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余華活着讀後感

余華活着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余華活着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活着

  篇一:余華活着讀後感

  余華的《活着》這本書是通過別人介紹才知道的,當時的朋友對我說這樣的書的催淚性很強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這樣的書一般都是為了騙取不太理智的讀者的眼淚而使得他們浪費自己的感情和金錢的,所以,我也就一直沒有心情看這本書,直到前天自己百無聊賴的時候突然想,我到要看看這個讓無數人或者嘆服或者痛斥的書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作者在此書中講述了,地主少爺富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富貴的富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兒已經成了啞巴,母親也病了,家裡一點吃的也沒有。命運就是這樣的作弄人,這樣的令人無法琢磨,令人尷尬的無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蕩,這個家庭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新中國成立,在大躍進運動中,飢荒餓得福貴的妻子家珍駝了背。鄰居們為爭搶剩餘的發了霉的紅薯大打出手,福貴的兒子為救學校校長的老婆產後大出血,踴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看幾頁,都有我眼淚濕潤的感覺,壞運氣總是降臨到福貴的頭上,在小說的最後,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我真的不想繼續我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折磨自己,想自己也算是個“久經考驗”的讀書不少的人了,怎麼在這個時候會為了一個並不關乎自己任何前途命運的一本書而“浪費”自己的感情,我當時真的在心裡痛斥大罵這個余華,為什麼一定要把人家弄那麼悲慘,仗着自己有點才華就那麼肆意的折騰讀者的感情,真是太沒人道了,不過,倔強的自己還是頑強的把這本上看完了,另一個心思卻不得不嘆服作者的文學藝術造化,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是我看過的書中最有藝術價值的書之一,我也因此想到了美國短篇小說作家艾米麗·卡特對中國着名作家余華的長篇小說《活着》的評價,艾米麗對《活着》的語言、情節,娓娓道來的敘述方法,簡樸優美,未曾雕飾的魅力及小說中關於生、死、命運的內涵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艾米麗寫道:“如果現在要讀一些東西,顯然你應該讀一些永恆的東西。《活着》就是這樣一流的作品”。

  余華在書中說“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忍受,忍受生活賦予的快樂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傷和高興以及興奮和無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堅強的忍受,這個就是書的本意內涵嗎?如果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我還是可以接受的,這個是我猜測的一種。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

  少年去遊盪,

  中年去掘藏,

  老年做和尚。”

  書的最後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的講述者自己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說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我真的有種不願意的猜測,余華是不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僅僅活着,僅僅只是一種存在,它和其他萬物一樣並無任何意義。追尋,探究的本質不過是一個大笑話而已等等,而沒有其他任何過多的意義?在表達手法上,他用一種近乎冰冷且似乎沒有溫度的筆調娓娓敘說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人的命運就是如此這般的循環往複,一代又一代的周而復始……

  夜深人靜的時候,如果想到這些,再想到不久前的[靜在深秋]友的《祭奠自己》,再想到林語堂《生活的藝術》中說“……如果我們在世界里有了知識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評而不能欣賞,有了美而沒有愛,有了真理而缺少熱情,有了公義而缺乏慈悲,有了禮貌而一無溫暖的心,這種世界將成為一個多麼可憐的世界啊”,確實有點令人不寒而慄、毛骨聳然。現實中痛苦和快樂的人們不禁要問,生命的意義難道是真的如此脆弱?

  篇二:余華活着讀後感

  看到有一本《活着》,就囫圇吞棗的讀了一遍,剛看完,很壓抑,然後,很久,才釋然。

  主人公福貴,從一個有錢的愛賭愛嫖的二流子,到孤苦伶仃的一個人,經歷了破落、貧窮、戰爭,一步一步,失去了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只有一頭很老的牛陪伴餘生。

  在悲劇的人生中,他學會了珍惜,珍惜自己的妻子,妻子做的一雙鞋,最餓時老丈人省下的一小袋米,學會了寬恕,寬恕間接害死了自己兒子的戰友。獨自一人活着。

  這本書不同於張愛玲的《小艾》,小艾經歷了一系列悲慘的遭遇,最後的結局還是給人一些希望的,看完以後,積聚的壓抑在結尾處有一些釋放,而《活着》看完很沉重,感覺呼吸困難,看着生命之手一次又一次給予希望,又一次一次的剝奪一個人身上的珍寶,卻無力反抗。

