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得得9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篇一: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

  2013年09月06日下午14:00點,我校後勤集團黨委組織全體黨員在影院觀看了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我真的很感動,心靈再一次被洗禮,觀看的整個過程我是含着淚水看完的。在中國連續三年自然災害、內憂外患的困難年代,總理能夠深入群眾,紮實調研、體察民情的優良作風和對百姓和諧可親,與民一體的親和風範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

  很久沒有像今天這樣特別想靜下心來的寫一篇文章,的確想寫一下自己的觀后感受。我,是生在70年代的中國農村,記事時就常常聽老人說過中國遭遇了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莊稼幾乎顆粒無收,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的爺爺當過兵,他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經常告誡我要愛惜糧食,吃飯要把碗里吃乾淨,不能剩飯或者留有飯粒,這看似普通的話語卻在我童年的記憶中留下了揮之不去印象。

  後來我上學了,80年代的中國農村也並不富裕,我深有感觸,父親也和我經常談起那個連樹葉、樹皮和草根都沒得吃的年代來激勵我們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那時我也是似懂非懂的點頭。時隔多年,而我也已工作十年有餘,奮鬥成長的足跡清晰可見,在這個富裕和平的年代,似乎那段歷史離我們越來越遠。而今天當我們再次通過這部電影重溫國家與人民遭受那段磨難的歷史,意義深遠!1961年,周恩來總理乘專列來到革命老區河北邯鄲武安伯延考察調研,在四個晝夜與當地老百姓發生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電影通過不同的人物性格、語言動作,將村民們的真誠、純樸,對國家和黨的熱愛體現得淋漓盡致。

  電影中的周恩來總理在國家最困難時期帶着病去革命老區調研考察,深入群眾,了解民情,我也似乎被電影帶到了那個歲月。總理在和老百姓一起吃着樹葉糊糊,在炕上聽連弟奶奶的河北落子,坐在搞“個人主義”老鄉的門檻上落着家常,給帶病上夜課的鄉村教師拿鞋穿鞋的場景溫暖人心。電影中用三次鏡頭描繪了總理深入調研后不顧白天的勞累工作到深夜的畫面讓人潸然淚下。這部電影的主體教育我覺得他在告誡我們領導要愛自己的群眾,百姓在困難時期要同國家共患難,敢於說真話,勇於擔當。同時這部電影也反映革命老區人民的質樸,沒有壞人壞思想,只有好與更好之分,那個村主任不是不講真話,有意隱瞞,我覺得他的初衷是好意的,是要為黨分憂,不想給國家添亂,只不過他沒有更深的理解是吃大鍋飯滋生的黨與群眾關係的矛盾。不過今天想來在那個年代黨員容易誤入教條主義錯誤,忠誠在黨員的心中根深蒂固。總理告誡村主任要“謙虛謹慎,實事求實”,老百姓最有發言權,因為他們最能感受生活。當然這部電影也刻畫了說實話的百姓人物語言和內心世界,也真是這些人讓總理真正的了解了民情,真正的了解了百姓真實的思想狀態,才有了革命老區率先在全國打破吃大鍋飯的正確決策。

  當中國共產黨走過了92個春秋,新中國也很快將要迎來64歲的華誕,在我們今天看到的是科技的發展,工業的振興,民族的昌盛,國家的富強。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黨走出了一條正確而光輝的道路,即便在這條道路上有“老虎”也有“蒼蠅”,即便今天的媒體新聞不斷爆料貪污腐敗、民生問題,但我們的黨敢於正視,自我糾錯,不斷發展。

  在今天,中華大地各民族兒女都在為實現中國夢的各條戰線上努力奮鬥,在為強國夢的征途上勤奮工作。對於我們測繪地理信息院也不例外,全體幹部職工正在院黨委的正確領導下為實現一流團隊而披荊斬棘、繼往開來。我在這裡生活工作了多年,常懷感恩之心。今年單位也算是“內憂外患”,內沒有家底,經濟困難,外別人欠款難以回收!院長朱衛民經常和我們講這樣的兩句話“大家有錢,小家不慌,大家無錢,何來小家”、“不能今天吃足明天不吃”,話雖簡單但意味深長。我們全院幹部職工只要做到吳孔軍局長“六要六不要”,上下齊心就沒有越不過的河,更沒有翻不過的山。新一屆黨委務實清廉、真抓實幹,一定能帶領全院幹部職工走出一條具有長足發展的新道路。

  篇二: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

  “大者含元氣,細者入無間。”這是小製作、大題材的主旋律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所展現出的獨特魅力。這部電影通過高遠的立意,細微的着墨,講述了1961年新中國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大病初癒的周恩來總理來到河北邯鄲伯延鎮,在不到100個小時的時間裡,夜以繼日走村入戶,深入進行調研的感人故事,展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密切聯繫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良作風。

  這部電影宛如一面鏡子,又似一泓泉水,讓觀眾照亮自己,凈化心靈。它不僅詮釋了黨的宗旨,更給廣大黨員幹部上了生動的一課。在當前全黨正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該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

  影片生動體現了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毛主席曾講過,“為群眾服務,就是處處要想到群眾,為群眾打算,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我們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這在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中得到了生動的詮釋。大雨之夜,周總理不顧疲憊虛弱的身體,帶着工作人員與群眾搶救地瓜苗;徹夜總結梳理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與毛主席通話彙報情況……這一個個鏡頭,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為人民服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領袖人物與普通百姓間零距離的接觸和坦誠的交流對話,是一種自覺置身於群眾之中、“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這也是這部影片所詮釋的主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讓廣大黨員幹部傳承和發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精神,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撲下身子,從小事做起,真心解決群眾遇到的困難,化解各種社會矛盾,讓群眾生活更加幸福。

