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十日談讀後感

十日談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十日談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十日談讀後感(一)

  近期我讀了一本名着《十日談》,使我受益匪淺。

  《十日談》是一部故事集,但不是普通的彙集故事的作品。薄伽丘採用故事會的形式,別出心裁地以框架結構把這些故事有機地組成一個嚴謹、和諧的敘述系統。大瘟疫作為一個引子,藉以引出10名男女青年,並點明自然禍害導致社會秩序、人際關係的墮落,為整部作品塗抹出時代底色。這段引子,作者的開場白、跋,和10名男女在別墅的活動,是一個大框架,巧妙地包容和串連了主人公們講述的100個故事。這100個故事,除了第一天和第9天沒有命題外,8天的故事各在一個共同的主題下展開,使這框架結構渾然一體。而故事中的人物也常常講述故事。這樣,大框架中套小框架,故事中套故事,既可鮮明地表達作者的情感、觀念,又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龐大而活躍、複雜而有序。

  《十日談》還抨擊了封建特權和男女不平等。薄伽丘確信,人的高貴並不取決於出身,而是決定於人的才智。即便是伺候國王的馬夫,其儀錶和聰明同國王相比,毫不遜色。不少故事敘述了在爭取幸福的鬥爭中,出身微賤的人往往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戰勝封建主和貴族。薄伽丘揭示了這樣一條真理:“貧窮不會磨滅人的高貴品質”,窮人家往往出現聖賢,倒是“高貴叫人喪失了志氣”,帝王家子弟只配放豬牧羊。他還摒斥中世紀僧侶主義污衊女人代表罪孽的陳腐觀念,讚美婦女是自然的美妙造物,主張婦女應該享有跟男人平等的地位。

  薄伽丘在許多故事裡把抨擊的鋒芒指向天主教會和宗教神學,毫不留情地揭開教會神聖的面紗,把僧侶們奢侈逸樂、敲詐聚斂、買賣聖職、鎮壓異端等種種黑暗勾當,統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值得注意的是,在《十日談》的頭兩個故事裡,薄伽丘就以犀利無比的筆鋒,辛辣地嘲諷了教會的腐敗墮落。一個作惡多端,喪盡天良的公證人,臨終懺悔時一通胡吹,死後竟被教會封為聖徒。一個猶太教徒,在教廷駐地羅馬暗中察訪,耳聞目睹,了解到從教皇、主教直到教士,個個都是酒囊飯袋,寡廉鮮恥,貪戀女色,還買賣人口,羅馬已成為“容納一切罪惡的大洪爐”,“基督教充滿罪惡、黑暗”。這兩則故事為整個作品定下了基調。

  薄伽丘也不止於對僧侶的個人品質進行抨擊。他的批判要深刻得多。他刨根究底,毫不留情,矛頭直指教廷和宗教教義。他在一些故事中展示出,僧侶們道貌岸然,滿口仁義道德,骨子裡卻男盜女娼,是十足的偽君子。其根源蓋出於教會的教規,出於教規的虛偽性和反人性。薄伽丘對教會的批判,表達了當時的城市平民階級對神權的不滿。

  十日談讀後感(二)

  今天總算把《十日談》讀完了。意大利的薄迦丘着。譯林出版社出版1993年7月第1版。共787頁+8頁"譯者前言"。

  此書寫的是七女三男十天內每人天天講的一個故事。

  重要講的是命運、愛情、教會、神父、修女等在友情、愛情、親情等方面的故事。

  中間少不了對宿命的認同;對愛情中男歡女愛勇敢描述;對神父們當面正直卻在情色方面和普通人都是一樣的。揭穿了社會的黑暗,以及在黑暗中人類抗爭黑暗的智慧,金錢對男人女人的誘惑等。算起也是六七百年前的事情,和現在的社會上產生的事情也差不離。但描述和寫出來的總要誇大。也許這樣才幹提起觀看者的興緻。那男人都是那樣的俊朗蕭逸,女人都是那樣的貌美如花,神父也是那樣的痴情,修女也會有猖狂的愛情甚至不惜聲譽往偷情。和那巴奇龍族人的醜態。可說是蠢人一堆,智者一團。只是為了信仰神聖的天主,但私下裡該幹什麼幹什麼。有些故事簡短几頁,有些故事可以長到幾十頁,或波折或悲痛或簡短或圓滿的結局。裡面講的人物個性鮮明,如帕姆皮內亞28歲像一個大姐姐慎重成熟;迪奧內奧個性也夠強,請求每次最後一個講故事等。

