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金剛經有感

讀金剛經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讀《金剛經》有感(一):"看破紅塵"是"道"

  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佛教徒,但讀過一些經書。佛經讀得最多。《金剛經》、《壇經》、《心經》等都不止一次地讀過,包括一些介紹性的小冊子。但讀來讀去,只能說知道一些佛學知識,至於佛經的精髓和要義,猶如霧裡看花,不甚了了。

  前些日子,我在"天涯在線書庫"中發現了一個題目——《金剛經說什麼》,作者是被譽為國學大師的南懷瑾先生。這又引起了我讀經的興趣。於是,我用了十幾天的時間,認真地拜讀了南先生的講解。我們知道《金剛經》有三十二品(性),南先生從頭到尾,結合他自己的體會,逐字逐句地進行解讀,讀後獲益匪淺,自以為明白了許多以前不明白的地方。但是不是真的"明白了"也很難說,因為真如本相不可說,一說就錯。再者,佛經所言之精要,是需要通過修行去"證悟"的,所以不修行者如我輩,所謂"明白",仍然是紙面上的"明白"而已,甚至依然是誤解。但畢竟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和感想,就不揣冒昧地說一說罷。

  第一點:關於基督教與佛教的異同。任何宗教都既相同又相異。相同的是都主張"行善",即所謂"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但具體義理和修行方法又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比如,基督教認為只有一個神,那就是上帝;人生來有罪,但人不能自救,只有皈依上帝才能被救贖,人與上帝的關係是拯救者與被拯救者的關係。而佛經認為人人是佛,只要能"明心見性",凡人就立地成佛。所以,佛與眾生平等;佛祖不"度人",人只能"自性自度".

  我曾問過一些信奉基督的人,他們對上帝的存在深信不疑,對上帝造人深信不疑,對人只能被上帝救贖深信不疑,並且如有懷疑,就不能被救了。那麼,二者到底孰真孰偽呢?我說不清楚,大概永遠也說不清楚。信仰不同,還是相互尊重為好。

  但從凡人的角度來看,我覺得佛經講的"自性自度",有利於加強自我約束意識,誠如儒家提倡的"慎獨".就是說,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能自我約束,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變為一種自覺的人格意識和行動。所以,現在許多燒香拜佛的人,有些人是做了壞事企圖讓佛祖保佑,如若明白了"自性自度"的義理,就不要心存幻想了。反過來說,上帝能救一切人,包括犯了罪而想改過的人的話,那麼許多不法分子有可能這樣想:先腐敗,再悔過,然後等上帝來救。當然,《聖經》一再強調,不要說作惡,即便是有不好的念頭,都是不應該的,都是罪過。但畢竟做惡之人還可以存有這樣的幻想:做了壞事等上帝來救。這就不利於"自律"意識的形成。

  第二點,金剛經的要義我覺得是這樣兩個字:放下。然而,悟道成佛,恰恰難就難在"放下"二字。放下,就是要行布施,不執著,始終保持一種"清凈"之心。而只有真正放下了,才可能有清凈心。放下就是捨棄,捨棄什麼呢?簡單點說,就是放下、捨棄人之為人所擁有的一切:財與物要放下,生與死要放下,各種慾望要放下,所謂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不能有;而尤其難放下的是所謂"法相",法即指思想和觀念。而人的腦子裡每時每刻都有各種各樣的想法啊,這個想法下去了,那個想法又來了,甚至睡覺都在做夢,其喜怒哀樂和真的一樣,所以無論白天和黑夜,人的腦子總是雜念叢生的,越說不想,想得越多。反過來說,有些學佛的人追求所謂的"空",而有"空"的觀念也是執着,也得放下。由此看來,要想如此徹底地"放下",不要說生活在塵世的人了,就是出家人,恐怕一邊念佛還一邊瞎想呢。悟道之難,真可謂難於上青天啊!

  儘管如此,絕大多數的人雖不能悟道成佛,但在這個物慾橫流、金錢主宰一切的物化時代,經常讀一讀《金剛經》,起碼可以幫助世人懂得善惡相報的因果關係,這對於遏制人們過分膨脹的貪慾,從而保持一份平常心,爭取做好人而不做壞人,還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點,色空觀念與因果報應。《金剛經》處處都涉及到色與空的關係,但《心經》講得更為直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什麼是色呢?色就是世間萬事萬物的"相",即一切現象,既包括有形有象的可感、可視、可聽之象,也包括無形無相,看不見摸不着的"法相",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意識".我覺得真正理解色與空的關係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太抽象,它需要證悟又難以證悟。"色不異空"相對來說還比較好理解,因為一切現象(包括心象),都是因地、火、風、水四大機緣的合和而產生,並且有生就有滅,一切現象都是暫時的而不是恆久不變的,所以"空",不是沒有,而是指它的變化不定。那麼,色與因果報應又是怎樣的關係呢?說簡單點,一切色相,都是一定的因果關係的產物。有因必有果,這個果,就表現為相。那麼又為什麼說"空就是色"呢?這就比較難理解了。因為,所謂"妙有真空"的境界,究竟是怎樣一種狀態,我們凡人是體會不到的。我只能從字面上作這樣的理解:佛祖說的"空",是不是類似老子所說的"道"呢?它無形無相,若有若無,恍惚不定,它本身是空的;只因機緣到而生相,此時是空中有相,相去則復又為空。比如一張桌子放在這裡,原來的空就變成了"有",搬走了桌子,又復為"空".是故,空中有相,相在空中,彼此一體,難以分割,故而"空即是色".