  影片充分展現了我黨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求真務實,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是我黨長期以來形成的優良作風。影片對周總理一步步揭開公社幹部“善意”的隱瞞,最終了解到當地群眾生活的真實情況進行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周總理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精神和作風不僅是該片的主基調,而且對今天的我們具有深刻的啟迪。周總理之所以能夠真正了解到人民群眾的實際情況,一是靠真心。周總理是抱着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態度來到伯延鎮的,郭鳳林等同志因為怕給中央添“麻煩”而刻意隱瞞真相,並試圖催促周總理儘快回去的時候,周總理堅定地表示,他這次來,不了解到真實情況是絕不離開的。二是靠真情。周總理一進村看到樹上的葉子都光了,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因為心裡始終裝着對百姓的真情,觀察才會異常敏銳。當他看到村食堂有紅燒肉時,這種強烈的對比,已讓他察覺到情況的異常。三是靠真誠。當他發現村幹部和部分村民隱瞞真相時,並沒有高壓批評,而是真誠地與群眾交心,細緻地做思想工作,他語重心長地對群眾說:“朱老總從河南鄉下,劉少奇同志從湖南老家,鄧小平同志從順義縣……都分別給在上海調研的毛主席彙報了那裡的情況,只有我沒有辦法彙報啊!”正是周總理的肺腑之言打開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閘門,紛紛吐出了自己的心聲。

  影片深刻詮釋了我黨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黨群關係是黨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於水的黨群關係是我們黨戰勝一切困難的堅實基礎。我們從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中真切地感受到,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我們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魚水之情是多麼的淳樸和真摯。貫穿影片的主線是求真和“善意”謊言的矛盾衝突,而無論哪一方的主觀目的都是善意的、積極的。周總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實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即便是郭鳳林等部分村民善意隱瞞真相,目的也是為了“不讓中央着急”,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這一矛盾衝突讓我心中始終涌動着一個問題,那就是: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影片中的周總理給出了答案:我們是人民的公僕,我們為了群眾,我們依靠群眾。群眾冷漠,離心離德,黨亡政失;群眾支持,同心同德,國強民盛。在當今時代,這份黨和群眾的固有真情我們應該倍加珍惜、發揚光大,應該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四風”,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準確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以身作則帶領群眾把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

  影片全面呈現了我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勇於和善於開展認真的批評和自我批評,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作風,是增強黨的生機與活力的一大法寶。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總要求是“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這是黨的優良傳統在新時代的拓展和延伸。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通篇體現着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自省精神,觀后不僅使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重大意義,也使我們通過回顧黨克服各種困難、改正自身失誤的過程,更加堅信黨的偉大。周總理來到伯延調研的初衷就是要發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本身就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實踐。在具體過程中,有幾點格外讓人感動。一是態度的誠懇,令人感動。由於中央政策的偏差給群眾帶來的困難,周總理真誠道歉,“我是總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問題,就是我的責任啊!”二是聽取群眾呼聲的虛懷若谷,令人感動。當張二廷等群眾說出大食堂的種種弊端,說出村幹部作風的各種問題時,總理聽得何等嚴肅認真。就是村幹部,第一反應也是羞愧和反思。三是糾正偏差的果斷,令人感動。當總理了解真相和群眾呼聲后,立即與毛主席通電話,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今天,當再次回顧黨的這些優良傳統時,我們深刻體會到,發揚光大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何等的必要,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何等的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的必然要求。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正是通過發揮藝術的感染力和影響力,讓大家深刻地領悟到如何去“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決“四風”問題,去更好地實現為民務實清廉。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情況,廣大黨員幹部只有踏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足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讓我們的黨長盛不衰,才能讓我們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真正實現!

  篇三:《周總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

  當今社會國際、國內的各種題材的大片,在各大影院從出不窮的上演,這些來自衝擊人大腦的文化精神食糧,無疑是用流行、時尚、前衛、刺激等形式來充斥着幾代人的眼球,營養着有些即將老化的神經,本人毫不謙虛的說,也不例外的接受着這個社會有些並不太得體的赤化。

  一部描寫第一代國家領導人《周總理的四個晝夜》長達1小時40分的的微電影,在這人人尋求正能量的時代,譜寫着第一代的國家總理的魅力和能力,同時也感染着現如今有良知的社會各界各政府官員,此部電影的放映無疑也讓他們從心靈深處得到洗滌。

  這部電影如果就各大影院買票房而言,在這物慾橫流、金錢之上的時代, 恐怕只有極少部分觀眾願意去自己掏錢買票觀看和體會這部影片,今天有幸,由單位買單所人員硬性的接受教育,無條件的觀看和感受這部影片。

  從影片開始的那一刻起,到整部電影的結束,感動、感激的淚水始終伴隨着劇情的進展使觀眾潸然淚下。《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講述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新中國遭遇三年自然災害,1961年5月周恩來總理深入到河北伯延革命老區了解民情,與老區百姓真情相對、心心相映,聽真話、講真話、辦實事,度過難關的短短四個晝夜,揭示了第一代國家總理真心為民服務的風采和魅力。

  此影片,作為一個女人從細膩的角度看的出,周總理和鄧穎超的這對精神領域高度默契的夫妻,讓現如今無信仰、精神極度匱乏的人群,羨慕不已。單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來看,周總理卻就是個大氣、細膩、溫和的丈夫,讓許多女性為之所深深的折服。一代國家領導人的魅力,僅從一些細節小事便體現的淋漓盡致。

  我們今天的有些官員無疑缺失了這種為民奉獻、付出的精神和做法,但至少也得學會去感恩歷史前輩、感恩社會發展帶給我們的眾多優越的生活條件吧!

您正在瀏覽: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
網友評論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