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擺脫貧困讀後感2015

擺脫貧困讀後感2015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擺脫貧困讀後感2015 標籤:春晚觀后感

  擺脫貧困讀後感2015(一)

  《擺脫貧困》緊緊圍繞閩東地區如何脫貧致富、加快發展這一主題,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觀點和方法,如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鳥先飛”的意識,“四下基層”的工作作風等,深刻回答了推進閩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擺脫貧困》一書立足實際,提出的發展思路着眼於全局和長遠,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通過學習,深有體會。

  解決貧困問題不能只“輸血”不“造血”, 推進經濟社會的整體變革是擺脫貧困的必由之路。這是本書深入論述的一個重要理念。在書中,習近平同志一再表明,擺脫貧困不僅僅是增加人民收入,也不僅僅是硬件設施建設,而是一場深刻的、全面的、系統的經濟社會變革。一方面,經濟增長需要有相關的社會條件支撐;另一方面,只有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協同發展,才能為擺脫貧困打下紮實的基礎,創造真正美好的社會生活。

  人類社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最為基本的是要積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處理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係。書中多次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統籌兼顧,生產生活生態要協調統一。在部署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時,習近平同志高度強調引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脫貧致富的必要條件……我們切不可物質上脫貧了,精神上卻愚昧了”.因此,在大力推動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以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時,習近平同志特別重視優先發展科技和教育,指出“經濟的不發達,決不能成為不辦科技教育的理由”,“我們不能等經濟發展了再來辦教育”

  作者在突出經濟建設中心地位的同時,高度重視文化自覺和價值重塑,“我們脫貧致富的指導思想很明確:一方面把發展商品生產,建設社會主義經濟作為根本任務和中心工作來抓,另一方面把蕩滌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污泥濁水,凈化社會風氣,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作為一項戰略目標予以重視”.作者還前瞻性地強調,脫貧致富既意味着大力發展經濟,把人民從物質匱乏約束中解放出來,也意味着要牢牢把握文化領導權,推動價值重塑,把人們從物質的崇拜中解放出來,在雙重意義上克服人的物化現象。

  在《擺脫貧困》一書中,習近平同志提出了物質貧困、思想貧困和信念貧困三個概念,並對這三種貧困的辯證關係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從而為擺脫貧困找到了思路和路徑。

  “貧困”的首要含義是指物質財富的匱乏。但是,在習近平同志看來,不能陷入就經濟談經濟的形而上學立場,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在思想和精神層面來尋找物質貧困的根源。在他看來,物質貧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於長期的物質貧困而導致人們“頭腦中的貧困”,即精神貧困。而對精神貧困,他又具體區分了思想貧困和信念貧困。

  “思想貧困”,就是指缺乏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想武器,因而缺乏擺脫物質貧困的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從而導致要麼安貧樂道窮自在,要麼怨天尤人等靠要,而沒有積極行動起來想辦法找出路。“信念貧困”,就是指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缺乏行動的意義和價值目標,缺乏向上的志氣和行動的勇氣,“見人矮一截,提不起精神,由自卑感而產生‘貧困縣意識’”.物質貧困、思想貧困、信念貧困三者互為因果並相互強化。《擺脫貧困》一書就是從這三種貧困的辯證關係入手,提出擺脫物質貧困必先擺脫精神貧困,擺脫思想貧困必先擺脫信念貧困。

  在習近平同志看來,真正的社會主義不能僅僅理解為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還必須有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讓人民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需要指出的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使我們擺脫了物質貧困,但有些人卻自覺不自覺中再次陷入了“頭腦中的貧困”.尤其是西方歷史終結論變成了新教條,束縛着人們的頭腦。如何再一次解放思想,承擔起中華文明復興的使命,都需要從《擺脫貧困》一書中汲取營養。

  擺脫貧困讀後感2015(二)

  《擺脫貧困》一書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的部分講話和文章,讀後很有啟發,如項南同志所說的“他留下的這份精神財富,肯定會對繼任者起承前啟後的作用”.“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讀《擺脫貧困》,可以從中汲取的精神養分也是不同。

  2013年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建設一支宏大高素質幹部隊伍”.要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培養年輕幹部,加強後備幹部隊伍建設則是這一“關鍵”的保障。讀《擺脫貧困》一書,讓我看到了習大大對青年幹部成長的很多真知灼見。《禮記?樂記》有雲“修生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首要,作為青年幹部,更要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提高自身的修養。

  習總書記在《從政雜談》一文里談到青年幹部“四忌”:一忌急於求成;二忌自以為是;三忌朝令夕改;四忌眼高手低。都說“初生牛犢不怕虎”,青年幹部精力充沛,工作熱情高,敢闖敢試,但是習總書記提到的這四個問題確實在我們身上有跡可循。

  前陣子在微信圈廣為流傳一篇名為《做公務員勿立志做大事》的文章,作者是江蘇省洪澤縣政協秘書長。標題黨看到標題定會大呼沒出息,不着急,我們不妨細看文章寫的是什麼:“如果你選擇做一名公務員,請勿立志做大事、做大官、當大款、成大道”.現在的年輕幹部大多畢業於高校,初出茅廬,滿腔熱情,胸懷大志,想着干一番大事業,立功心切,不願做“小”事,久而久之,心浮氣躁,“小”事也做不好。《道德經》有載“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進入公務員隊伍,就要清楚認識這一選擇,做好本職工作,安靜守則的做好一個稱職的公務員,忌急於求成和眼高手低。

