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德川家康》有感

讀《德川家康》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讀《德川家康》有感

  近來買了一套《德川家康》,由於之前對這本書的調查,一買到這本書,我就迫切地閱讀了起來。

  打開書本我馬上看到了柏楊先生寫的序:無比的謀略,無情的忍耐--《德川家康》序。初看時亦無特殊感想,只是覺得挺難得的,因為中國人在內心多少總有一種排斥日本事物的情緒,尤其是對於日本的歷史!而柏楊先生看來,至少是對德川家康這個人物有一定的認識(我是完全不了解柏楊先生是誰)。但是在看到第七段時,已沒了這種感覺,原來也跟那些出於商業目的,嘩眾取寵的網絡小說的序一樣。甚至有點好笑,一個連本國歷史都不了解的人,還去學習外國歷史(雖然日本的歷史有很大一部分與中國歷史有莫大的關係)--這是否有點崇洋媚外呢!頗為這本書感到可惜!

  一次拿起書本時,看到了書皮上對柏楊先生是這麼介紹的:着名史學家、作家!當時我很意外,史學家!?着名!?假的吧!?然後我,馬上在網上找了關於柏楊老先生的資料,也大略的看了一下他的着作。我只能用驚訝來形容我當時的感情!柏楊老先生確實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史學家,絕無愧於"着名"二字,但為什麼會寫出這樣一段有失客觀的言論呢?任何一個歷史愛好者也應該知道要用歷史的、客觀的眼光去看待歷史事物,要結合歷史背景去閱讀歷史人物啊!柏楊老先生在序中是這樣寫的:德川家康幾乎全部接受中國傳統文化--除了科舉制度,他寫中國漢字、作中國漢詩、吃中國漢葯、崇拜朱熹、崇拜朱元璋。問題是,朱熹不是一個活潑開闊的思想家,朱元璋則是一個愚昧的暴君,德川王朝終於頒布"鎖國令",中日兩國遂開始共同命運,直到十九世紀,但結果卻大大相異。十九世紀幾聲艦炮,日本解除枷鎖后,短短時間,迅速成長,而中國在受到更多炮擊后,遲遲未能建立一個現代化完整國家。遂有人認為:二次世界大站結束,德川家康的進精神使日本復興,中國卻勝得凄慘,應驗了古諺:爬得高、跌得重。原因之一是中國缺少德川家康這種無論崛起或沒落,都貫穿着一股令當代和後世人懾服的精神,也缺少把這類英雄人物介紹給國人的文學作品》朱熹,生活於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時期,理學的集大成者和後世的程朱理學奠定者之一。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在這樣傑出的貢獻下,說朱熹不是一個活潑開闊的思想家是否太苛刻了呢!如果在這一評語前加一個限定詞"政治"--朱熹在政治上不是一個活潑開闊的思想家,這到讓人無可厚非!至於朱元璋,說他是一個暴君到是比較中肯的,但說他愚蠢未免太冤了吧!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朱元璋是唯一一個貧民出身的皇帝,在元末這樣一個無比動亂的時代里,朱元璋白手起家,以農民起義的力量發家,藉助一切可利用的勢力壯大,一步一步的開創了歷時兩百多年的大明王朝,這樣一個有着雄圖大業的開國帝王愚蠢嗎?雖然這位農民出身的明太主,確實受到其出身背景帶給他的不少局限性,而且朱元璋也確實存在着不少暴戾行為,但是這總體上並不影響他成為一位雄圖大略的帝王。"愚蠢"二字用於形容朱元璋實在是太侮辱他了!

  對於"中國缺少德川家康這種無論崛起或沒落,都貫穿着一股令當代和後世人懾服的精神,也缺少把這類英雄人物介紹給國人的文學作品"這說法,我認為前半句太絕對了,中華六千年的歷史有着太多的傑出人物,甚至超過德川家康的亦大有人在。說到隱忍,遠的不說就說近的,雍正皇帝的隱忍怕是無人能出其右吧,從一個毫不起眼、"清心寡欲"的二王子,到最後登基他隱忍了四十多年。說到"無論崛起或沒落,都貫穿着一股令當代和後世人懾服的精神",也說近的鄧小平爺爺的"三起三落"不叫人折服嗎?對於後半句,這類文學作品可能確實缺乏,但這也涉及到中國人的精神層面和文化底蘊上,涉及中過六千年的思想發展。就像中國為什麼沒有出現"武士道"之類的精神?這不是單單文學能解釋的問題一樣。

  我不是個史學家,也不是對歷史多有研究,而且我也知道歷史事物本來就是眾說紛紜的,每個人的眼中都有自己的歷史,但我覺得對於一個喜歡歷史、學習歷史的人都不該帶着自己的感情色彩去"誹謗"歷史、"褻瀆"歷史。歷史是已往的事實,我們應懷着尊重的,客觀的、辨證的態度去對待,不該帶着自己的感情色彩去評價!其實我個人認為無論什麼樣的評價對歷史而言都是不公的,它也無須任何評價,因為歷史是已經發生的事實!

您正在瀏覽: 讀《德川家康》有感
網友評論
讀《德川家康》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