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感想隨筆 > 教師隨筆

教師隨筆

手機:M版  分類:感想隨筆  編輯:小景

  篇一:教師隨筆

  一個一丈多寬的講台,教師人生夢想的舞台。曾經懷疑這個小小的講台,這個雙手伸開足以懷抱在胸的講台,能創造出多少燦爛的人生?在腦海里總是存着無邊無際的浩瀚的理想,想着未來的前程是有着豐富多彩的景色。學校生活轉眼而過,帶着朦朧的追求,帶着滿腔的熱情,我開始在為人師的道路上跋涉前進。當我第一次以教師的身份踏進中心小學時,我的內心充盈着難以言表的激動和自豪。在適應中,我努力尋找着講台的奧秘。在講台上與學生對視的剎那,我才終於明白:原來,個人的這種壓力不是講台本身而是講台下那幾十雙熱情而期盼的眼睛。講台的魅力就在於講台上與講台下那段距離所產生的巨大榮耀。被孩子的眼神所震懾的那刻起,終於感覺教師的偉大。教師,不是自己能創造出多少的貢獻和財富,而是看着自己的孩子所創造出貢獻和財富。這是一種最坦蕩與最無私的精神。

  然而,俗話說的好:“醉後方知酒味濃,為師方知為師難”。

  對於這群懵懂的孩子,你的大聲呵斥只能制止孩子們不規矩的舉動。要使孩子真正改正壞習慣,你必須循循善誘。你得找他一次次地談心,在孩子們的淚水中你也感受到辛酸,但為了使每一個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你必須狠下心來。我相信年長的教師有教育孩子的經驗與方法,但我們年輕的教師有着與孩子溝通和互動的空間。與孩子們相處,我們可以如朋友一般傾訴。在這個默默無聞的職業里,我越來越感受到教師所具備的內涵與精神。每一堂課,每一次活動,每一次談話,無不傾注着老師自己的心血。這是一種潛藏在人內心所不願表達的情緒。在與學生的相處中,你無時不用心,你無時不用情,你的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個眼神,都是你產自內心的一種表露。

  篇二:教師隨筆

  感性語文,是語文教學向傳統本位的回歸,它在母語教學中帶有反理性、反概念的色彩,它主張不依賴語知中介而進行一種直接對位的教與學。

  在中國古代的語文教學里,教學活動直接以“道”為指向,經天緯地,齊家治國平天下,語言形式本身退居其次。解放后,一度時期,語文淪為比較低級的記載書寫技術,又在這種書寫技術之上,發展成了一門繁瑣的抽象的知識體系。在這樣的教學活動里,語文勢必會迷失語言文字所記載的內容。

  其實,語文並不存在過多的學問,語文就是識字、讀書和會意,就是領會別人的思想、自己也來思想,以及自己也來表達。在大量的語言現象面前,在大量的閱讀接受和自己的思想表達之中,語文的工具性本身,就可以把握並熟練操持,因為這是用自己的母語在動作,所以,用不着就它的工具性來開展太過專門的語文學習,特別是到了高年級后。

  一則文字材料,既是語言形式的,又是意義內容的。母語的語文技能是“習得”的,並不需要太着意對它進行“學習”。語文學習不應該是一種分析活動。我不贊成把文字符號和意義剝離開。其實,形式和意義作為二位一體之物,是可以同時兼顧的。在日常的實際言語活動中,語言形式和意義也是不可分離的,所以,我們教師用不着來製造分離的痛苦。

  中學語文是基礎性的語文學習,不用灌注很多高深的理論知識,不用將之上升成理性知識,要少做理論歸納,應訴諸學生的感性,要培養他們的語言感覺,讓他們用感覺去感知,用心去體悟。言語可以感知,章法和風格可以模仿,意義也可以去感知和把握。形象是感性的,可以感知,情感是具體的,可以感知,觀點態度是可以認同可以反對的,也可以感知。

