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中國在梁庄》讀後感

《中國在梁庄》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中國在梁庄》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東方中國夢 中國夢 我的中國夢 感動中國

  《中國在梁庄》讀後感

  葉瑞

  對於中國來說,梁庄不為人所知,因為它是中國無數個相似的村莊的一個,並無特殊之處。但是,從梁庄出發,你卻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的形象。我是在讀完梁鴻教授的《出梁庄記》才得知《中國在梁庄》這本書的。《出梁庄記》是《中國在梁庄》外延,講述的是在外打工的梁庄兒女的生活。如果說《中國在梁庄》還算得上是一部人類學範疇的着作的話,《出梁庄記》倒是更接近於訪談記錄,而實質上,它也是新浪好書榜中紀實類文學作品排名中的佼佼者。

  讀完《出梁庄記》,看到梁庄兒女們在廣州、深圳、北京、新疆全國各地的漂泊生活,我倒是對作為梁庄打工者們的最終歸處——梁庄,更加感興趣。於是從圖書館借到這本書,隨着那些平實,卻又充滿畫面感的文字走進梁庄,走進梁庄人的生活,並與梁庄人對話,出來后,我竟然發現梁庄和我的老家是那麼相似:那些人,那些事,那些風景甚至都可以在我的老家找到對應的模型。《中國在梁庄》所構建的確實是一個普通的村莊,其具有中國無數村莊所共有的特徵。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所佔的比重之大是總所周知的。所以要想讀懂中國,就不能少了農村,而對一個具體村莊的考察正好給了我們一個切入的視角。有些中國在北京,有些中國在重慶,有些中國在西北,有些地方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國在梁庄。不曾認識梁庄,我們或許就不曾認識農村,不曾認識農村,何以認識中國?

  這本書的作者一直期待真正回到自己的村莊,以一種整體的眼光,調查、分析、審視當代農村在中國歷史變革和文化變革中的位置,並女里展示出具有內在性的廣闊的鄉村現實生活圖景。而當作者真正走進村莊的時候,當她每天和村裡人一起吃飯聊天,以一種親人的情感進入村莊的時候,她發現作為一個長期離開了鄉村的人,你並不了解它。它存在的複雜性,它面臨的問題,它在情感上所遭遇的打機,所蘊含的新的希望,你很難釐清,也很難理解。你必須用心聽,把他們作為一個個體,而不是籠統的群體,你才能夠體會到他們的痛苦和幸福。他們的情感、語言、智慧是如此豐富,如此深刻,讓人震驚不已,因為這些情感、語言、智慧來自於大地及大地的生活。

  梁鴻教授用了五個月的時間,對村裡的姓氏、宗族關係、家族成員、房屋狀態、個人去向、婚姻生育作類似於社會學與人類學的調查,並用腳步和目光丈量村莊的土地、樹木、水塘與河流,尋找往日的夥伴、長輩,以及那些已經去世了的老人。在《中國在梁庄》這本書中,作者並沒有形成一些結論性的東西,但是字裡行間,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的一些觀點。她否認鄉村已經完全陷落,但卻又接受鄉村已經千瘡百孔的事實。她不認為農民的處境已經到了最艱難的地步,但又認同整個社會最多的問題又集中在農民和鄉村那裡。與此同時,政府對於農民工,對於鄉村的種種政策和努力似乎都無濟於事,鄉村在加速衰落下去,它正朝着城市的模本飛奔而去,彷彿一個個巨大的城市贗品。

  在書中,並沒有激烈的措辭,亦看不到明顯傾向性的話語。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在以一種相對冷靜的、客觀的立場來呈現鄉村圖景。正如梁鴻教授自己所言,她只是以一個歸鄉者的身份再次進入村莊,所以用的並不是一個啟蒙者的視角。這是一個回到生命之初,重新感受大地,感受那片土地上的親人們的心靈與精神的歷程。這本書是一個展示,而不是一種判斷或結論。

  我們看到,中國現代化轉型以來,鄉土中國在文化、情感、生活方式和心理結構方面的變化是一個巨大的矛盾存在。這種難以用是非對錯來衡量的矛盾存在,讓我們的困惑、猶疑、欣喜、傷感都交織在了一起。

  落葉歸根是每個遊子最終的心愿,當眾多的農村在城市化進程中一個個消失時,當許多的人已經找不到自己的故鄉時,作為一個有故鄉的孩子,我覺得我是幸運的。我最終也會回到那塊土地,那個靈魂的歸處,縱使它面目全非。所以,我也想在我有生之年能給我的故鄉也做一次人類學意義上的田野調查,收集那裡的人,那裡的事,那裡的傳統,那裡的建築,將這一切組合成一個整體。當若干年後,現在的故鄉真的消失在了時代的洪流中,至少還有這麼一部筆記,能夠給我的子孫後代還原一個故鄉,縱然那已經不再是他們的故鄉了。

您正在瀏覽: 《中國在梁庄》讀後感
網友評論
《中國在梁庄》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