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電影《歸來》觀后感

電影《歸來》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得得9

電影《歸來》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電影歸來觀后感

  看張藝謀的電影,無論是《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還是《滿城盡帶黃金甲》、《十面埋伏》,乃至於《三槍拍案驚奇》,無一不被他濃烈的色彩,震撼的視覺所感染,如果說這樣的片子是烈酒,那麼《歸來》則是白水,清淡雋永。

  看《歸來》,看如煙歲月,似水流年,在平靜中的震撼仍然能夠讓人在不事雕琢中沉醉,能把水變成酒是張藝謀的能耐,能讓觀眾像傻子樣的隨着劇情的變化和人物命運的更迭而或悲或喜,這是電影的勝利,也是老謀子的勝利。他的《歸來》如同《活着》一般,應該是能夠寫入中國電影史的教科書。

  現實主義和蒙太奇的交替變化運用,讓《歸來》這部片子在咀嚼中多了些韻味和感染力。這部根據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改編的電影,雖然只是截取了小說最後30頁進行了改編與加工,但卻不失為一段中國“文革”歷史的真誠回憶與思想,電影沒有將光影停留在那段歷史本身的悲劇意義和價值上,而是將水墨重彩落在了一家三口的團圓上,精神思想的回歸上。陸焉識二十幾年年年思家年年思,夜夜未歸夜夜歸,馮婉瑜歸去來兮真不見,夢縈魂牽是歸來的質樸念想,在面對巨大的災難面前人類的最後歸於平靜的面對等等因素,都構成了這部片子的底色:在苦難中的重生,在絕望中的希望!

  而陸丹丹,這個陸焉識和馮婉瑜的親身女兒,在遭遇家庭變故,人生抉擇時候的決絕和後悔、反思和回歸,都讓觀眾為歷史的陰差陽錯而嗟嘆,在命運的跌宕起伏中,我們看到了丹丹的覺醒和思考,看到了她為修復失落的親情所作出的努力。這種歷史人文的思考和對人類終極情感的關注,讓《歸來》具有了不一般的情感和意義。

  電影《歸來》用做舊的影像展示了一段特殊的中國歷史背景下的普通小人物生存的狀態,兩位教師和一位成長中的青年,但是從某種意義上,在解讀《歸來》時,我們也可以脫離這樣的歷史,而站在人類的文化歷史上解讀這樣的一部電影作品,在人類的電影史上,總是有些文化的符號具有共同性的,這樣的感覺在解讀相同類型如前蘇聯描寫歷史題材的電影作品中我們的感受一樣,或者在描寫二次大戰的一些歷史題材的優秀影片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的,展示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在精神層面上予人思考的軌跡,這是中國電影的進步,也是中國電影人的進步!

  姑且不論《歸來》的票房,因為同行觀影的家人對此有相左的意見。但就為看這部片子兩位經典演員陳道明、鞏俐的精彩表演,那一顰一笑,一哭一淚,不事雕琢,舉重若輕,我也覺得走進電影院,看這樣的電影是值得的。新謀女郎張慧雯的表演也很漂亮。當然還有朗朗彈奏的《漁光曲》,那回家的心思和迫切中的清凈都是可圈可點的。

您正在瀏覽: 電影《歸來》觀后感
網友評論
電影《歸來》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