  理解它們並不需要一套分析的理論,需要的只是豐富的感性。

  但是,今天我們發明了太多的詞法、句法、文法、教法、學法、作文法,課堂教與學都在圍繞這些在兜圈子,甚至以這些為教學目標,脫離生動可感的文字現實,進行形而上的高空翻滾,在文字現實和受體(學生)之間鋪設道道迷津。

  比照我國古代的語文教學,教師“啟發”,學生“涵泳”,識字再識字,讀寫再讀寫,其教學原則簡捷,教學方法古樸,教學步驟粗獷。

  我國古代的語文教學有幾個優點:課堂開放,有思想,不重教法。古人識字發矇之後,就走上了讀書、明理、踏訪、求證的路,直接從前人的文本中去學去悟,從生活和社會中去悟,工具與“道”可以得兼,傳授者不使用知識術語。

  把語文切碎成諸多知識點畫成知識樹,把很多體悟的東西變成分析的和講解的,把本無定勢的東西變成步驟和方法,這些都脫離語文的本位。

  很長時間以來,教法一直在語文教學研究中取強勢,這不夠尊重學生個體。我要反動地說,教法越縝密越精細,學生越被動,學生離語文本位越遠。

  感性語文強調直接走近意義。

  感性語文確立學生為感知主體,將學生和老師從術語中解放出來,還語言文字以本來的生動和活潑,拋棄抽象枯燥玄乎,還語文以真身。感性語文是開放的語文學習,開放課堂和開放學習材料,將老師從四十五分鐘的獨角戲和課堂表演中流放,只使其處理好個別精講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並將課堂延伸到圖書館、電影院、街頭,讓學生從書、刊、報、影視、宣傳欄及周圍的生活現實中學習語文。

  感性語文讓學生做大量的閱讀堆壘,廣泛接受別人的思想,形成自己的個性表達,形成自己的有見解有思想的表達。

  感性語文鼓勵教師進行個性教學,用自己的方式進行知識聯結,用自己的思維品質影響學生,使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千人一面。

  感性語文提供給學生廣闊的文化背景知識,並使他們貼近現實人生。

  感性語文對當代特別敏感,要求教師注意到現代學科的互相滲透、語彙系統的互相借用換用這一現實,重視用新的語言來表達、思考一切。

  感性語文要求教師知識廣博和深厚,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時時自耕自翻,二茬三茬地積累,與時代共進,讀文化史、科技史、宇宙史,站在歷史、社會和文化的大背景下看待語文。

  感性語文呼喚建立語文學習測評的新手段,將閱讀總量、摘錄總量、思考總量作為一個重要的量值來看,還特彆強調學生的閱讀實踐和表達實踐。

  在感性語文這裡,語文學習不外乎模仿、反覆、遷移和內化,不外乎閱讀瀏覽、佔有材料和剪輯處理材料。材料在低層級,可提供文本格式、語體特徵的信息,再上升一些,可以提供知識信息,文本在較高層級,傳達思想和情感,包括審美內涵。

  篇三:教師隨筆

  感性語文,是語文教學向傳統本位的回歸,它在母語教學中帶有反理性、反概念的色彩,它主張不依賴語知中介而進行一種直接對位的教與學。

  在中國古代的語文教學里,教學活動直接以“道”為指向,經天緯地,齊家治國平天下,語言形式本身退居其次。解放后,一度時期,語文淪為比較低級的記載書寫技術,又在這種書寫技術之上,發展成了一門繁瑣的抽象的知識體系。在這樣的教學活動里,語文勢必會迷失語言文字所記載的內容。

  其實,語文並不存在過多的學問,語文就是識字、讀書和會意,就是領會別人的思想、自己也來思想,以及自己也來表達。在大量的語言現象面前,在大量的閱讀接受和自己的思想表達之中,語文的工具性本身,就可以把握並熟練操持,因為這是用自己的母語在動作,所以,用不着就它的工具性來開展太過專門的語文學習,特別是到了高年級后。

