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觀后筆記

《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觀后筆記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觀后筆記 標籤:春晚觀后感

  《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觀后筆記

  作為5.25心理健康節電影展播活動之二的《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已經播放一周了,不知大家看過這部電影后的感覺是啥,我第一次看過後的感覺是:第一次看到電影播放長達17分鐘的一個序幕後,才是故事的開始;裡面有好些鏡頭分不清到底是現實還是虛幻;裡面有幾處情節看不懂是怎麼回事;第一次感覺看電影也會那麼累;故事的情節比較灰暗,即故事的兩個主人公婚姻不匹配。

  在對電影分析之前,我認為首先應該介紹一下什麼叫意識流和意識流電影,因為本片屬於意識流電影。

  意識流的概念最早由機能主義心理學派創始人之一的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關的零散方法進行的,而是一種流,是以“思想流”、“主觀生活之流”、“意識流”的方法進行的。同時又認為人的意識是由理性的自覺的意識和無邏輯、非理性的潛意識所構成;還認為人的過去的意識會浮現出來與現在的意識交織在一起,這就會重新組織人的時間感,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直接現實性的時間感。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強調並發展了這種時間感,他強調過去的經驗對現在的影響以及兩者的有機統一,提出了心理時間的概念。他們的學說對意識流方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發展了詹姆斯關於非理性、無意識的觀點,肯定了潛意識的存在,並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他的關於潛意識的觀點以及他的用自由聯想醫治精神病的方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觀念。從弗洛伊德的學說出發,人是充滿自相矛盾的生物,矛盾的根源在於人的慾望和人與社會的矛盾之中。弗洛伊德提出的一整套心理分析的理論,促進了意識流方法的形成和發展。

  意識流電影指受“意識流”小說影響,要求在銀幕上着重表現人的非理性的、潛意識的、直覺活動的電影。意識流剖析人物的心坎全球,給觀眾留下極為深厚的印象。時間跳躍多變,大大增加擴大了影片的容量,深化了主題。打破了傳統戲劇化構造的電影模式。

  《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屬於一部意識流電影,也正因為它是一部意識流電影,所以它講述的故事讓人感覺更真實一點,故事的兩個主人公就像兩個小孩子過家家一樣,從相愛到在一起,但不久他們就互相厭倦了,忘記了曾經有過的開心的日子,吵吵鬧鬧,不避諱任何私密的心理隱傷,最後賭氣地選擇把對方在自己的記憶中完全抹去。這不正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所熟悉的大部分年輕夫妻的生活寫照嗎?

  約耳在自己的意識中牽着克萊拚命躲避刪除程序,但最終仍沒有逃避對記憶的刪除。他們最後相約“去蒙太克”,這其實是一種強烈的潛意識,也是他們愛情記憶中的最後一抹潛意識,正是在這種潛意識的支配下他們又都去了蒙太克。

  但即使有這樣一抹潛意識也沒有保全住他們的婚姻,這或許是現在社會中“閃婚閃離”的一種詮釋吧。

您正在瀏覽: 《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觀后筆記
網友評論
《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觀后筆記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