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讀後感

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高效課堂

  《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讀後感

  作為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教師,我們常常有這樣的疑問:理想的課堂什麼樣?怎樣的課堂才有效?學生懵懵懂懂,啟而不發怎麼辦?

  干國祥老師的《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這本書,以紮實的教育理論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養料,以大量真實的課堂教學案例為土壤,提出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讓我們一起走進有效課堂,攀登理想境界。

  一、理想課堂三重境界究竟為哪三重?

  第一重境界:落實有效教學框架。這可以為課堂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第二重境界:發掘知識的內在魅力。干老師認為課堂教學的核心是“問題——知識——真理”,緊張的腦力勞動,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才是課堂教學的本質所在。

  第三重境界:知識、生活與生命的共鳴。它強調的是學習過程中的“詩”,即從存在意義的角度來理解課堂,要求課堂。這和目前很多有識的教育專家、學者呼籲的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實施生命化教育應該是相通的。

  二、三重境界的闡釋給我的啟示

  1.課堂不需要虛假的主體。

  課堂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這已經成了我們很多人的口頭語。可實際上呢,反思我們身邊的一些課堂,仍然是強勢的牽引遠遠大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很多時候,教師帶着學生在“課堂”上轉圈,難以給學生以真正學習思考的時間空間。有時,學生為了迎合老師的預設,於是有了“小眼發光,小手如林”的虛熱鬧,學生在課堂上也就成了虛假的主體。

  我發現很多學生真的是教師在逼着學,逼着掌握那些知識,再死記硬背那些知識。其實,知識都是有它的魅力的,都會勾起學生的興趣。孩子們對身邊的新鮮事物充滿興趣,可是為什麼我們教材中的知識就很難有這樣大的吸引力呢?是編者的不夠精心嗎?顯然不是,是我們的教學出了問題:學生沒有成為自己學習的主體!我們教師不知道他們真正需要什麼,唯有讓知識的求得成為一個探索奧秘的神奇過程,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2.課堂需要關注的是“這一群”.

  干老師在書中說:第二重境界的主體是全體學生,優質的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圍繞在“問題——知識——文本”的周圍,來進行一次艱苦的探索。我以為他心中有學生,課堂中的他關注的是學生的學,一切的引導都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

  我很欣賞干老師們的新教育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共讀共寫共同生活;通過共讀共寫,師生、親子間擁有共同的語言與密碼。很感動的是,一個“共”正是體現了班級授課的理念,全體師生共同學習,課堂應該把目光放在“一群”上,而不是某一個特殊的“一個”,當“這一個”在呈現的時候,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讓其他的學生和他共同面對問題來學習探討,使得“這一群”都動起來。

  3.課堂應該成為學生的一段旅程。

  這段旅程是怎樣的?我們來聽聽干老師的表述:“這段旅程,將充滿着懷疑、困惑、挑戰,也不能完全沒有機械記憶、挫敗感、羞辱感,但是,它的核心永遠是智力挑戰、思維訓練、是知識作為問題解決的工具而湧現時的驚奇與喜悅,是對複雜問題形成心的理解時的豁然。”

  讀干老師課例《景陽岡》《月光啟蒙》,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旅程使得知識的獲得成為了“發掘偉大事物的魅力”,你想,這樣的過程學生怎會不喜歡呢?

  總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理想課堂之路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我們將永遠走在探索的路上。

您正在瀏覽: 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讀後感
網友評論
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