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工作體會 > 對面向21世紀高職教師的認識

對面向21世紀高職教師的認識

手機:M版  分類:工作體會  編輯:小景

  江總書記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對高校教師,尤其是面向21世紀的高職教師有着重大指導意義。我認為面向21世紀的大學教師應該具備以下素質:一、要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靈魂。“業精堪稱師,德高能為范”,人以德為本。作為教師在德的方面,標準則更高,要求則更嚴。概括地說,就是要德高能為范。德高,指思想政治,道德品格,身心素質均好。將以其身教的方式,經常的潛移化的這樣或那樣的影響着學生。  1、為師要正  為師要正,教師為人有其育人的特殊功效,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要有這種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學生所敬佩。教師又要以自身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和行為表現,積極地影響和教育學生,使他們健康的成長。總之,教師是充滿着代表着體現着真、善、美,是至真、至善、至美。這樣,在學生面前和心中就樹起了一座做人的豐碑。  2、為師要誠  為師要誠,指教師對學生要真誠、坦誠和熱誠。其核心是一個愛字。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也談不上師德。  3、為師要公  為師要公,對人公道、公正,這是做人的公德,也是為師的美德。所謂公道、公正,就是看問題公道,說話公道,辦事公道。  所謂看的要公正,就是一是一,二是二;是就是,非就非;什麼問題就什麼問題,不誇大,不縮小;誰的問題就誰的問題,不姑息,不株連,實事求是,不偏不倚。  所謂說的要公,就是說的準確,說的及時,說的得體。不靠聽說,不信據說,不查清楚不說,避免聽風就是雨的道聽途說,杜絕不負責的瞎說和錯說。做到情之殷殷,言之鑿鑿,不因人而厚是非,尊重學生,一視同仁。  所謂做的要公,就是一碗水要端平。不管是好學生,還是差學生,都要一樣地獻上熾熱的心,傾注滿腔的愛。特別是對差生,更要做到不記前嫌,用發展的眼光去對待,鼓勵他們放下包袱,輕裝前進。  看的公,說的公,做的公,關鍵是教師能經常深入實際,和學生打成一片,師生之間沒有半點虛假,才能了解到真實情況,掌握到第一手材料。當然,還要分析研究,力求把問題從質上看清楚,說到位,處理得恰到好處。有的教師對於調皮、不順從的學生,往往採取訓斥、威脅、甚至懲罰的手段,造成學生的心理恐懼。教師來了,學生在教室里鴉雀無聲,安安靜靜,教師對此十分滿意,以為自己有威信,有辦法。殊不知這並非學生髮自內心的對老師的尊敬,而是基於威懾,表面上暫時的遵從。當教師一走,教室里又是翻天覆地,亂作一團。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通過學生的眼睛在他們的心靈底片上留下影響。做教師的,加強思想修養,有崇高的境界,高尚的道德品質;遇事冷靜,不隨便發怒,不以威壓人;處事的公平合理,不抱偏見,對自己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還有談吐的文雅,儀錶的端莊,良好的生活習慣……所有這些,都會給學生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成為學生永遠的楷模,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是學生的第二父母是決不為過的。二、教師的知識水平是其從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條件教師的實踐知識是指教師在面臨實現有目的的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景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更具體地說,這種知識是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專家型教師面對內在不確定性的教學條件能做出複雜的解釋與決定,能在具體思考後再採取適合特定情景的行為。在這些情景中,教師所採用的知識來自個人的教學實踐,具有明顯的經驗性。而且,實踐知識受一個人經歷的影響,這些經歷包括個人的打算與目的,以及人生經驗的累積效應。所以這種知識的表達包含着豐富的細節,並以個體化的語言而存在。我們認為,關於教學的傳統研究常把教學看成是一種程式化的過程,忽視了實踐知識與教師的個人打算,這種傳統研究限制了研究成果的運用。三、教師的實踐的重要性。作為一名高職教師,首先需要有廣博的知識,知識是教師的生命,如果一名教師沒有知識的話,既便有再大的能力,也不能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然而,僅有知識是不夠的,作為高職院校,我們學生的培養方面是“既懂理論,又懂實踐,還會操作”,要培養的目標有這麼高的要求,我們作為老師,光有知識是肯定不夠的,因此,老師也需要懂實踐。我是學軟科學的,軟科學尤其需要實踐。我舉個例子,我們的營銷中原來有4P,還在有了6C,由原來的ERM到現在的CRM,在我們自己都不是很精通的情況下,市場上又有新的變化了,我們怎麼能把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這就需要我們老師既要懂理論又要有實踐。四、教育勞動對象的特殊性教育勞動的成果是一種特殊的產品,如果說在改造一般自然物的生產中,隨着勞動產品的獲得,勞動者對其產品的影響便由此終結,而教育勞動的產品----人,則是能夠繼續自我發展的。老師在教育勞動中對其“產品”的影響,並不是隨教育過程的結束而“消失”,往往會以一種潛在的形式,長期地存在着。這就要求教師對自己的“勞動產品”高度負責。工業勞動可以廢棄不合格的產品,農業生產可以拔除病苗,唯獨教師的“勞動產品”既不能“簡單淘汰”,又不能“回爐重造”。既使是“毛病”累累的“不合格的毛坯”,也不能拋棄,相反更需要教師加倍地予以精細“加工”,以百倍的熱情和耐心,認真地加以陶冶鑄造,努力做到不讓一個“不合格的產品”流向社會。以上是我對面向21世紀高職學校教師的一個認識。如有不妥,請予以指正。

您正在瀏覽: 對面向21世紀高職教師的認識
網友評論
對面向21世紀高職教師的認識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