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千里走單騎觀后感

千里走單騎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千里走單騎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千里走單騎觀后感(一)

  最近聽說又出了很多大片,但是自己也沒怎麼去看過,周末沒什麼事情,就去看了一場《千里走單騎》。

  老謀子的《英雄》《十面埋伏》賣的不錯,但我卻不喜歡,除了畫面讓人感覺飽飽的吃了一頓九大簋(膩得讓人受不了),看完后不覺得有什麼深刻的值得回味的,更不要說什麼中國文化了,騙外國人還可以。但這部《千里》卻覺得是老謀子戲路的回歸,他還是比較適合拍這些比較富有鄉土中國的農村題材片。

  劇情大概就是講一個年邁老父——高田剛一因妻子去世后獨自隱居海邊,得知兒子高田健一因病入院,老父趕到醫院兒子卻不願與自己見面,只有從兒媳那得到健一拍的中國雲南儺戲的片子,試圖了解兒子多些。當獲知兒子患肝癌而且是末期后,老父為了完成兒子的心愿——拍儺戲中的關雲長《千里走單騎》,剛一長途跋涉到了雲南。而此時,兒子健一說要拍的那個演關雲長的李加民卻獲罪入獄了,原因是在一次演出中觀眾取笑他有個私生子,他一怒之下一"青龍偃月刀"劈將過去,就是三年有期徒刑了。高田剛一到那兒時李加民已經在監獄一年了。老父親意志很堅定(日本人的性格中確實有一種很值得敬佩的堅持原則性),一定要李加民演。於是換了導遊翻譯、通過重重波折,獲的政府、監獄管理局的應允,終於進了監獄拍《千里走單騎》。而李加民此時卻因為想念兒子,在台上失聲痛苦起來,無法演戲。老父親於是決定帶李加民的私生子來見李。又是一段苦旅后,剛一發現原來李的私生子楊楊並不想見李,於是老父決定尊重楊楊的意見,不帶他去見李,自己和翻譯回監獄拍戲。路上得知兒子健一去世的噩耗。老父出奇冷靜,還是到了監獄,卻不是為拍戲了,因為兒子已經不在了,是為了讓另一對存有隔閡的父子打破隔閡,走到一起。他在監獄里給李加民放他在石頭村拍的楊楊的照片,李加民再度失聲痛苦,本想來看戲的其他服刑人員也感動得哭了。(我真搞不懂,這一段為什麼影院里還有人會覺得好笑!)李加民為了感謝高田剛一,以一出最好的《千里走單騎》為報答。老父親發現,原來兒子並不是喜歡儺戲,只是原來兒子也是儺戲的演員,帶着面具活着,其實兒子是很想和自己一起的。

  雖然還是少不了讓人覺得太戲劇化了點,但老謀子極力的將片子拍得平淡化是看得出來的,其中日本演員高倉健(飾老父親高田剛一)功不可沒。而且我挺喜歡這部片子的幾個故事的交接點。整個故事其實是兩個故事都在發展的,一邊是老父親在雲南的故事,一邊是兒子的病情。老謀子在選擇兩條線索的交接點上,功力還是可見一斑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個:

  1、《千里走單騎》的戲里戲外結合。老父要拍的是關雲長千里走單騎,而自己其實也是單騎千里,過無關斬六將。

  2、兒子去世時,身在雲南的老父將父愛寄托在楊楊的身上。我覺得整部片最好的就是這個地方,高田剛一和楊楊夜裡在石林中迷路了,等待救援時,楊楊睡著了,剛一抱着楊楊睡覺,自問已經忘記多久沒這樣抱過自己的兒子了,也忘記了兒子多久沒這樣抱過自己了。這時候老父親才真正摘下儺的面具,將父愛完全表露出來。其實老父親是很愛自己的兒子的,只是接受不了妻子的離去,逃避現實躲到海邊隱居。和兒子不想見他一樣,其實那也是一個面具,兒子不能摘下它,將自己對父親的愛真正的表露出來。這一段我覺得是整部片子的點睛之筆,在情感和內容的主題上都承托起了整部片子。兒子去世的時候,不知情的老父親在異國他域享受着"天倫之樂",不是諷刺,而是讓人覺得老父親的悲哀,已經不能再好好的愛自己的兒子了,只能那樣隔着天隔着地,換了一副軀體了,自己才可以那樣釋懷的緊抱"兒子".這也不難想象老謀子為什麼要以拍儺戲為背景線索了,儺就是古時帶面具祭神的活動,儺戲就是一種面具戲。在老父與兒子之間,大家都是像帶着面具一樣,不讓對方看到自己的內心,其實彼此是那麼的愛對方的,只是沒有勇氣摘下面具而已。放大了來講,其實我們現在生存的社會也是一樣,大家都是帶着面具交往、生活,越來越怕別人進入自己的真正情感深處,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缺乏安全感。或許老謀子沒有想到進入對一種社會現象的批判的程度,但是我們也不妨有自己的思考。

