一個新台階,道德越來越完善。

您正在瀏覽: 讀《教師要學陶行知》有感
網友評論
讀《教師要學陶行知》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