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讀後感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讀後感(一)

  恩格斯在《起源》這本書描繪了家庭的發展過程,即血緣家庭--普那路亞家庭--對偶制家庭--專偶制家庭。在血緣家庭中,每一輩人是一個婚姻集團,比如一輩人中的男女都互為夫妻,沒有固定的婚姻關係;經過自然選擇,在智力和體力上血緣家庭不如沒有血緣關係的氏族之間的婚姻,進而淘汰了近親結婚,也就產生了普那路亞家庭-群婚的最高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婦女占氏族的主導地位。

  對偶制家庭是群婚發展到專偶制家庭的過度階段,在這個階段,大量財富逐漸集中於男子之手,而且這種財富必須傳給這一男子的子女。為此,形成了專偶制家庭。

  在專偶制家庭中,男子要養家糊口,沒時間處理家務,因此男子需要一個賢內助,而女子地位低,難以養活自己,因此需要一個丈夫,雙方或多方組建了家庭,形式有一夫一妻或多妻,當然也有特例,如西藏的多夫一妻。

  在恩格斯看來,一夫一妻制家庭產生的唯一目的是為了保護私有財產的社會延續。男性統治,以父系然後以父權制的形式,僅僅是在有財產的男子與無財產的婦女間階級分裂的結果。"一夫一妻制是不以自然條件為基礎,而以經濟條件為基礎。""它決不是個人性愛的結果,"它"仍然是權衡利害的婚姻。"只有婦女對男子經濟依賴的消失,才會允許兩性關係建立在平等和"真正的"愛情基礎之上。

  可知,生產力(經濟地位)決定婚姻制度;其次婚姻並不是一直存在且兩性關係不只有封閉的,比如血緣家庭和普那路亞家庭,它們是群婚,是開放的,是自由戀愛;最後,婚姻並不是單純的兩個人的戀愛,而是涉及到經濟利益等很多約束,所以婚姻並不自由。

  我認為未來的兩性關係是開放性(是人際關係的一種,處在這種關係中的雙方有保持伴侶關係的意願,但又不受傳統的一夫一妻制的限制,這意味着雙方同意保持戀愛關係或伴侶關係,同時也能有與第三者發生親密關係的自由。)的,而不是一夫一妻制這種封閉式的。

  開放性關係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共產主義之前的階段,特點是:開放性關係與其它關係並存、愛情不純粹、受經濟利益等影響。

  第二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共產主義下的開放性關係,特點是:純粹的愛情、無外因影響。

  理由如下

  首先

  婚姻不是一直都有,也不會一直存在,《共產宣言》"消滅家庭",消滅家庭是因為家庭不自由。你不能選擇你的家庭,但卻必須為這個家庭付出義務,這在馬克思看來是不自由的。馬克思主義的想法是取消婚姻,大家不必為彼此負責,子女由社會統一教育,不由個人管理。這樣,人與人之間的性關係就可以充分自由,願意在一起就在一起,一方不願意,就不再有關係,這就像現在的自由戀愛關係。

  其次

  自古兩性關係不只有封閉的,也有開放的。未來男子不再必要女子來做家務,女子也不必要依賴男子生存,雙方沒有必須結合的必要。

  最後

  維持婚姻的並不完全是愛情,更多是經濟利益。當下很多妻子和二奶小三爭,也無非是害怕丈夫的財產被瓜分而已。過去我們強調在一段戀愛中,婚姻中要身體和精神的忠誠,但是幾十年來,現實一次次告訴人們,這基本上不可能。

  相反,在開放性關係中,維持關係以愛情為絕對主導。第五,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傳統的伴侶關係已經越來越難滿足雙方的全部需求了。簡單來說,伴侶對伴侶關係的需求分成三個大類:物質,精神,性。單一的伴侶很難同時滿足這三類需求。需求得不到滿足自然會令伴侶關係產生矛盾,導致伴侶分開。這樣的情形循環往複自然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大量浪費。在經過了大量的理論和案例研究之後,社會學家們提出了一個新的關係模型:開放式關係。原理很簡單,一位伴侶很難同時滿足三類需求,但是滿足單一需求卻簡單的多。

  需要強調的是,開放性關係的基礎是平等、自願和坦誠。否則就會出現壓迫。《共產黨宣言》中揭露了如今的婚姻家庭是資本主義公妻制,"家庭是必然會消亡的,既然家庭(還包括國家)必定消亡,人類註定要建立起更為廣泛的自由聯合體,那麼再強調封閉關係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讀後感(二)

  王旖萱

  讀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本書。恩格斯從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角度探析了人類歷史的起源,專業性較強,文字稍顯枯燥,嘗試很多次都讀不下來,今天耐着性子讀下來,在閱讀中始終從唯物史觀視角進行理解,有了許多新的認識。

  人類發展至今,文字可考的不過五千年。關於史前史的著作越來越多,但能從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角度分析史前史,恩格斯這本小冊子當屬經典。唯物主義總是能自覺地從當時的生產力、生活資料、生產工具等方面來判斷、審視人類生存史上每一寸艱難的前進。因此,唯物主義者,如作者恩格斯,在文中隨處可以發現其對於史前發展的客觀評價與崇敬之情。

