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看見》讀後感

《看見》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pp958

《看見》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看見》讀後感

  一、《看見》讀後感

  我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認識柴靜,更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上她。記得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參加的一個演講比賽,她說一個國家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它由這些人創造並且決定,只有一個國家能夠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這五分鐘的演講給了我巨大震撼,原來演講還可以這麼性感。我當時反覆看了無數遍。

  然後開始關注她的節目,看見。幾個月前,去了清華聽了她的講座。於是一直關注她,當聽到一本叫做看見的書時。我早早的提前市場發行時就已經看完大半。

  《看見》是柴靜十年記者生涯的一個回顧,沒有宏大的敘事,在講一個個鮮活的,這十年中所經歷過極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裡面沒有說教,卻讓我一個外行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記者不是評論,而是客觀的呈現新聞事件。這十年中,從娛樂節目到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評論部,由第一次採訪時的青澀,緊張,焦慮,到語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溫柔殺手,再到現在的寬厚。柴靜正在一步一個台階的爬上事業的最頂峰。她這十年中遇到過的挫折,苦難,感動,也許只有自己能夠體會。我通常會看看看着就會走神想起了自己。我曾經在不同的人聽過這樣一句話,不要走的太遠,忘了當初我們為什麼出發。這是陳莽說的。每看一次,就會愣愣神,想想自己現在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什麼……裡面打動過我的還有很多很多,有些話能夠讓我悔改,而有些能夠讓我有意識。就像一粒分子一樣,在我腦中開始量變。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這本書能夠讓我安靜下來,向內開始學會觀察自己。一層一層的刨,就像結傷疤一樣,把自己最醜陋,平時不敢給別人呈現,自己也不願意想的部分展現出來。這是一個不斷自省的過程,雖然很疼痛,但是確是在幫助我不斷進步。

  看完《看見》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對語言開始變得敏感了。不得不承認,在青春期的時候由於各種原因就不上學了,並且以為這是一種幸福,並以不學習為榮。而後來走入社會發現知識結構明顯跟同齡人有差距。於是開始看各種類型的書,但是對文字相當遲鈍。柴靜說過自己是對語言敏感的人,對採訪對象的每一個字都能夠保持高的敏感度,以便捕捉到被採訪者的真實內容,然後呈現給觀眾。看完柴靜的書,我開始喜歡這種表達方式,再看每一個字的時候也更加的在意。

  二、《看見》讀書報告

  看柴靜的這本書是出於偶然,一個朋友推薦了《看見》這本書的視頻推廣會,覺得不錯,就想買本書來看看。恰巧有個朋友買了,就借過來拜讀一下。

  書里的主線是以柴靜十年採訪的主要人和事為主線,有她的同事、工作夥伴以及她的成長。文章有堆砌的感覺,主線不是很清晰,有的時候她的感受會莫名其妙的插入進來,讓讀者有點一頭霧水,不知道這句話是講得採訪的人物還是她自己的感受,還是同事什麼的,有點分不清事件主人公的感覺。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看過安頓的採訪,是關於心理學和心理諮詢的,看柴靜的這本書跟安頓之前的書有點類似,吸引我的是裡面的新聞人物,不是柴靜這個人。

  兩個人物很打動我,一個是盧安克,一個是葯家鑫。盧安克是個德國人,在中國的大山裡待了十年還是個沒有資質的教育者,跟留守兒童混在一起,為了什麼呢?從我的角度來說不好說,他也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試圖在這些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能起到一些小小的影響作用吧!之後我去了盧安克的博客看了看,我個人覺得他太理想主義了。教育是個太大的話題,留守兒童更是個不小的社會問題。一個問題有社會、有家庭,孩子成長的問題卻在這之間變得無人理會了,而盧安克想做點什麼,也許他做的微乎其微最後淹沒在茫茫的人潮中了,但至少他做了。一直有個問題在我腦海里縈繞,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孤兒問題、有一些類似於盧安克的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他們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同時他們面對的挑戰和問題也不是他們這個層面可以解決的,但是他們儘力了,努力過着每一天試圖去改變或者影響着孩子的命運。他們一定放棄了很多其他的機會,例如在大城市裡發展而買房、買車的機會,他們的思想境界可能比我們在大城市裡混日子的人高,但是這個是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嗎?是的,也許你會說:"那他們至少做了,他們過得日子比你在大城市裡天天混日子要有意義的多了!"但比起蓋茨對慈善事業的捐助,他可能能影響的人是更多的。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蓋茨!世界上也只有一個蓋茨!

  葯家鑫的故事我聽過很多次,這次是從葯家鑫父親的角度來闡述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太重要了。兒子的成長以及父親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當父親用暴力手段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手法必然是暴力,當父親對受欺負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時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結論是這就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暴力才能解決問題。一個自己看着長大的孩子,作為家長卻沒有機會或者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是太遺憾了。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從小別人照顧你,到你長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承擔越拉越多的角色,也許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好,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不夠好,但一旦我們選擇了為人父母的角色時候,就需要關注孩子成長中的心理健康的培養。人是家庭的也是社會的,別輕易做這個決定,更別輕易放棄他(她)!

  三、《看見》讀書心得體會

  柴靜的《看見》,我喜歡,語言可以樸實到可愛的程度。

  我從《看見》中感受到的是溫情、溫暖、人性、關懷。如果有人看着這個說這是"表演",那麼我挺希望大家都具有這樣的"表演"修養,好好修養一下自己,在私下裡練好了,這樣就可以到關鍵時候自然地"表演"出來。

  也許是社會冷漠的程度太深,讓我們中有的人真的對現實中的溫暖也不那麼相信了,彷彿只有電影電視劇中的溫暖才是我們理性中可以相信的,可以欣賞的,生活中的真實可感的溫暖,卻變成了"表演"。這難道要去責怪在生活中表達自己的溫暖的人么?你表達出那麼多的溫暖,是想讓我們這些慣於冷漠的人顯得太冷酷嗎?這難道也可以算作是柴靜的錯?

  我喜歡柴靜,她的《看見》,讓我對現實的溫暖充滿信心,為打破冰冷加了一把炭火。我對柴靜的認識是遙遠的,可以肯定她不認識我。但是,從現在開始,我想我會關注柴靜,她也許會因為名聲在外多了些客觀的壓力,不過我相信她的內心是堅韌和勇敢的,所以她當得起任何的評論。

  我祝福她。

您正在瀏覽: 《看見》讀後感
網友評論
《看見》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