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看見》有感:真相背後

讀《看見》有感:真相背後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讀《看見》有感:真相背後

  線站處 張豐華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這是《看見》這本書中最觸動我的一句話。整部書沒有花俏的語言,每篇故事都只是娓娓道來,讀起來不感到枯燥,有着行雲流水一般的感覺。有時讀到書中作者與同事的調侃,我也會會心一笑,有時會隨着作者的文筆陷入短暫的思考。我不是個善於思考的人,這部書卻給了我思考的話題,同時也給我打開了一扇窗,從這扇窗里,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中國。在這個國度里有繁榮,也有衰敗;有光明,也有陰暗;有無以言表之美,也有不能承受之痛。這大概與作者的記者身份有關吧,畢竟常年的實事調查都是在觸及中國社會最底層的痛,而記者在調查之中也親眼見證了這些傷痛,這無疑會改變作者看待社會的角度,也正因為如此,她的眼界才比普通人更加高遠。

  《看見》這部書可以算是央視記者柴靜對她記者經歷的一次總結,也是對往日生活的一次紀念。其中所涉及到的各種話題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屬於冷門,也正因它們冷門,才更加觸動人心。做記者久了,體驗了各種不同的生活,親歷了各種不同的傷痛,才能有厚重而深刻的感悟。這部書恰逢中國正在經歷轉型之痛,以往擠壓的社會矛盾因為媒體而幾乎在一瞬間爆發了出來,這些矛盾有的是社會觀念引起的,有的是經濟發展導致的,也有的是突發意外造成的。所有的悲劇都在直指人心,所有的傷痛都需要社會勇敢面對。有的問題糾纏不清,像一團拆不開的毛線,卻直指時弊;有的問題顯而易見,像黑暗中閃動的燭火,卻無人在意。

  讀完這部書之後,我卻一時間想不出準確的語言來點評它,只在筆記本上寫下了一句話:"不浮華,很真實,困苦之中滲出快樂的滋味,每一章都有豐富而全面的思考。"回過頭來再看這句評語的時候,我有些責怪自己的膚淺了,讀完一本書最大的成就不是讀完了它,而是吃透了它。而這句評語刻意地避開了書中那些沉甸甸的現實,還有那些連我也感到悲痛的真相。

  書中有很多思考其實普通人也會想到,但這些思考與書中的採訪聯繫起來卻顯得更加深刻。只因為平常人的生活不可能經歷如此多的波折,才對人生少了許多深刻的思考。例如,作者作為記者深入非典重症區採訪之後,她說:"人們聲稱的最美好的歲月其實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後回憶起來的時候才那麼幸福。"而當調查農村土地改革問題的時候,她說:"追求真相的人,不要被任何東西脅迫,包括民意。我們要站在更高的地方來看我們自己。"而當討論到中國的民主法治進程時,對合格的公民的闡述可謂精闢。書中說道:"能獨立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卻不傲慢。對政治表示服從,卻不卑躬屈膝。能積极參与國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惡知道憤怒,我認為他才算一個真正的公民。""今天你的權利受到損害,你不說話,明天你就會失去更多。"我想,若要普及法治,健全民主制度,最終需要的就是教育國民成為一個真正的公民,而不是讓他們置身事外。而對於山西工業轉型難題的報道也很全面而透徹,書中指出了過去數十年山西經濟發展的通病,並反駁了經濟增長優先的論調。她說:"我們總說國家要體面,如果生活在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都灰頭土臉,我不相信這個國家會體面。"當採訪到矛盾突出的拆遷與土改問題時,作者感概:"不能用道德眼光看待經濟問題。"

  上述的這些問題由於媒體的報道或者由於自己並不在意,普通人很少去認真思考。面對新聞信息的爆炸性增長,普通人應該如何應對?是應該被媒體引導,去相信媒體需要我們相信的各種"事實",還是擁有主見,理性思考,不致於產生新的偏見?記者的目標是真實呈現,真實意味着公正與尊重,點評應該交給觀眾。那麼觀眾的目標就應該是在各種真實之中找到真實背後的真相。我不禁要問,真相背後是什麼?是疼痛?是掙扎?是希望?是無奈?真相是殘酷的,也是可貴的。但真相又有許多種呈現的形式,而每一種形式都包含着偏見,卻並不虛假。然而,僅憑一己之力探求全部的真相又談何容易,作者說:"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真相往往在於毫末之間。"我們只能希望不斷接近真相,不斷接近人性。因為對人的認識有多深,呈現才有多深。

  雖然我不是記者,但我依然能感受到記者肩上背負的使命,就是不斷探求真相背後的隱情,正如科學家不斷探索宇宙,哲學家不斷探索真理,藝術家不斷探索美一樣,那都是一次次坎坷而漫長的遠行。

您正在瀏覽: 讀《看見》有感:真相背後
網友評論
讀《看見》有感:真相背後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