  是的,從最初的語言(蒙昧時代低級階段主要成就),到以魚類為食物及火的使用(蒙昧時代中極階段標誌)、再到弓箭的發明(蒙昧時代高級階段的標誌,從制陶術的開始(野蠻時代低級階段的標誌)、到動物的馴養和植物的種植(野蠻時代中級階段的開始,且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東西兩個大陸發展進程開始分化)、再到鐵礦石的冶鍊、拼音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於文獻記錄(野蠻時代的高級階段,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過渡,僅限於東半球),恩格斯在此根據摩爾根的著作(《古代社會》)中描繪了這幅人類經過蒙昧時代和野蠻時代達到文明時代的開端的發展圖景。

  而其中蘊含著的最重要的訊息是:它們(以上所有劃時代的進步)都是直接從生產中得來的。不是從天而降,也不是神造,也不僅僅是傳說,它們都是先人經歷漫長的生存探索和難以想象的艱辛實踐才創造出來的。對,我想強調的是,這是創造,一如我們今天任何一項驚天動地的發明和變革。甚至,它們對於彼時的史前人類的意義超過了今天多數偉大創新對於我們當代人的意義。歷史沒有捷徑,生存從來不易,人類從始至終都在做一個命題: To be or not to be.尊重歷史,尊重每一位曾經為了生存而奮鬥不息的先人,尊重每一次歷史的重大突破、人類的小小進步。

  本月還嘗試讀了兩本哲學書,一本康德的小冊子——《道德形而上學原理》,未讀下來;一本托馬斯。阿奎那的《亞里士多德十講》,正在閱讀。另外,聽了一場不錯的儒學講座《儒學的價值系統與當代挑戰》。以上這些讀或未讀下來的,都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東西方之間思想、文化、價值觀以及行為選擇的差異,更清晰地感受到人類的發生、發展、走向獨特、包容與融合。總得來說,還是很有價值的。

  十一月,除了閱讀哲學專業書外,我計劃閱讀一本與和君第六次大課以及本月跬步閱讀小組主題相關的書籍,根據預習書單,暫定《一本書讀通金融史》。閱讀時間至少每日抽出一小時,安排在一天閑時儘早的時候,並花半小時回顧、思考、寫讀書筆記。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樸素小記,紀念在跬步讀書小組十月的成長。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讀後感(三)

  從起源中審視未來

  魏灝

  看完本書實在是一種莫大的享受。本書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著作之一。在這部著作中科學的分析了人類早期發展階段的歷史,剖析了國家的起源和本質。

  首先,人類文明的發展階段作者大致分為三個階段:蒙昧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氏族在蒙昧時代中產生,伴隨的是群婚制。氏族內部沒有統治和奴役,這是它的偉大之處也是它的局限性。在這個時代,人類還要為食物的匱乏而殫精竭慮。人口是極其稀少的,甚至說人口的增多是一種負擔,兩性之間的分工是自然純粹產生的:男子出外打獵,女子從事家庭起居。財產是共有的,也因為如此,婦女能夠提供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在家中的地位比男性要高。但是隨着畜牧業的興起,游牧部落從野蠻人群眾分離出來,男子能夠提供更穩定的食物來源,女子還是局限在家庭內部,慢慢的男性的地位提升,形成了第一次的社會大分工。野蠻時代伴隨的婚姻制度是對偶婚制。

  然而,也因為畜牧業的發展,食物出現了剩餘,這就出現了交換的可能。同時農業和家庭手工業也同時興起,產生了對勞動力的極大需求,這就產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裂:主人和奴隸。階級也就慢慢產生了。男子在財產方面的極大控制權進一步提高了男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女子因為在家庭中的早期優勢,後面反而無法脫身慢慢成為了男子的財產。也由此,對偶婚制慢慢的逐步過渡到了一夫一妻制。可以說剩餘財產的急速膨脹是社會制度變革的一個重要原因。商人,作為第三次的有決定意義的重要分工也同期產生。作為一個連接者慢慢的在生產和消費中佔據了主導地位。貨幣,這個神奇的社會資源分配中介也應運而生。但是商業文明輝煌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周期性的商業危機,給社會帶來了嚴重的不利影響。

  另外,國家也並非是特立獨行,她是伴隨着財產的增加和經濟發展的階段而必然產生的,她有她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但作為一個社會工具(公共權力),既可能幫助社會生產力提升,也有可能變成社會發展的阻礙,那麼以生產者為基礎發展的自由平等的自由聯合體就有可能成為在國家之後的新的工具。

  那麼這也產生了另一個設想: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愛是否有可能復活?但卻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復活,而是更加富足,社會財富極大豐富的更高形式上的復活?

  本書即便歷經百年,卻對現代社會還是有極大的借鑒價值。

  文案:魏灝,2016年12月26日

您正在瀏覽: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讀後感
網友評論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