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感想隨筆 > 走進華盛頓——政治中心有感

走進華盛頓——政治中心有感

手機:M版  分類:感想隨筆  編輯:小景

  走進華盛頓——政治中心有感

  一、特殊的紀念

  今天我們參加了林肯紀念堂,越站紀念碑,華盛頓紀念碑,白宮等地方,領略了美國政治中心____華盛頓的魅力。

  林肯紀念堂位於華盛頓國家大成草坪的西端,碧波蕩漾的波托馬河東岸,與東端的國會大廈遙遙相望,是為紀念美國第16屆總統林肯而建的,是華盛頓的標誌之一。紀念堂是一座白色的花崗岩和大理石建造的古希臘神殿式的紀念堂。它在高高的石階上,非常的莊嚴。紀念堂外廊四周有36根高大的石柱,象徵著林肯在世時美國的36個州,紀念堂頂部護牆上有48朵花飾,代表着紀念堂落成時美國的48個州,而廊柱上方護欄上還刻着48個州的名字。

  紀念堂沒有大門,寓意着永遠向世人敞開。登上高高的石階,進入紀念堂,迎面是位於正中,用潔白大理石雕刻的林肯坐像。他目光深邃,神色嚴峻,給人一種非常剛毅堅定的感覺。在林肯坐像背後有着一段銘文,意為"在這座殿堂里,在人民心中,永遠銘記對林肯的懷念,是他為人民拯救了聯邦。"在林肯坐像左側牆上,有一塊葛底斯堡演說的石刻。而坐像的右側牆上則銘刻着林肯第二次就任美國總統時的就職演說。

  參觀完回到正中的林肯坐像,背對坐像,面對廣場,可以看到林肯紀念堂與華盛頓紀念碑、國會大廈三者構成了國家公園的中軸線。而在紀念堂前方,有一個長610米的長方形反思池,可以欣賞到華盛頓紀念碑在池水中的美麗倒影。

  逐個參觀完各個紀念點,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林徽因的侄女林瓔設計的越戰紀念牆。紀念牆是一個L型的結構。從入口走進,地勢逐漸降低,人們的心情也是越來越沉重,走到L的轉折點時,地勢逐漸升高,心情逐漸平復,思想陷入了思考。在越戰中美國犧牲了58209人,他們的名字被刻在牆上,供人們瞻仰祭奠。這些沉重的字母,不僅僅是一種紀念,更是一種教訓,我們要和平,不要戰爭!

  在華盛頓市區中心有一座紅牆灰頂的高層建築。北眺華盛頓紀念碑,南倚傑斐遜紀念堂,這座建築叫做"美國二戰大屠殺紀念館".裡面所陳列的那段被濃縮的歷史,是二戰前及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及其同夥所施行的有組織、有計劃地迫害和滅絕歐洲猶太人的歷史。1993年4月,一個陰雨連綿的日子,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美國國家大屠殺紀念理事會主席哈維·邁耶霍夫和納粹奧斯維辛集中營生還者、諾貝爾獎得主埃利·維索三人一起點燃了紀念館六角形祭奠大廳內那束不再熄滅的火。從那時起,這個博物館開始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而今天,我來到了這裡。

  這個館的外形活像個逃不出去的監獄。頭頂上都是模仿監獄的鐵架子,有一種壓抑之感。這是美國設計師經常使用的藝術表達形式,只有你身臨其境,才能有不同尋常的感受。

  在參觀前,我們每人會拿到一本淡灰色封皮的小本子,封面中心的圖案很象是美國護照上的國徽。最上邊寫着:IDENTIFICATION CARD(身份證);中間徽標是:For the dead and the living we must bear witness(為死者和生者作證);最下邊是: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美國大屠殺紀念館)。

  這就是我們參觀大屠殺館的臨時身份證。紀念館用這種方法,讓每個來訪者融合到展廳的環境中,用心去觸摸,切身地感受。正是這種方式,讓數以萬計的人了解了這段歷史,了解了被屠殺者的無辜。它告訴了我們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卻可以告訴無數人這段歷史。這本只有64開、4頁的身份證,拿在手裡,心中卻感到壓抑和沉重。館內設計巧奪天工,極小的空間,保存着許多稀世文物,從希特勒上台前的狂熱到希特勒進行的種族滅絕,都有豐富真實資料。滅絕猶太人的罪行,表現最淋漓盡致:從證明猶太人是劣等種族的人類學調查,到猶太人被殺害后留下的金銀首飾、上萬雙皮鞋和一堆堆頭髮……都是半個世紀前的真材實料,告訴着世人,這是世界上最慘絕人寰的屠殺。

  "對抗仇恨,阻止種族屠殺,以及促進人類尊嚴"這是這座紀念館的宗旨,這次參觀,讓我重新了解這段歷史,更開始思考這些歷史背後的發展因素,傷痛要記住,更要預防!

