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梁衡《文章大家毛澤東》有感

讀梁衡《文章大家毛澤東》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讀梁衡《文章大家毛澤東》有感

  廖家鵬

  前些時候,我有幸拜讀了梁衡先生的大作《文章大家毛澤東》(載《人民日報》二○一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學術"副刊),頗受啟迪,獲益良多。

  應該說,梁先生本身就是一個文章大家,而且是一個時刻關心國家和民族命運的學者。他秉持國家責任、政治智慧和歷史擔當的宗旨,以深邃的思想和戰略的高度,去洞察和審視一切,對歷史上的名人名作,進行客觀公正的評論,發而為文(包括他自己寫的一些文章),對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一代都有重要的啟迪和教育意義。確實是"鐵肩擔道義,妙手着文章"。

  《文章大家毛澤東》,就是梁先生新近奉獻給我們讀者"含英咀華"的一篇佳作。

  無可否認的是,開國領袖毛澤東,在其一生的革命生涯中,寫下了許多氣壯山河的鴻篇巨製,"有雄文四卷,為民立極"。這些文章蘊含著豐富深邃的思想和寶貴的經驗。這是毛澤東奉獻給中華民族一份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是他老人家留給我們後人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對於這麼一座蘊藏豐富寶藏的名山,可是以前卻很少有人去認真進行發掘。梁衡先生獨具慧眼,以其睿智卓識,敏銳地認識到毛澤東文章的巨大價值。《文章大家毛澤東》一文,正為我們今後認真深入地學習,研究和借鑒毛澤東文章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使我們在思想教育、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和文章寫作都大有稗益。

  梁先生在文章中,首先開門見山地把文章大家毛澤東放在一個歷史的、傳統的高度進行評價,讚譽他是繼漢司馬、唐韓柳、宋**、清康梁逶迤競秀的群峰中一座巍峨的高峰。

  梁先生把毛澤東不同歷史時期所寫的各種不同的文章,或政論文,或演說詞,或新聞消息,甚或書信、祭文都予以廣泛深入地分析評述,從內容到形式,從文章風格到語言特點,評述都很深刻、中肯。

  梁先生從"思想與氣勢"、"說理與用典"、"諷刺與幽默"、"通俗與典雅",四個方面具體分析毛澤東文章的特點,並深刻闡述了這種風格形成的原因,示人以金針。

  梁先生評價毛澤東文章的第一個特點首在磅礴凌厲的氣勢,這種氣勢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總結社會規律,借歷史交替、風雲際會、群雄逐鹿之勢,納雷霆於文字,排山倒海,摧枯拉朽,宣揚自己的政見。而且這種文字不僅僅是作者用筆寫出來,而更是他全身心投入救國救民那種波瀾壯闊的社會實踐的結晶,是勞其心、履其險、礪其志、成其業,然後發而為文。

  毛澤東的文章為什麼氣貫長虹,力透紙背,在文章大家中獨樹一幟,主要的是他的文章有思想,有個性化的思想,而這種思想正是時代的思想,是一個先進的政黨、一支戰無不勝的隊伍的思想,這正是文章的風骨。有趣的是,毛澤東他自己論文,不似蘇軾以泉作比,而是以黃河比:"文章須蓄勢。河出**,一瀉至**。東屈,又一瀉到銅瓦。再東北屈,一瀉斯入海。行文亦然。"他在《講堂錄》中說:"才不勝今人,不足以為才;學不勝古人,不足以為學。"毛澤東立志超越古人,他也確實超過了古人。他學貫中西,博通今古,難怪其文倒海翻江,獨步古今。所以說"風格就是人"!

  梁先生評論毛文的第二個特點是知識淵博,用典豐富。

  毛澤東作為黨的領袖,其使命是從外國借來馬克思列寧主義領導中國人民推翻舊中國。要讓廣大民眾和黨員幹部懂得自己的思想,就需要用中國人熟悉的舊知識和人民的新實踐去註解,這就是他常說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是一種真本事,大本事,需要革命理論、傳統知識和革命實踐三樣精通,缺一不可。特別需要對中國的典籍爛熟於心,並能結合當前實際翻新改造。在毛澤東的文章中,隨處可見恰到好處的用典,而且這種用典出於行文的必需,絕非嘩眾取寵。

