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中國最佳教育隨筆》讀後感

《中國最佳教育隨筆》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中國最佳教育隨筆》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東方中國夢 中國夢 我的中國夢 感動中國

  《中國最佳教育隨筆》讀後感

  暑假裡,閑暇時也讀讀書,一杯飄雪,一本書,書桌前沒有工作時的繁瑣,有的僅僅是書香、茉莉瀰漫的那份寧靜、愜意。近來讀了《中國最佳教育隨筆》總覺得又多了許多陌生而熟悉的朋友,他們靜靜的訴說著自己的故事、輕輕流淌着自己的情感就像在書的扉頁上寫的"當你打開書頁,你就辨認出了一種聲音:沉靜、悠遠、憂傷、熱烈、迷惘、激動,你期待又熟悉,或許就是你自己的聲音,……"

  很喜歡錢理群老師的《我的教師夢》,準確的說應該是對一位潛心教學研究,並充滿教育激情的一位學者的敬仰。他有兩個身份,一是教師,二是學者,但他反覆強調首先把自己看作一個教師,他有着深入骨髓的教師情節。在他看來,講台已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錢老於2002年退休,卻回歸中學和貴州,關注語文教育,西部農村教育。正如他所說的:"痴迷於此,痴心不變。"可見他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如今在這個紛繁且有些浮躁的社會裡,也許常會聽到教師工資少、評職難的抱怨,但細細想來,在我們身邊、我們周圍也有不少心懷夢想,"只管耕耘、不顧收穫"的老師,從孩子入學的第一天,讀書的姿勢、聽課、作業的習慣、乃至課後孩子玩耍的安全,校外的自我保護都是老師點點滴滴耐心教導和培養。為了課堂效率、為了孩子的能力提高、思維發展,老師會在課前精心預設教案,一節課甚至會翻遍幾年來雜誌上名師的實錄與點評,不是為了照搬,是為了更大限度的提高教學技能、讓孩子更大限度的得到提高和發展。也許有的老師到退休,也是小學一級,與小高的工資相差不少,也許因為沒有省市賽課的等級獎而永遠也不會是省市級的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甚至連校級都算不上。但怎麼也阻擋不了這些老師對教育教學的熱愛。課堂上與孩子心靈的碰撞,課後的交流反思、文章的發表,還有孩子們天真燦爛的笑臉都會是一種自足的享受……這夢裡,總有點傻傻的憨樣,但這夢裡流淌的永遠都是教育的激情,是青春的活力,是教育改革的嚮往……

  最能理解的一位青年教師徐莉寫的《簡單而艱難地生活着》,只要是教師肯定都能理解,甚至會覺得心跳在了一塊兒。很有感觸的是她先生的抱怨:"總以為找個老師做妻子,孩子就有了着落,現在才知道不僅孩子沒有着落,連家都沒有着落了。"在看似家長里短的閑聊中,分明能看到教師群體真實的一面。她坦誠的書寫着自己的教師生活,有些無賴、焦慮、煩躁,更有迷惘。教師並不是千手觀音神通廣大,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凡人,瑣碎的教育工作、特別是現在幾乎是盛行的只要學生有一點風吹草動的,媒體就大呼小叫,教育有問題,學校有責任,老師脫不了干係。沉重的社會壓力,夾縫中生存的學校和老師能不《簡單而艱難地生活着》嗎?想起曹禺劇本里的一句話:"想想你忍不住要哭;想想你忍不住又要笑啊",這就是生活,教師的生活。

  最困惑的是還是那點點滴滴的教育問題。今年在**電視台一主持人發表的演說《高考分數有那麼重要了嗎?》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其實這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其實在幾年前的一篇《追問**高考之痛》,就讓大家熱議了很久,沒想到幾年後還是這樣,就像來自一位教育者的反思日記《從思想到文化,究竟要走多遠?》里說的:"高考的內容不管如何改變,只要它的”篩選功能”不變,”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的理念就不可能成為現實。高考制度並不僅僅是一種教育制度,更是一種社會制度和文化制度。"還有感觸的是我們的課堂,在《為什麼還要上這堂課?》里,北京某校一位特級教師上完課後,英美專家卻提問:看起來學生什麼都會了,為什麼還要上這堂課?外國同行說,他們想看中國學生在課堂上是怎麼學的,但他們只見老師不見學生,更像是一堂表演課。其實在我們現在這樣的課不也普遍嗎?常態課還好,觀摩課、賽課,更是眾力下的表演。其實我們已經早就意識到了這些制度、這些表演的不妥,教改中的問題也不止這些,教研形式化、任務化、教育功利性等等,教育改革之路是一項複雜艱巨重大的任務,也許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吧。

  還有《給新老師的20條建議》、《學生的尊嚴是玻璃》、《關於教育與良心的對視》……都讓我獲益匪淺,時刻提醒着我"教師的”威嚴”對應着學生的”卑微”"!用愛呵護孩子幼小的心靈是教育永不變色的主題。

  有人說:與好書為伴,尤如與智者同行。這些智者都是我們的同行,讀此書感覺就像是和身邊的朋友又一次心與心的交流,或五味雜陳、又或意猶未盡……

您正在瀏覽: 《中國最佳教育隨筆》讀後感
網友評論
《中國最佳教育隨筆》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