  自以為是容易剛愎自用,進而脫離群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歷史的長河中因為脫離群眾而造成的慘劇比比皆是,“自以為是,以人為非”的自命不凡往往會讓年輕幹部一事無成。習總書記在書中寫道“密切聯繫人民群眾是幹部的基本功”,青年幹部缺少工作經驗,更是應該念好群眾經,練好基本功,忌自以為是。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這句話的意思是治理國家要做到嚴肅謹慎,不朝令夕改,不欺愚百姓。一個朝令夕改的人定會沒有朋友,一個朝令夕改的國家定會失去民心。由於缺乏經驗,青年幹部容易缺乏主見,聽風即雨,辦事不堅定,這是要不得的,習總書記在書中說:“謀於前才可不惑於後,在做決策之前,先聽他個八面來風,兼聽各種意見,深入了解所面臨的問題本質,找出其規律,謀而後斷。”要避免朝令夕改,就要做足功課,就要走群眾路線。年輕幹部不能因循守舊、一層不變,但也不能毫無主見,忌朝令夕改。

  同時,除了“四忌”外,青年幹部還要做到“四要”.一要有理想,習總書記在書中講“沒有終身廉潔、終生為民的鴻鵠之志,期待飛得持久、‘扶搖直上’是困難的”.時下的“考公熱”從側面反映出年輕人在選擇公務員這個職業的時候,沒有正確認識到這份工作的職責,更不用提志向與理想了。二要有壓力,“人沒有壓力是不行的”,要嚴格要求自己。 近日,習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98次提到“嚴”字,對於失之於軟、失之於寬的現象,必須要嚴要求。作為年輕幹部,我們更應該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三要永遠保持學習的步伐,用知識武裝自己。“學以修身”,年輕幹部要自覺加強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修養。勤奮好學,刻苦上進永遠都是一種美好的品質,也是讓自己一生受益的品格。四要堅持走群眾路線,從群眾中獲取力量,立足本職工作,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脫離實際,不脫離群眾。

  總之,青年幹部要更好的成長,就既要學會“弱鳥先飛”的勤奮和始於足下,又要有“滴水穿石”的持之以恆和鍥而不捨,還要堅持“四下基層”的貼近群眾和實踐精神。

  擺脫貧困讀後感2015(三)

  時代更迭、歷史在不斷前進,一批又一批的能人志士為國家的繁榮昌盛、人民的幸福安康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並在歷史的進程中得出了一個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真理。

  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認為:貧困的真正含義是貧困人口創造收入能力和機會的貧困;貧困意味着貧困人口缺少獲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

  目前我國社保福利制度仍不健全——覆蓋率不高、保障水平有限,由生活支出壓力帶來的貧困尤其突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在整體上穩步改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就城鄉整體而言,已經初步進入小康型生活。然而,在經濟增長、人民生活整體改善的另一面,我國社會分化嚴重,貧富差距持續擴大,貧困問題依然嚴峻,反貧困的任務依然艱巨。

  整體上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貧富形式的演變表現出以下幾個帶有趨勢性的特徵:從社會成員普遍貧困到貧富差距迅速擴大;從絕對貧困為主到相對貧困為主;從農村貧困突出到城市問題凸顯;從區域性貧困到階層性貧困;從社會分割性貧困到社會轉型性貧困;從暫時性貧困到持續性貧困。

  如果任由貧困不斷惡化,將會導致貧困率的快速增加,對社會的和諧穩定構成威脅。脫貧的先決條件是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跳出傳統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衝破封建保守的陳舊意識,是實現脫貧致富的根本。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科學路徑是找對因地制宜的發展路子。實現脫貧致富,不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對路子。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關鍵一步是深化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習近平同志在《擺脫貧困》一書的《跋》中特彆強調了“更加大膽的改革開放的新意”和“更有力的改革開放的舉措”的重要性。

  我國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指導下,脫貧事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同志拉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大幕。深圳特區的建立、三峽工程的順利完工、青藏鐵路的開工建設、神十的順利飛天無不彰顯了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脫貧事業的發展。這個過程中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共產黨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普通的藏區基層幹部——菊美多吉,甘孜州道孚縣瓦日鄉原黨委副書記、鄉長。菊美多吉在鄉鎮工作11年來,他把對黨和人民的深情、把促進當地發展的夢想轉化為服務群眾的實際行動。

  為了藏區的經濟發展四處籌集資金,帶領鄉親修路、築橋;為了改變牧民貧困的生活現狀,積極啟動“牧民定居行動計劃”,不辭勞苦動員、勸說牧民,起早貪黑地和牧民群眾一起投工投勞,奮戰施工現場;為了藏區小學能儘快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終日的奔波后他倒在了汽車後座,帶着未完成的事業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他用青春和生命譜寫了一曲共產黨人為了百姓脫貧事業無私奉獻的時代讚歌,他用短暫的一生踐行着一名共產黨人的信仰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實踐證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開放。需要有更多像菊美多吉這樣優秀的共產黨人;需要有戰勝困難、脫貧致富的信念信心;需要有立足實際,輪廓清晰的發展思路。當前,我國正在深入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矛盾和挑戰、困難和問題,只有通過改革開放,增強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外在活力,才能抓住機遇、攻堅克難、奮力趕超,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您正在瀏覽: 擺脫貧困讀後感2015
網友評論
擺脫貧困讀後感2015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