  裡面的故事在我讀完后,可能需要一段時光來沉澱,也許不久后我便會忘卻其中的很多情節,但總會有沉澱。諸如對美妙愛情圓滿的結局憧憬,壞人終會得到應有的處分。神父總回是神父,他們或許狡獪,或許聖潔。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率領教徒走向所謂聖潔的天主教堂,歌唱人類的巨大、英勇。暢言命運的公正與不公。洗禮齷齪的心靈,走向光亮天堂。

  很多故事無非最後要到達一個作者或讀者想看到的成果。

  作者在最後結語中,寫了自己對此書面世之後的事態種種想法,我很懂得,我以為並不是人們所以為的污穢之書,反而是人類天性最直面的剖白,我想要是沒有接近產生的故事情節,是講述不出如此活潑的故事來。

  我信任多數是真實的。

  凡人總要過凡人的生涯,可以居心靈往過上帝的生涯,心靈的天堂。

  但總歸要回到現實中,接收愛情、友情、親情、歌唱人類美妙的一面。同時也會分析壞人狠毒的一面。好與壞我們總要面對,仁慈終回要克服邪惡。痴情總會博得不該有的冷淡。

  忠貞有時在愛情眼前顯得無力,友誼在金錢眼前顯得蒼白,命運在現實生涯中顯得卑微。一切只憑當事者的智慧,榮幸的光顧。一切只憑往天馬行空,才幹拋開現實與宿命的羈絆。沒有誰會成為神仙,只是做好自己而已。

  一切回回現實,感恩現實,面對現實,就像《十日談》的結尾,十五日後,十位佳人回到有瘟疫的佛羅倫薩一樣。

  十日談讀後感(三)

  我讀書習慣於直接看內容,最後再讀後記和序言。於是,當我津津有味的把本書中的所有內容全部讀完,十分納罕:薄伽丘的這本書為什麼會世界着名?

  我真心認為,書中的故事和我們平日看的童話沒什麼兩樣,只不過是取材單一的成人化。如果是在考試卷上,我則會這樣回答:這本書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當時的神父、修士、修女的道貌岸然,表面純凈實則骯髒的靈魂。但是,僅此一點,恐怕難以成為其着名的完美理由。

  於是看序言,才了解,這本書是“在一個個打趣逗笑或男歡女愛的故事中,沒有忘記捕捉反應人類智慧的閃光點,正因如此,《十日談》被評論家譽為‘人類智慧的史詩’,尤其是那種急中生智的敏捷反應更是受到了作者的極力推崇和大肆渲染。”原來,這才是本書真正值得稱讚的部分。

  自從文藝復興以來,優秀文學作品就以神為中心轉為了以人為中心。本書正是宣傳了符合時代的人道主義精神——由高高在上的神的縹緲,轉為了人得實實在在。況且,以前我總覺得,高深的、賦有深刻思想的宏大作品才能成為傳世巨着,現在看來,真是錯了。再者,如果恰恰是因為書中故事的短小、淺顯、易懂,而對它不屑一顧,則更是大錯特錯了。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的作品,才可能走進更多人的心,而宣傳普通人的智慧,又是最能引起共鳴的。安徒生童話讓世界各地的人一遍遍品讀,而類似《世界是平的》之類的書讓部分學生讀到一半就不得不放棄,這是一樣的道理。

  好的東西可以高深,但這樣的特點會使它的傳播面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好的東西更可以簡單,讓每個人都可以張開雙臂,輕而易舉的給它一個熱烈的擁抱。所以,請不要忽略簡單通俗之美,其智慧的火光比起晦澀難懂,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

  簡單通俗,智慧機敏,宣揚人道主義精神,批判當時教會的醜陋,這些特點的綜合,應該就是本書跨越歷史、紅遍全球的真正原因吧。

您正在瀏覽: 十日談讀後感
網友評論
十日談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