  3、結尾李加民演的關雲長在台上表演,高田剛一似乎發現了什麼。望着關雲長的面具,老父親在想什麼?沒有交代,老謀子只是將鏡頭拉的很慢。那一段時間,我也不覺的在尋思,面具背後是什麼?然後我發現,原來老父親在想的就是這個問題,那一剎那,他發現了原來兒子不是真的喜歡儺戲,只是在看儺戲時,兒子找到了他的"同類",——帶着面具的人!這本來沒什麼,但是和整部片子寫兒子的孤獨寂寞形象相聯繫起來,就可以發現,原來兒子是多麼希望找一個能和自己溝通、和自己是屬於同一類的人存在,能夠使自己不覺得心靈上的孤單。就如老父親把楊楊當兒子緊緊抱住那樣,其實都是在尋找一種心靈的歸屬。老父是千里走單騎,但是在內心上,老父是不孤單的,除了有邱林和蔣雯的幫助,心靈上還有楊楊作寄託;但兒子不一樣,他是一個百分百的獨行客,語言上的不能溝通、文化上的差異、沒有朋友、心靈上沒有寄託。所以當蔣雯跟老父親說健一常常一個人坐在山邊望着無盡的山峰時,老父親頓時領會到了兒子內心的凄苦,不禁感嘆道,人怎麼能承受得了大自然的孤獨。

  還是應該說,老謀子拍文藝類故事片還是比較有一手,《英雄》、《十面》之流拿出去嚇嚇外國人還可以,但不要歪曲了中國文化。《千里》看上去就比較好了,起碼它不是真的說關公扛着青龍偃月滿天飛,而是平平實實的訴說一段感人的故事。

  《千里走單騎》觀后感(二)

  看完張藝謀的這部新片,竟是久久無語。這跟看完《無極》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無》大略給人大而無當、奢華綺麗、故弄懸殊、情感上卻讓人十分憋屈的總體感覺,《千》就不一樣了,用什麼詞語來形容呢:場面不鋪張不奢華、樸素自然、選取的生活小事,影片透露的親情卻感人肺腑,某些哲學思想也引人共鳴。

  首先說說第一個感受:小而精緻。場面很小,醫院、監獄、村莊,再配上雲貴高原的藍天白雲,都是原生態的呈現,然而,所有這一切,卻不是粗糙的再現,經過選景和剪裁以後,屏幕上的場面和背景,都是那麼美,那麼恰倒好處(這跟導演的藝術素養、藝術感覺有着深刻的關係);事件很小,一個老頭去監獄拍犯人唱戲,去一個村莊找一個小孩,如此而已,看起來很平淡,卻在平常的小事里,演繹出無限親情,每個情節的轉承都是那麼真實自然,水到渠成;服裝道具簡單到不能再簡單,沒有任何的裝飾做作,我敢說,劇中的演員,在日常生活中穿的服裝,也一定和屏幕上的一樣,甚至,中國演員的名字,都是他們的本名,這個,也可以說是張藝謀的風格,就好象當初拍《一個都不能少》一樣,更加增添影片的真實感。

