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浪潮電影觀后感

浪潮電影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pp958

浪潮電影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浪潮電影觀后感(一): 盲從—覺醒—抗爭

  高一(10) 王義艾

  誰能想象,讓一個無政府主義者和一群自由散漫的小青年轉變成一個集權主義者和一群納粹分子只需要五天時間?德國電影《浪潮》以一周"獨裁政治"課為背景,向人們展現了這樣一種可能性。

  整個影片似乎都是圍繞集權主義展開的,但那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思想呢?或許集權主義就是一切決策都是獨裁者掌控的一種權力集中的 形式 吧。領導者利用他的絕對權威鼓動他的支持者做與道德法律相悖的事,從中獲得滿足和成就感,進而變得狂熱,踐踏法律 秩序 ,最終走向獨裁。

  剛開始,所有學生都是具有自由和叛逆精神的,口頭上 也 對納粹深惡痛絕 ,但 賴訥 老師用集體意識和"紀律鑄造力量,團結鑄造力量"等說辭讓大家痴迷和盲從並製造歧視和仇恨,使學生們完全失去判斷。影片中有這麼一幕:在課堂上的第二天, 賴訥 給大家調了座位,並將調整座位的原因說成是"我想打破平常的小團體。你們都有要好的朋友,這很重要。一個人的力量終歸有限,團結力量大,所以我讓一名差的學生,坐在一名成績好的學生邊上。"歧視是很明顯的,但他的理由卻是 " 團結 " .而且,當莫納質疑這種做法是在將所有壞學生拎出來展覽時,萊納抓住她的一個用詞,狡辯說:"我從來沒有提到過壞學生,只提到過成績差。"並以她和她的同桌舉例,將兩個人的缺點明白地指出,借口卻是很光鮮的。在大家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他緊接着話鋒一轉,說:"我們班作為一個集體,表現會更好,起碼比樓下的無政府班好!"成功地製造了一個假想敵 , 把大家帶 入 一種興奮的狀態,至於這個假想敵對大家起到了多大的刺激作用,從前面的踏步遊戲中就可見一斑 了 .另外他還認可了抄襲行為,有同學問他們是否可以抄襲時, 賴訥 老師回答是的,理由是這樣做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利用集體意識掩蓋歧視,支持作假,利用假想敵製造仇恨,一氣呵成,幾乎沒有痕迹, 似乎 一切顛覆人類價值觀的事,在加上"團結就是力量,集體高於一切"的說詞后,就能得到大眾的普遍擁護——你如果反對,就是不服從集體,就是自私。

  卡羅也參與了關於制服的討論,但她並沒有在第二天按照規定穿白襯衫去上課,這也可以看成是覺醒的表現,促使她覺醒的 也許 是女孩子愛美天性的伸張。這一天,她穿了一件紅色上衣去上課。路上,她男友說她自私,課堂上,她遭遇同學們異樣的目光和指責以及老師的冷遇,在別的同學都為集體取了很激進的名字之後,她還是試圖用"變革者"這個溫和的名字,希望集體保持某種溫和的狀態。不過,整個集體都開始變得瘋狂,她的意見顯然不會有人響應。

  莫娜的睿智和勇氣是我們很難做到的,而卡羅似乎更貼近我們,經歷了"盲從——覺醒——抗爭"的歷程,但是大多數人仍相信"浪潮"能夠用集體的力量戰勝一切敵人,儘管這 樣 是在顛覆 國家的 法制,但大家對此不僅毫無警惕,反而隨之瘋狂。

  當我要反對這樣集端主義情緒的時候,卻是一點底氣也沒有的。在我們的社會裡,普遍的不公正,黑惡勢力 的 猖獗,道德 的 墮落 , 不是我們每個人感覺到的事實嗎?而我們不是也 常常 看不到這些社會頑疾被有效醫治的任何希望嗎?我也不禁要提出疑問:即使對集權主義保持着十分警覺的人,在如今的社會土壤下,真的能夠抵擋住它那 巨大 的魅力嗎?

