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楊絳傳讀後感

楊絳傳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楊絳傳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楊絳傳讀後感(一)

  時隔四年多,重新翻開《楊絳傳》,楊絳先生人格中蔓蔓出來的那絲清涼綠意,就如春寒料峭之時,枯樹上冒出的第一抹沁人心脾的嫩芽,為我這個久日身處理工學校的學童帶來一絲慰藉。很多人流連於灼人的光芒,仰望着名人的光環,而對於楊絳的人生,我想借用朱自清的一句話“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淡泊二字可以給很多人,但是真切地歸到每個平凡人身上,又有幾人可以真正踐行呢 很多人了解到楊絳,都是因為“錢鍾書的夫人”這個稱號吧。

  楊絳先生與錢鍾書先生他們夫婦被稱為文學界的珠聯璧合,伉儷情深,錢鍾書如英氣流動之雄劍,常常出匣自鳴,語驚天下;楊絳則如青光含藏之雌劍,大智若愚,不顯鋒刃。在半個多世紀的漫長人生路上,不管驚濤駭浪,不管命運如何擺布,他們始終休戚相關,榮辱與共。夫婦二人始終如一,淡泊名利,潛心學術,不諳事故,不了解他們的人就覺得他們有些孤傲了,但是他們自己勸慰彼此,太通人情事物的人必然也遭非議,所以何必 這一種泰然的豁達,常常可見於他們在生活中的種種瑣事。名利均是身外之物,他們欣賞莊子的清靜無為,淡薄名利,順應自然,修身養性,楊絳翻譯出《堂吉訶德》,大使邀請她去做中方代表作交流,多次被西班牙的她婉拒。楊絳身上這種由內而外散發的質樸與澄澈,讓我反思,終日追求的彼岸,是否真的是一片凈土,暫時的迷失眼睛,也沒有必要苛求自己,很多東西是一種水到渠成的過程,還沒有走出這一片沼澤,是因為內心沉澱的東西還不夠深厚。就如,楊絳的一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的名稱一樣,就如楊絳,帶着對生活淡淡的感念,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內心。

  楊絳出生於鍾靈毓秀的江南水鄉無錫,那一片靈秀的土地為她日後的人生給予着養料,她向來都是和顏悅色,說話慢條斯理,舉止溫文爾雅。但是傳記中的兩件事情,大大震撼了我的內心。一是,抗日時期上海淪陷地的公交車上,她面對日軍,不卑不亢,那種烈性甚至帶着一絲挑釁,民族氣節昭然若揭,竟然震懾到那位日軍,他自感自己毫無氣場與這位愛國女子對峙,只是裝樣吼了吼,就下了車。楊絳生命里那種對祖國深深的熱愛,在此刻爆發,也因為這一次,我徹底明白了,為什麼新中國成立之前,她和錢鍾書沒有選擇離開我們滿目瘡痍的祖國,他們引用了柳永的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無比貼切地說出了當時愛國文人心中的那個結,是的,我們的生命已經與祖國早就鏈接在一起了。楊絳一凡往日的另一件事情,就是對於文革時,錢鍾書被人莫須有地扣上“罪名”,她的反應之激烈,震動了當時她的同事,我想這一種抗議是並不是徒勞,它是吶喊,表現了文革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的錚錚傲骨。外柔內剛,這就是楊絳。在她柔弱的外表之內,蘊含著剛正不阿的精神情操和對丈夫的真摯、深厚的愛。如果可以握住你的手,願你把這一種堅韌的力量傳遞給我。當然,這只是單純而不真實的希冀,淺淺微笑,篤篤追求。

  一本書,書外面是我,楊絳的人格在書裡面,寫下的只是一零星感想,人的一生,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希望這一枝的綠芽可以在這個春秋不離不棄陪伴着我。

  楊絳傳讀後感(二)

  有人把文壇的夫妻分為三種:一,始終生活在另一方的身影中,例如許廣平和張兆和;二,一方極其出眾,另一方相比遜色些,有如蕭紅和丁玲;三,齊頭並進、相互並進,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正是如此。錢鍾書曾說過,楊季康,絕無僅有地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和朋友。他誇她“最才的女,最賢的妻”,我想這是一個女子最驕傲的事了。

  楊絳的文學成就無需多言。第一次知道楊絳,是初中的一篇課文《老王》,背了很多知識點,依舊不清楚為何一個女子稱為先生。第二次聽到楊絳,是大一“文學理論課”的老師推薦看她的《洗澡》。第三次,聽到楊絳,是大二“現代文學史”老師講到錢鍾書和他的《圍城》,提到了和他一樣優秀的妻子。第四次,看到楊絳先生告誡我們這一代人少患得患失,要多看書!簡單地了解了她的晚年生活,佩服於這個瘦小年邁的老太太,孑然一身,從容而淡雅,用一個“我”撐起了“我們仨”,只是希望用文字證明,她和他們曾經來過這個世界。如此才德兼備的女子,更加崇敬,便拿起了《楊絳傳》。

  楊季康是默存的妻子,甘願為默存而默存。在英國留學時,錢鍾書養成了喝下午茶的習慣。回國后,為了讓他喝到茶,她親自配製。甚至於在他死後,依舊不改下午茶。我想,下午茶於她而言不是習慣,而是丈夫還在的痕迹。回國后,在她戲劇創作達到頂峰的時候,她選擇了輔助錢鍾書創作小說,做灶下婢也心甘情願。正是由於她的付出才成就了《圍城》,他們的稱呼從“楊絳的先生錢鍾書”到“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她的內心一定是無與倫比的幸福。1997年,錢媛去逝。1998年,錢鍾書去逝。楊絳先生成了留下來打掃戰場的人。她只求比錢鍾書多活一年,好照顧他最後,她的願望實現了。現在她一直在做他安排的最後一件事:好好活!經歷過太多的生離和死別,楊絳先生對死亡沒有恐懼,她把它稱之為“回家”。聽着,讓人不免為她的柔韌、豁達感到心疼。

  讀完《楊絳傳》更加敬仰這位老人,唯有將一切化為祝福,祝她身體健康!

您正在瀏覽: 楊絳傳讀後感
網友評論
楊絳傳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