  跟《無極》的宏大空洞比起來,《千里》以其小事件、大人生、真感情,深深打動了觀眾的心。

  其次說說它的情節安排,大體來看,就是個很平淡的故事,然而在細節上,事情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變化,眼看約定的事辦不了了,故事該結束了,該沒戲了,主人公又那麼不善言辭,半天說不了一句話,可是,往往被主人公的行動扭轉局面,他可以不說話,但是他的眼睛在觀察,他的心靈在思考,他可以做出一些我們意料不到的事情:比如,在公路上,他不跟導遊理論,直接要求更換導遊,車子掉頭;比如,在外事辦,他沒辦法說服誰,卻在回去以後自己錄製一段話來請求主任的幫助;比如,在監獄,眼看犯人情緒不好,戲拍不了了,他一聲不吭離開,卻做出一個所有人想不到的決定,去石頭村接犯人的孩子來監獄,讓犯人能夠父子團聚自始至終,我被他的這種執著感動,其實,所有那些出人意料的細節,又都在情理之中,並不意外——都是一份偉大的父愛在支撐,一個父親想取得兒子原諒的信念在支撐。

  第三我要說說它的思想。一開始我就覺得這部戲是小事件,大人生,只因為它折射出的,是人生的大道理,不是矯情和牽強附會的說教,通過一個父親的思考,通過一個父親試圖了解和揣測已經病危的兒子的思想而進行的思考,得來的一些零星的思想,這些,在戲中,常常通過演員的內心獨白表達出來的,這樣的獨白,電影里只有幾處,印象最深刻的幾處:比如,父親在石頭村試圖和人交流時,發現語言不通非常困難,感慨自己是"那麼可憐",感嘆置身於一個陌生的語言環境中,任何人都會感到孤獨,他揣想兒子之所以這麼喜歡來中國,跟喜歡感受孤獨是有關係的;比如,父親在石頭村接到兒媳電話時,知道兒子當初說的不過一句客套話,而自己當真了,還親自千里迢迢來中國為兒子完成心愿,並沒有生氣,也沒有頹喪,只是告訴自己,面對石頭村招待他的宏大的宴會,這種熱情,自己深為感動,寧願相信兒子的確在醫院說過那句感謝他的話——這裡,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一種寬容,一種豁達,一種父親對兒子的大愛,一種大徹大悟;比如,兒子臨終寫給父親的信里寫道,他之所以喜歡看儺戲,是因為覺得他面具下的面孔,才是他真正的自己,歡笑的背後有痛苦,起舞的同時在流淚,他覺得某段戲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應該摘掉面具,來坦誠相見,看到這裡,不得不回頭看看父親當初對兒子置身陌生語言環境時的揣測,兩父子的思想,是多麼驚人地暗合,這種面具人生的感慨,給我們每個日常戴着面具生活的人,又是一種怎樣的觸動和警醒呢?再比如,當父親在迷路的夜晚,懷抱那個叫楊楊的小孩入睡時,他感慨萬千,不知自己是否曾經如此抱過兒子,也不知兒子是否曾經如此擁抱過自己,他那一刻彷彿覺得自己懷抱的,就是自己的兒子——10年未曾謀面,未曾原諒自己的兒子,那一幕溫馨的鏡頭,又何嘗不是一種大愛,何嘗不感人肺腑?最後,當他在監獄目睹犯人被他拍攝到的楊楊的照片感動得痛哭流涕,跟他說一定要唱好《千里走單騎》來感謝他時,原本已經放棄的他突然重又決定把戲拍下來,帶回去給兒子看,他說兒子會喜歡的,一定喜歡——這裡,是一個父親對另一個父親的理解,一個父親對另一個父親的尊重,一個父親被另一種父愛打動,並希望把這種愛帶回去給兒子

  這些零星的思想處處閃爍,通達而智慧,通過演員的個人感受點點滴滴地呈現出來,自然而然激發起觀眾的無限共鳴。

  跟《無極》試圖呈現種種哲學思想,劇情又是那麼蒼白相比,《千里走單騎》高明得多。

  在我們被每一個細節,每一種思想,每一種情感觸動、並且感動得無法言語的時刻里,我被張藝某高超的導演技巧折服。

  《千里走單騎》觀后感(三)

  人世間最寶貴的感情是什麼?親情。

  朋友曾經這樣說,如果有一天,我最愛的男朋友和我的父母不和。父母不同意我們的婚事,在二者之間我會選擇我的家人,即我的父母。原因很簡單,我的父母無論如何都不會拋棄我,但是男朋友則沒有這樣絕對的底氣。他如果真正喜歡我,就有辦法討得我父母的歡心,否則他還是不夠愛我。我表示贊同,並不是不相信沒有可以共度終生的戀人,只是在這樣的年紀選擇丈夫的風險確實太大。我們都還不夠堅強。