  既然空色不二,那麼佛理從根本上說就是入世的而不是出世的。佛法是世間法,它並不要求修行之人離群索居,不食人間煙火。所謂看破紅塵,也不是悲觀厭世,而是說看到萬事萬物的變化性和短暫,所以要去掉執著心,所謂"物起則應,過去不留";"你過來,我過去".一切的權力、金錢、美貌、地位、名望都是過眼煙雲,想留也留不住,王公貴族,帝王將相,哪個不想長生不老?煉丹,求仙,結果呢,許多人都是短命而亡。滾滾紅塵,如此而已!

  所以,對於凡夫俗子來說,看破紅塵不是壞事而是好事。看破了紅塵,就要力爭破除貪、嗔、痴;看破了紅塵有利於在鬧中求靜,保持一顆平常心;看破了紅塵,有權的,不要謀私利,要權為民所用;有錢的,要多行布施;一般草民,則要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總之,要"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要相信因果報應是真理而不是封建迷信。至於有沒有前世和來世的因果報應,凡俗之人,又何以能夠知道?但我也相信,真正的有道之人,是不講妄語的。

  第四點,佛理與文學。我是一個文學圈內的人,讀了一些經書,自然要想到二者的關係。金剛經要求將"法相"也要放下。佛理中講的"法",指的就是人的意識,自然也包括情感。而文學所要表現的,恰恰又是人的情感世界。而放棄了情感,就等於放棄了文學。這不是很矛盾嗎?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長時間。這次讀《金剛經說什麼》,是南懷瑾先生的一句話啟發了我。他勸學佛的青年人:要先學做人,再說學佛;人都做不好,還學什麼佛(大意)。那麼,學做什麼樣的人呢?當然是要做好人。而好的文學,確有提升人的素質、涵養人的心靈的巨大作用和意義。換言之,文學能夠幫助人們如何學做人。文學和佛理雖然沒有可比性,卻有內在的一致性。佛理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是無私的大愛。而一切偉大的作家和傳世之作的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具有一種博大的愛心,具有高尚的人格境界。當今,對於斯大林所說的"作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句話,已經很少聽到了。為什麼呢?因為有一種不成文的但又被普遍認可的看法,即認為作家也是普通人,所以讓作家承擔"靈魂工程師"的任務,是一種苛刻的要求。金剛經給我的啟示是:作家雖然是普通人,但他從事的職業是有關人的靈魂的工作,如果作家的精神、人格境界混同於一般人甚至比普通人還不如,他寫出的作品如何能幫助人們學做人?比如當前為金錢、地位、名望而寫作的人,比如那些理直氣壯地進行"下半身"寫作的人,比如那些為了"賣點"故意添加低級作料的作品,對於"學做人"來說,都是有害而無益的。人們對當今道德滑坡的現狀深表憂慮,而上述一些格調低下的"縱慾"之作,恐怕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的。

  毫無疑問,我國當代文學已經進入了多元並存的時代。各種文學觀念、文學流派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但是有一點是作家們必須要堅守的,那就是——文學精神!文學精神至少包含兩方面的內涵:對作家來說,要具備較高的精神素質與人格境界;對作品來說,則要能夠分辨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丑;對前者要肯定之謳歌之,對後者則要無情地揭露之鞭撻之。

  作家,理應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最後,我要再次重申:上述所說,絕對不是"解經"(我哪有這樣的資格),只是個人的讀經感想而已。即便是感想罷,恐怕也近似於痴人說夢,謬誤多多,諸君看過之後一笑了之可矣!

  讀《金剛經》有感(二):快樂地生活

  《金剛經》這本書挺有意思,它寫的是佛祖釋迦牟尼和他的學生須菩提在課堂(法會)上的一段對話,全名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用金剛般的智慧斷除煩惱,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話聽起來有點繞口,其實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先說"煩惱",人生在世誰沒有"煩惱" 大至國家、企業、團體,小到身邊的男女老少,可以說"煩惱"如影隨形、伴隨終身。人們為什麼會有"煩惱" 《金剛經》上說,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一句話,有個"我"字作怪!"文革"中不是有句"靈魂深處鬧革命,狠斗私字一閃念"嗎!若是"我"沒有了,還斗個什麼勁?所以,要想去掉"煩惱",必須正確地認識"煩惱"的載體DD"我".

  "我"是什麼?我的耳朵、我的眼睛、我的手、我的心臟、我的想法、我的…,哪個東西是"我" 都不是,"我"是"緣起有,自性空".