  一則文字材料,既是語言形式的,又是意義內容的。母語的語文技能是“習得”的,並不需要太着意對它進行“學習”。語文學習不應該是一種分析活動。我不贊成把文字符號和意義剝離開。其實,形式和意義作為二位一體之物,是可以同時兼顧的。在日常的實際言語活動中,語言形式和意義也是不可分離的,所以,我們教師用不着來製造分離的痛苦。

  中學語文是基礎性的語文學習,不用灌注很多高深的理論知識,不用將之上升成理性知識,要少做理論歸納,應訴諸學生的感性,要培養他們的語言感覺,讓他們用感覺去感知,用心去體悟。言語可以感知,章法和風格可以模仿,意義也可以去感知和把握。形象是感性的,可以感知,情感是具體的,可以感知,觀點態度是可以認同可以反對的,也可以感知。

  理解它們並不需要一套分析的理論,需要的只是豐富的感性。

  但是,今天我們發明了太多的詞法、句法、文法、教法、學法、作文法,課堂教與學都在圍繞這些在兜圈子,甚至以這些為教學目標,脫離生動可感的文字現實,進行形而上的高空翻滾,在文字現實和受體(學生)之間鋪設道道迷津。

  比照我國古代的語文教學,教師“啟發”,學生“涵泳”,識字再識字,讀寫再讀寫,其教學原則簡捷,教學方法古樸,教學步驟粗獷。

  我國古代的語文教學有幾個優點:課堂開放,有思想,不重教法。古人識字發矇之後,就走上了讀書、明理、踏訪、求證的路,直接從前人的文本中去學去悟,從生活和社會中去悟,工具與“道”可以得兼,傳授者不使用知識術語。

  把語文切碎成諸多知識點畫成知識樹,把很多體悟的東西變成分析的和講解的,把本無定勢的東西變成步驟和方法,這些都脫離語文的本位。

  很長時間以來,教法一直在語文教學研究中取強勢,這不夠尊重學生個體。我要反動地說,教法越縝密越精細,學生越被動,學生離語文本位越遠。

  感性語文強調直接走近意義。

  感性語文確立學生為感知主體,將學生和老師從術語中解放出來,還語言文字以本來的生動和活潑,拋棄抽象枯燥玄乎,還語文以真身。感性語文是開放的語文學習,開放課堂和開放學習材料,將老師從四十五分鐘的獨角戲和課堂表演中流放,只使其處理好個別精講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並將課堂延伸到圖書館、電影院、街頭,讓學生從書、刊、報、影視、宣傳欄及周圍的生活現實中學習語文。

  感性語文讓學生做大量的閱讀堆壘,廣泛接受別人的思想,形成自己的個性表達,形成自己的有見解有思想的表達。

  感性語文鼓勵教師進行個性教學,用自己的方式進行知識聯結,用自己的思維品質影響學生,使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千人一面。

  感性語文提供給學生廣闊的文化背景知識,並使他們貼近現實人生。

  感性語文對當代特別敏感,要求教師注意到現代學科的互相滲透、語彙系統的互相借用換用這一現實,重視用新的語言來表達、思考一切。

  感性語文要求教師知識廣博和深厚,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時時自耕自翻,二茬三茬地積累,與時代共進,讀文化史、科技史、宇宙史,站在歷史、社會和文化的大背景下看待語文。

  感性語文呼喚建立語文學習測評的新手段,將閱讀總量、摘錄總量、思考總量作為一個重要的量值來看,還特彆強調學生的閱讀實踐和表達實踐。

  在感性語文這裡,語文學習不外乎模仿、反覆、遷移和內化,不外乎閱讀瀏覽、佔有材料和剪輯處理材料。材料在低層級,可提供文本格式、語體特徵的信息,再上升一些,可以提供知識信息,文本在較高層級,傳達思想和情感,包括審美內涵。

您正在瀏覽: 教師隨筆
網友評論
教師隨筆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