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我在天堂等你》讀後感

《我在天堂等你》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我在天堂等你》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天堂午餐

  《我在天堂等你》讀後感

  前幾天,經朋友推薦,我才與這部小說結了緣。乍一聽名字,似乎小說在講一段浪漫故事,但讀來卻感受到小說中現實的因素更多。白天,我幾乎沒有讀幾頁;只有夜裡,我才能走進這部小說里,用心靈與其中的每個人對話,感受主人公的悲喜苦樂。

  《我在天堂等你》以六十年前十八軍進軍西藏為大背景,以現代人與上一代人的生存環境及思想觀念的矛盾衝突為線索,採用插敘和時空轉換的表現手法,講述了以歐戰軍、白雪梅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者進軍西藏的艱苦歷程以及發生在當代他們的六個子女身上的涉及家庭、婚姻、就業等方面的故事。作品結構精巧,從開篇處處設置了一個又一個謎團,在一個個矛盾衝突中,使讀者欲罷不能,勾起了強烈的閱讀渴望。

  掩卷想來,小說里濃縮着中國歷史的縮影,於細微處見歷史事實正是精華的所在。從主人公白雪梅十八歲為了心中的理想而忍痛與母親抉別,參軍、進藏寫起,到她親身感受了進藏大軍的少衣缺吃、翻雪山戰嚴寒的驚心動魄過程,以及他們用真誠打動藏民建設漢藏一家(歐家的六個子女中有三人不是親生的,其中木槿還是藏人尼瑪的孩子)的共同經歷,不僅讓我對西藏這塊天堂般的土地充滿着崇拜和敬仰,更是被老一輩人忘我的犧牲精神而感動。做為當代人,除了感動,懂得感恩外,該小說還提示了兩個不得迴避的問題,擺在我們的面前:

  一、子女的教育問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個做父母的心愿,主人公歐戰軍、白雪梅也不例外。為了養育六個子女,他們歷盡千辛萬苦,直到子女們長大成人,走向社會,並多數建立家庭。他們言傳身教,影響和教育子女們要做正直的人,自力更生不怕困難的人,做對國家以社會有用的人,總之要做他們心目中的好人。但是子女們生長環境和經歷決定着他們的未來不可能與歐戰軍那一代人所期盼的那樣,他們也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並不是一兩次家庭會議上家長說了就能解決的。每當子女們向他們訴苦時,歐戰軍的一句“至少氧氣是夠喝的”,幾乎成了口頭禪,也是他與子女們存在代溝的最好見證。在解決木槿離婚問題、木鑫經商問題的家庭會議上,子女們的真心話,句句都戳在歐戰軍的心窩上,以至於突發高血壓腦溢血而離世。到底該怎樣教育孩子,怎樣縮小兩代人之間的代溝,是我們每個成年人值得深思和討論的問題。

  二、人們的信仰問題。小說中描述了這樣一個細節:在大部隊進軍西藏的路上,偶遇了五六名叩等身禮去聖地的婦女,其中髮髻上插着一朵小紅花的小姑娘(尼瑪,木槿的生母)給主人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都是為了信仰而歷盡苦難。儘管我們是為了不同的信仰。”每當白雪梅在歷經艱險和磨難,身心快要支撐不住的時候,那個叩長頭、頭插紅花的尼瑪的身影就會出現,總能鼓舞白雪梅們繼續前進。這難道只是情節上契合?再者,小說名字涉及到“天堂”,難道只是作者為了增加小說的浪漫色彩,還是反映現代人信仰的迷茫和糾結?從主人公歐戰軍的遺書中的一句話就能初見端倪:“我是個無神論者,我知道人死後一切都消失了。但我卻一直堅信,我的靈魂會飛到西藏去……”主人公白雪梅關於這方面的話更多,諸如:“在那兒等我的,不僅僅是他們,還有我自己的靈魂。我有一種感覺,我的靈魂沒有和我一起回到內地來,我只是身體回來了。我的靈魂一直在那片高原上。……”作品的這種糾結,正反映了當代人在人生信仰方面的迷失。作為在改革開放的新中國生活的人們,受來自多方面思潮的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觀念趨向多元化,中國人的信仰已不再是以為共產主義而奮鬥為唯一。在物慾橫流和快餐文化時代,目之所及的都是忙碌的身影。不論是政客、商人、公務員、農民工,就連在家的老者也在為接送下下一代孩子、買菜吃飯、健身等忙得腳不沾地。而一天下來,盤點忙碌的內容到底是什麼?能在心靈上和人生軌跡上留下記錄的卻是寥若晨星。筆者只所以選擇黑夜作為讀小說的時間,或許正是彼時心靈的節拍才能與小說中記錄的新中國的開拓者們的所思所行合拍,才能聽到他們呼吸,才能感受到他們的心跳。我們雖很幸運地沒有生長在那個戰火頻飛的年代,但到底我們為什麼活着?怎樣活着更有意義?這不正是這部作品給予我們的人生命題嗎?我們不要把今生不能實現的一些願望寄託到來世,且不說人世間有沒有來世,最起碼我們的來世由不得今生的我們作主。“我在天堂等你”,換句話說,在天堂等我們的,不是那個心動的“你”,而是今生那個言行合一的“我”自己吧!

  總之,《我在天堂等你》這部小說值得一讀,尤其是當代五十歲以下的人們。

您正在瀏覽: 《我在天堂等你》讀後感
網友評論
《我在天堂等你》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