  其次是"我執".佛祖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人們總把自己看到、聽到、認識到的東西,比如:我的電腦、我的房子、我的同學、我的事業、我的看法…,等等,當成是真是不虛的,DD誤區正在這裡,這叫"我執"!真實情況並非如此,一切都"因緣而生、因緣而滅",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中,幾十年、最多一百年,一切都與你無關。"運動的物質和物質的運動"是宇宙的全部,人們的"貪、嗔、痴、慢、疑"都是自尋煩惱,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真正破除"我"和"我執"的樊籠,就會達到"明心見性", 即所謂"開悟"的狀態。這時的人就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了。換句話說就是一切都看開了,看透了,一切都不住於心,就連這個"心"也沒有,真正做到"心無所住"!心如明鏡,何來"煩惱" 胸懷虛谷, "我"和宇宙融為一體,誰又去"煩惱"呢?

  正確地對待人生,樂觀地對待生活,每天都快樂,每天多為別人多想着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一生快樂,下一生還快樂,大約這就就是佛祖的意思吧!

  讀《金剛經》有感(三):了解佛陀的智慧

  我們都知道,《金剛經》在我國流通非常普遍。首先,針對中國人好簡的民族特性。《金剛經》言簡意駭,其內容直指人心,深得廣大佛學者的喜愛。

  《金剛經》分序分、正通分和流通分三大部分。到今天,我們已經學完了發起序。大家都有一個概念,那就是說佛教大部分經典一開頭都是說佛頂發無量光明,顯現種種神通。然而《金剛經》卻樸實無華,真實記載了釋迦牟尼佛也和凡人一樣,托缽乞食,洗足敷座,一樣的食人間煙火。這就說明了修行是要靠自己腳踏實地,不搞什麼神通幻術之類的來迷惑眾生。

  佛陀當時有二千五百人眾的大僧團,佛陀憑藉自身的成就、自身一呼百應的威望,完全可以指使弟子們去為他安排衣食住行。然而佛陀並沒有這樣做。佛陀卻和大家一樣,親自托缽乞食,親自敷座而坐,過簡樸實在的生活。這說明佛陀以身示眾,教導我們佛法是在現實世間中通過自身努力修得來的,而不是離開內心而去向外在虛無縹渺的神靈求來的。也說明了佛陀以身作責,樹立人人平等無有高下的榜樣。不像一些官員高高在上,吃老百姓的,喝老百姓的,卻還在老百姓之上作威作福,一副高高在上的官架子,夸夸其談卻又不為老百姓辦實事。這樣的官員自然得不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這樣的社會也就很難發展。

  佛陀的品德智慧是圓滿的。我們要向佛陀學習,學習佛教給我們的法。學法為的是用在實修道上,用在現實生活中。說好話、做好人、辦實事。運用佛法、運用智慧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真切實際的利益大眾。

  現在我們在提倡和諧社會,是的!在沿海地區確實得到了成效。可前幾天我看到同學放寒假回鄉,所拍攝到的山村裡的照片時使我震驚萬分!真不敢相信在如今發達的中國還有如此窮困的地方!那是一片偏遠山區的村民。村民破損的房屋連我們沿海地區農家豬舍都不如。孩子們更是連一學期幾十塊錢的學費都交納不起,只能眼巴巴地跟着大人做苦活。從他們迷茫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他們對未來充滿了恐懼,對人生幸福大道失去了希望!

  你說我們大家一天到晚在講和諧社會,要求每個都要做好一個守法公民。你再看看那些窮山溝里的貧民,他們吃飯上學都成問題,面臨著對肌體的挨餓,面臨著對學識的無知,那還能談什麼和諧?為什麼說"窮山惡水出叼民"呢?這正是因為把他們逼急了。你看看他們家裡,上有老下有小的,要張口吃飯的,要繼續活命下去的,他們已經到了無路可走的地步。你想想看,如果你家財萬貫,你會冒着生命危險去偷人家的錢財嗎?你會扔掉面子上大街上去乞討要飯嗎?就算打死你也不會去乾的。然而和諧社會裡卻又有那麼一些流浪者、乞討者!這不是很可悲嗎!所以要使社會真正和諧起來就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鄧小平同志說過:中國改革開放,就是要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而後面還有一句話,那是很重要的一句話,那就是先富起來的人要帶動還沒有富起來的人一起奔小康去!這才是團結,這才是社會主義,這樣才能構建和諧社會。

  現在我們讀誦經典是為了了知佛陀的智慧,了知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以佛陀為榜樣,依法修行。發起序雖然短短几句話,包含的內容卻很廣。含納了道德生活,含納了實地修行,含納了真如本性。其中是十分值得令人尋味的。所以我們完善自我以後還要利他。當然我們會發揮出我們大乘佛教的精神,顯現出我們閃亮的價值,成為世界福音的傳播者。

您正在瀏覽: 讀金剛經有感
網友評論
讀金剛經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