  也許只有懂得了愛,懂得了你所擁有的珍寶,在失去時,你才有勇氣去面對一個人的寂寥。

  畢竟,回憶是一個人的歷史縮影。

  篇三:余華活着讀後感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承受三萬斤的重擔,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這本書我看了一遍便把它還給同事了,它太沉重,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線,我不敢看它那封面,怕它刺痛了我的眼,更怕它刺痛了我的心。但即使我不再看它,書中的那些情節,那些曾經鮮活,最終變的死寂的生命早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書作者余華用冷靜的令人發怵的筆調記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至少我認為它是真實的。《活着》揭示了一種高尚:那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正如本書的主角富貴,一生坎坷多折,經歷了家境的破落,經歷了國共的戰鬥,經歷了文-革的動-亂,經歷了所有親人先後離他而去的苦痛,最後與一頭與他同名的老牛相依為命,默默的活着,無牽無掛的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為了活着而活着。在這部小說里,余華想告訴讀者:生命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是一個如此寬廣又如此沉重的話題,這世上的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活着,甚至已去世的人都活在親人的心裡;活着又是如此沉重,它凝聚了太多的責任、使命以及無盡的回憶。活着給人以一種力量,一種使人堅強的面對挫折、變故,甚至死亡的力量;一種支持人無論遭受怎樣的打擊,都堅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種隱藏在人們骨子裡的一種力量,一種精神的力量。

  余華在《活着》的日文版自序中說道:“我知道富貴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我不知道是否也寬若大地?”如果問我,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是”。富貴是一個小人物,但他身上折射出處於底層很多勞動人民的共同點,包括對苦難的逆來順受,包括對自身的定義,包括對生活的態度。富貴的命運如此卑微與無助,但折射出整個民族的性格與品質,一種敢於直面苦痛的勇氣,一種特殊的生存智慧。

  篇四:余華活着讀後感

  在這四角的天空下,無數命運的碎片相互碰撞,相互交錯。在歷史的歲月中,無數的人如塵埃般被風暴湮滅,只是,仍有人在活着,活着,在命運的縫隙中前行。只因為有美好讓他們珍惜,有記憶讓他們懷念。

  福貴,他從富貴走向貧窮,他從虛幻的世界走入現實,家破人亡,沒有了支柱的家土崩瓦解,而他,也被抓去不知蹤跡。或許這只是一個平凡的開始,但在遙遠的地區躲避槍林彈雨的他,是否會想到,有一個人,在每時每刻地思念他。

  家珍,這個一直默默關懷福貴的妻子,這個與他命運息息相連的女人,同樣有着堅強與執着。她一直在等待,等待丈夫回頭的那一刻,等待與丈夫共同前行的那一天,等待着他們共同活着,走向命運的歸宿。似那天空中無數流星劃過,重重撞在黑暗中掙扎的社會。無數的火光從歷史的扉頁中迸發,燃燒着那不屈的心。

  福貴、家珍,一位是暮然回首的男子,一位是堅強不屈的女子。他們都這樣地活着,這樣平凡地活着。在貧窮中,在飢餓中,在嚴寒中,每一次共同微笑,每一次互相關懷,每一次含淚回憶曾經的片段,然後笑着讓淚流下。原來,在記憶中有這樣一種力量,讓他們不再孤獨,不再畏縮。即使被命運的碎片扎得遍體鱗傷,即使生活被一次次悲哀淹沒。人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而他們卻懂得了生命的價值,好好活着。

  生活是多變的,當我們為挫折而失落,為困難而煩躁,為打擊而放棄,我們是否會想到,自己的背後,有着無數人對你的關懷,對你的付出。曾經,那些在記憶中飛舞的一個個故事,在記憶深處流淌的脈脈溫情,讓我們在一剎感動,讓我們微笑面對明天。

  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生、死,不僅僅如漲潮時的黑色巨浪,滾滾而來吞沒了沙灘上的足跡。它所期待的是一次次破繭成蝶的新生,是一道道生命的脈絡。

  是那些情感的凝聚,使我們如此堅強。一如福貴夫婦,他們沒有在時代中漸漸消失,而是用那平凡的生命,用那平凡的人生,去擁抱我們的心靈。

  抬頭去看窗外的金色陽光,澄明的天空映鑒着我們的青春。在無數美好的歲月下,有着我們奔騰的身影。

  活着,活着!

您正在瀏覽: 余華活着讀後感
網友評論
余華活着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