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總結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總結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總結 標籤:讀書思廉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總結

  思量再三,還是決定買下這兩本書《全球通史》的上下冊,原由有二,一者想進一步能以“史”的眼光去品味全球的“恩恩怨怨”,當然以全球的角度來出發,這些恩怨無非是些雞毛蒜皮的內部矛盾,像鄰里的打雞罵狗。而事實上我們又身在其中,不能從過去跳出來,畢竟那些欺凌實實在在血淋淋地發生了。那是歷史,是修改不掉的,也不能忘卻;二者想看看美國歷史學家眼中的全球歷史,它們眼中的中國,國人,畢竟,教課書難免有一面之詞之嫌嗎。

  迫不及待的開篇,盡然讓縈繞我腦中多年的異想天開找着一些“理論根據”,記來博今後一笑。由有學過一些電子、化學等相關的科學知識,像電流的流動,電子作為實在存在的物質在導體中流動形成電流,但電子的流動並沒有改變導體的物理化學特性。比如銀線連接金線有電流流過,金線並沒有得到銀線的電子而變成銀子,原因是原子核沒有被改變,但並不能否認金接受了銀的某些東西,只是不好量化衡量而已。人作為一個生命單位,每天和外界發生着各種信息(能量等)的交換,但你並沒有變成我,我也沒有變成你,但相對親近的人在發生潛移默化的轉變,這就是為什麼有“夫妻相”一說了。另如果人死亡了,那麼人那些記憶的最小物質載體呢,它會不會飄蕩起來,形成“魂魄”.而這一記憶的物資載體會不會因為被活的生命體(人)交換而體現原生命的部分特徵。這樣說來,魂魄附體就不是一個迷信話題,而是一個科學課題。我們的五千年典籍中,這樣的記載何其多也。書中美國這位老先生講道:“電子、質子和中子相互結合形成各種原子,各種原子相互結合組成各種分子,各種分子在組成有機化程度不等的聚合體,其中有一類有機聚合體形成了生物。”[4頁]也就是說把人微觀了分,人無非是一堆有機聚合體,或說是分子、原子、電子、質子、中子,只不過是它們有的人的排列方法。另“地球在宇宙中小的就像太平洋上的一粒塵埃”[4頁],如此應證了我的另一格想法,世界的極限,在我看來,宏觀世界外還有宏觀,沒有盡頭,微觀世界內仍可微觀,無窮盡也。也就說,大永遠可以再大,小永遠可以無限的小,沒有最小,只有再小。大和小永遠是一個相對概念,不能絕對,大與小的比較只能在一個特定的空間時間範圍內進行。這樣的理論的其中一個推論是,必然有外星人的存在,只是我們的科技還沒有發展到那一步而已。宇宙外還有宇宙,總有一個地方也會形成有機聚合體而又生物。微觀世界的人的記憶的載體(一個比中子、質子更小的粒子)由於科技的發展而被捕獲,一夜之間大學畢業完全不是夢想。抓一兩個魂魄粒子解密其附着的信息成為可能。物資是永恆的、也是守恆的,總有一種粒子攜帶一種不同層面的特徵展現,把人看成一粒子時,展現出人的特性,並不是細胞,然每一細胞又有自己的特徵被更小的粒子固守。現在基因技術說明基因是你區別他人的最小單位,而總有更小的粒子去決定有這樣的基因表現。一直微觀下去,我怕會出現人和石頭或水的組成的最小單元體是相同的結論,我輩還是不做討論為好。

  另一句子我也很喜歡,“人類通過改變環境來適應自己的基因,而不是改變自身的基因去適應環境。”但不敢苟同。按以上理論,沒有基因的改變,人類應該還時有機聚合體或生物,正是系列隨着環境的改變而發生的基因的改變,才會有進化(如果人類進化是真的話),不會有由基因改變而由有機聚合體逐步進化成人時,自身基因突然再也不變了,因為環境從沒有停止改變過,而且正是由於人類的破壞,環境的改變的更加劇烈。這也成為我們相信有更高等生命存在的理由。而我們人類並不是生命形式的終極,而應是生命形式的一個階段。具體在哪個階段,我就搞不懂了。也許有一天的研究會發現,人類生命體只是更高生命體的載體也說不定。

  歷史學家對文化的論述太精闢了“人化的環境被稱為文化”.[頁6]一切由人類而改變體現的就是文化,一件原始的圖騰、記錄的文字、載歌載舞無不體現着文化的魅力,比在哲學中文化為上層建築的論述更加的通俗而更加確切。

您正在瀏覽: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總結
網友評論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總結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