  梁先生歸納毛澤東行文用典大致出於三種情況:一是從典籍中找根據,證目前之理,如《為人民服務》一文引用司馬遷的話,《關於國民精神總動員的號召》中對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忠、孝、仁、義予以新的解釋,這些都是政治領袖和文章大家的功力,能借力發力,翻新經典為已用,既弘揚民族文化,又普及了經典知識。二是到經典中去找方法,以之來比喻闡述一種道理。毛澤東的文章大多是論說文,是寫給中國的老百姓或黨的中基層幹部看的。所以搬出中國人熟悉的故事,以典證理,成了他常用的方法。梁先生特別推崇毛澤東"七大"閉幕詞這篇重要文章,不僅簡短得僅千餘字,而且講了一個《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真是一典扛千斤。三是為了增加文章的渲染效果,隨手拿來一典,妙趣橫生。如《別了,司徒雷登》中,引用李密《陳情表》中的"煢煢孑立,形影相弔"來形容美國對華政策的破產。讓人一看,對司徒雷登夾着尾巴走路的那副狼狽像就忍俊不禁地笑出聲來。

  接着,梁先生在深刻闡述毛澤東行文時左右逢源地運用典故來說理這一顯着特點以後,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他說:"領袖應當首先是一個讀書人,一個讀了很多書的人,一個熟悉自己民族典籍的人。他應該是一個博學的雜家,只是一方面的專家不行;只讀自然科學不行,要讀社會科學,讀歷史,讀哲學。因為領導一個集團、一場鬥爭、一個時代,靠的是戰略思維、歷史案例、鬥爭魄力和人格魅力。這些只有到歷史典籍中去找,在數理化中和單一科學中是找不到的。"這是多麼發人深省!

  這裡梁先生着重強調,作為領袖人物要能駕馭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應對各種複雜的局面,必須具有極大的政治智慧,應該得益於淵博的知識尤其是對自己民族的傳統典籍爛熟於心,從而去接受我國幾千年來無數先賢的智慧。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鑒前世興衰,考當今得失"。

  但是,這僅僅是對領袖人物的要求嗎?對各級黨員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所以,梁衡先生的這番話就顯得格外意味深長而且是語重心長了!

  梁先生對黨的幹部如何提高治國理政能力,他指示了門徑:要讀社會科學,讀歷史,讀哲學,到歷史典籍中去找。毛澤東也說過,讀史是智慧之學。

  梁先生由評價毛澤東文章第二個特點是知識淵博和用典豐富因而進一步聯想到要提高治國理政能力必須精通歷史,這是升華到一個更高的層面,足見其見識超邁、卓爾不群。

  在《文章大家毛澤東》一文中,梁先生還分析了充滿辛辣的諷刺和輕鬆的幽默是毛文的第三個特點。

  對敵人辛辣的諷刺,對自己人輕鬆的幽默,在毛文中隨處可見。這是毛澤東對自己事業、力量和韜略有充分信心的表現。

  對敵人的諷刺,如《一切政治的關鍵在民眾》一文諷刺國民黨不敢發動群眾抗戰;沈遼戰役敵軍大敗,毛澤東為新華社寫的一則消息《東北解放軍正舉行全線進攻》中則諷刺蔣介石對軍事失敗**驢技窮;毛澤東還諷刺黨八股像"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

  這些尖銳的諷刺,見稜見角,說明他眼光敏銳,能看到要害。

  對自己人的幽默,顯得輕鬆,不慌不忙,說明他有氣量和睿智,肚子里有貨。

  平時,評論文章,說要做到雅俗共賞真不容易。梁衡先生評價毛文的第四個特點正是通俗與典雅的完美結合。

  梁先生深入淺出地分析了毛澤東在行文何以能把典雅與通俗完美結合的成功秘訣。

  他說,毛澤東是鄉間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又是戰火中鍛鍊出來的領袖。毛澤東在學生時期就受過嚴格的古文訓練,具有深厚的古文造詣。後來在長期的革命鬥爭生涯中,一方面和工農兵在一起,學習他們的語言,一方面又勤奮好學,手不釋卷,常常閱讀包括小說、詩詞、曲賦等文學書籍和筆記在內的各種書籍,須臾不離。他寫詩、填詞、寫賦、作對、寫新聞稿和各種報告、電稿。同時,又密切地聯繫工農兵群眾。因此,毛澤東的文章典雅與通俗共存,樸素與浪漫互見,時常既有鄉間農民的口語,又能見到唐詩宋詞和古文里的句子。

  例如,毛澤東1916年在遊學路上寫給友人的信(《致蕭子升信》)中寫道:"一路景色,彌望青碧,池水清漣,田苗秀**,日隱煙斜之際,清露下灑,暖氣上蒸,嵐采舒發,雲霞掩映,極目遐邇,有如畫圖。"這段清秀優美的文字,與王維《山中與裴秀才書》、徐霞客《三峽》簡直不分伯仲。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讀梁衡《文章大家毛澤東》有感
網友評論
讀梁衡《文章大家毛澤東》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