  親情就是以這樣一種姿態,在我們生活中給我們以巨大的依靠,以至於我們根本覺察不到,所以會任性的耍脾氣,挑挑揀揀,盡情發泄自己的喜怒哀樂。因為潛意識在告訴你,這樣做的風險極小極小,可以忽略不計。

  成長是一個必經的過程,不然就會有反叛滋生。強壯的心靈增加的是抗風險能力,也在增加對最親愛的人的持久傷害的幾率。所以健一固執地不肯見在病房外面的父親,因為他認為父親在逃避母親的死。而他在最後在明白他也在逃避給父親一個好好解釋的機會。誤解往往因為沒有及時合理的說明。

  而傳統中日文化中,要求男人像一堵牆一樣堅強沉默,像一座山一樣雄偉博大。可是有誰知道,再厚的牆也只有那麼多,它不可能超過自身的長度和高度。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只需要那麼精準的一下刺激,他就會卸下面具,展現受傷的心靈,復原本來面目。高田先生像一座有着涵養的山,裡面有豐富多彩的內容。看似巋然不動,實則傾聽着每一聲鳥叫,每一陣風過,每一次雨聲。他有着敏感的神經,為兒子的點點滴滴顫動不已。他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兩個內斂含蓄的男人,以對抗的姿態相愛着彼此。幾人了解冰雪覆蓋的富士山心中噴薄欲出的火焰雨呢?

  愛你在我的舉手投足之間,但愛你也需要用語言來適當解說。

  高田先生沒有回到櫻花國度,沒有回到肝癌晚期的兒子的病床前。月色清朗的夜晚,山中沒有信號。健一也沒能最後一次聽到父親的聲音,沒能見到滿面皺紋歷經顛簸之苦的老父親。臨死前的迴光返照,他終於開心起來,解開了心中的疙瘩,留下了一封充滿感激和溫情的和解信,在高高的雲端之上看滿面淚水的妻子念給仍在異國他鄉的強忍痛苦的父親。

  有時在想,如果影片出現的結果是高田接到理惠的電話后,立刻回國,見到了奄奄一息的健一的最後一面,那麼還會有如此感人的力量么?魯迅說,悲劇就是把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在那種懊惱與悔恨之中,讓人陷入掙扎與撕扯,最後終於徹悟,抓住鮮有機會,珍惜眼前人。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唯一能確定的事情就是生活的不確定性。各種喜劇悲傷憤懣永遠不知道會在什麼時候上演?可能剎那間一起湧上心頭,五味雜陳,或許這才是生活最本質的味道,就是說不出來的味道。有時我們這樣簡化,生活沒有什麼味道。

  影片省卻見面的選擇,是因為有這種感受的人自然會明白其中的悲痛欲絕孤立無援,對命運的絕望,因此不必再一次觸及傷疤,將身心狠狠拉扯一次、幸運的還沒有經歷這樣的生離死別的人,也不用看。畢竟不是什麼盛典,可值得大幅上揚情緒的。自身經歷都是獨特的。

  千里走單騎,本是關羽的的一齣戲。一位父親生生的在語言不通的極大障礙里演繹自己對兒子的舐犢情深。他為拍戲而來,但是最後卻不想拍了。本來為尋求父子親和而來,在實現另一對父子的感情的過程中,就達到了。事情進展得如此突然,他手足無措茫然迷亂不知所終。兒子是目標,目標實現,兒子走了,他的生活沒有了規劃,就像漫漫黑夜身處石林,沒有了天上的月亮一樣。

  他一個人面向深藍的海面,海鷗盤旋。一個人靜靜地捕魚,在小屋裡發獃。除了深藍的海,就是蔚藍的天空,還有經受海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拍擊的岩石。他的面孔依然冷峻,像各種石頭和石頭形成的山。依然他看到這些,現在他的凝視中多了一顆星星,他會一直不懈尋找蹤跡。事實上不用尋找了,就藏在他的心裡。叫親情。

您正在瀏覽: 千里走單騎觀后感
網友評論
千里走單騎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