  談到美國的政治,就必須回顧美國的歷史,美國人對於民主與自由的追求與美國歷史是有很大淵源的。雖然中美之間的政治制度有很大差異,但是在反對戰爭、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還是有很多共同點的。我們要互相尊重彼此的政治制度、文化,推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二、震撼的博物館群

  今天下午我們來到華盛頓的博物館群參觀學習,這裡有藝術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航空航天博物館等十幾個博物館,但我們選擇來到納粹大屠殺紀念館,了解這一空前災難的相關歷史。 博物館創辦主席曾經說過,為了死去和活着的人,我們必須親自見證。

  猶太人大屠殺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種族清洗, 是二戰中最多人熟悉的暴行之一。納粹大屠殺期間有600萬猶太人被殺,兒童就有150萬。參觀之前,每個人領取了一張身份卡,跟隨卡片中的猶太主人公一起,見證他們當年的遭遇,更能感同身受。

  博物館通過大量實物、照片、影片和目擊者證詞,全面地展現了那一段歷史 ,普通親歷者的講述真的是震撼人心。紀念館外牆上是艾森豪威爾的題詞真切的表達了我們每個人的感受:我們必須記住,絕不能再讓歷史重演,絕不能在大屠殺面前保持沉默,我們必須從對大屠殺的記憶里獲取對罪惡的憤怒,勇敢地站出來,對抗無論發生在哪裡的罪惡。人類的權利和尊嚴,是不可分割的,我們必須記住這一點。

  三、華盛頓印象

  走在史密森尼博物館群群落當中,向西眺望,在一片如茵草坪的盡頭,至高聳入雲的華盛頓紀念碑。那條中軸線的兩側,就是我們今天參觀的史密森尼博物館建築群,有古老的紅磚設計,也有摩登的現代建築,不經意間,我們就落入了博物館的世界當中。粗略一看,還不太清楚這是怎樣一個概念,據介紹,這是一套完整的現代博物館系列,從國家歷史博物館,國家自然博物館,國家美術館,國家雕塑館,國家美洲藝術博物館,藝術和工業大樓,一直到反映現代科技尖端的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幾乎包容了整個美國文化從歷史到當代的全部面貌,不得不感嘆史密森尼學會的強大魄力,以及美國政府對於國家博物館事業的支持,坐落在這裡的所有的史密森尼的博物館,無論美國公民還是遊客全部免費入內。從這一個角度來看,國家對於公民素質的培養上面是確實是花了大力氣的,從點滴之中我們見到了美國這個國家對於國民教育事業的支持,也看到了美國教育資源的豐富。

  當然,今天感悟最深的還是赫希洪博物館展出的施林·奈沙facing history的攝影圖片展,黑白色的圖片,講訴着中東地區那段動亂不堪的歷史,女權運動、宗教鬥爭,還有無窮無盡的傷亡。雖然看不懂人物圖像上的文字,但是從人物的表情當中,我們看到了肅穆與莊重,一組右手擺胸的圖片透露着對於自由、平等的堅持與渴望,更是對現實不公的一種無聲反抗。看完施林·奈沙的作品,特地去查找了這位藝術家的資料,她生於伊朗,對於那塊土地有着深刻的感情,對於這些作品,她曾經說過:"我們的國家正在接受挫折的考驗,伊朗的人民意志在接受鬥爭。雖然今日的鬥爭和往昔不同,但是鬥爭仍在繼續。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的處境雖然在伊朗鬥爭和生活還是困難重重,但是這絕不會成為他們退縮的理由。"這樣的藝術家,值得我們去深刻感悟他們的作品,從他們的作品當中更加深刻的去了解這個世界。

  華盛頓—花生豆,不大,像個小縣城,60萬人。但卻是美國的政治中心,美國的政治機構都集中在很偏的地方。也許他們覺得安靜的地方才適合辦公!初探華盛頓,白宮,林肯紀念堂,越戰紀念碑,二戰紀念碑,華盛頓紀念碑。看到這些的時候讓人感覺到是心痛的,戰爭太殘酷了,受罪的都是人民—I have a dream!在華盛頓黑人佔了大多數,黑人的地位要比白人高,也許是美洲歷史上的種族歧視導致了現在這樣的情況。生命本來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歷史上那段種族販賣的歷史也是讓人感覺不可接受的。懷着沉重的心情從這些地方走過,人生命的短暫不足以讓我們去改變歷史,和平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下午參觀了國家藝術館,再次站在這些大師面前,我又一次的被這些作品所俘虜。各個時期的油畫作品在這裡都得倒了展現,也表現了一定的歷史文化狀態,比起中國的傳統畫,西方這些油畫創作更加具象化,完美的色調,玲瓏剔透的人物膚色讓我感受到大師的魅力所在。如果有機會我一定在次來到這裡觀摩!

  美國韓戰紀念碑,19名戰士在極其寒冷的環境中,在艱難的泥濘中,他們踏着堅定的步伐前進。我們彷彿也置身戰場,感受到他們的無奈、緊張抑或恐怖,美國人用這樣的方式來讓參觀者感受戰士的內心,這體現出美國人對待戰爭的一種態度,反對戰爭帶來的苦難,同時也敬畏戰爭中的戰士們。林肯紀念堂氣氛莊嚴,鼓舞人心,林肯是最受尊敬的美國總統之一,人民不會忘記他對美國作出的貢獻──解放奴隸和維護美國統一。美國人自發的組織建立林肯紀念堂表明了美國人對自由和平等的不懈追求,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演講就發生在這裡,這裡是美國公民爭取權利的象徵。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美國公民們的維權意識很強,另外例如在出版物的版權以及技術的專利權等問題上,他們會堅持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相比較而言,中國人的維權意識相對比較薄弱一些,中國的盜版書籍以及山寨手機流通市場甚至佔領部分市場等現象,都明顯表露出中國公民缺乏這種尊重知識產權和技術專利權的正確態度。我認為中國人多缺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有很多的表現和原因,而關於知識或者技術的正權問題也是國家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項必要的挑戰,首先尊重了知識的創造者,才能夠去保護和了解真正的知識,而唯有這樣,才會去意識到要保護好屬於我們自己文化的東西。如果缺少了這種知識文化的歸屬感,要真正的發展民族文化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您正在瀏覽: 走進華盛頓——政治中心有感
網友評論
走進華盛頓——政治中心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