  【讀後手記】

  抓住電影中文格爾、卡羅和莫娜三個人物的言行,概括他們的思想行動邏輯,既回顧介紹了有關電影情節,又點出問題的實質 ,在此基礎上,結尾段表達自己的沉重思考 .這樣"觀"與"感"有機結合,成為一體 ,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

  浪潮電影觀后感(二)

  首先介紹下電影梗概。

  電影由發生在美國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德國某高中一次為期一周的關於"獨裁政府"實踐課。但實踐課逐漸失去控制,最終以一死一傷告一段落,實踐課老師被逮捕。

  教師萊納趁手的"無政府主義"課程被學校的老教師搶走,無奈只能選擇剩下的"獨裁政府".大學參加過無政府主義遊行的萊納沒有慵懶地混過這個任務,反而精心準備,讓自己的班全面體驗到獨裁政府的含義。從這個角度看,悲慘的結局反倒是讓人難以接受的成功教育。

  獨裁政府無不隱射當年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我們不妨先了解法西斯主義的含義,以便更好地理解電影中的行為。

  先從集權主講起。進入二十世紀,世界上的發達國家進入集權主義時期。工業進步所需的普及性教育只有國家才能有效提供,國家因此在任何領域都擴大了自己的權力和干預範圍,包括經濟、教育、傳媒、文化領域。而法西斯主義國家就是這種集體化傾向的極端化發展。

  法西斯主義集侵略性的國家主義與對民主制度的強烈反對於一身,呼籲充滿靈感的統治者和精英階 層的統治。它值得注意的特點是:1)國家至上,個人以為國奉獻為榮。2)種族主義,包括自身的強烈優越感和強烈的排他性。3)偉大而遙遠的"歷史使命"4)言論控制

  另外,漢娜阿倫特在《極權主義的起源》中說到,孤獨感的民眾是極權主義政府的基礎。這也是關於電影相當重要的一點。

  好,我們來看電影。

  第一天,賴訥不許他的學生再叫他賴訥,而必須尊稱他為文格爾先生;學生在這堂課里必須身體坐直,不能再懶洋洋地躺在椅子上;發言時必須先起立。有學生挑戰賴訥的權威,賴訥當場請他放棄這課程。文格爾先生說:"紀律鑄造力量!"

  第二天,文格爾先生帶領學生們做步操,過程中為同學們建立假想敵,加強步操來騷擾正在樓下教課沉悶的維蘭德。隨後,是換位:拆散原來的小團體,成績好的和成績壞的坐在一起,互相幫忙。接着,他要求同學們以後穿制服:白襯衫和牛仔褲。文格爾先生:"團結鑄造力量!"

  這個場景極像我們的軍訓。我們不難看出,這樣的集體化讓個人的特徵消失。拆散小團體,孤立每個人,也就意味着個人的利益在群體中被抹殺,代之以集體的利益。結果是,只剩下集體的利益。此時,法西斯主義的"國家主義"特徵便暴露出來。

  第三天,文格爾先生讓大家投票選出了這團體的名稱:「浪潮」。他要求各人盡自己的能力做出貢獻。於是,有人做了網頁,有人設計黨徽,有人自發印傳單。下午,三個同學半開玩笑地要求幾個小孩加入「浪潮」才准他們一起玩。當晚,很多人參與進來,把黨徽散發到滿城都是。有一個學生還不顧生命危險,爬上高樓把黨徽印在上面。

  第四天,"浪潮"的黨徒們通過採納了一個見面禮手勢。於是,開始有人不讓不做這手勢的人進校門。

  這時,"種族主義"盡顯無遺,浪潮通過一系列行為增強自己的優越感,同時極具排他性。

  第五天,文格爾先生要求同學們把"浪潮"中的經驗和體會寫下來,反饋中多是讚揚。另外,一個同學開始發現控制不住自己,把反對"浪潮"的女朋友打到鼻出血。文格爾先生也和懷孕的妻 子因"浪潮"的意義吵了起來,妻子離家出走。當晚文格爾先生手機短訊通知,第二天召開集會。

  第六天,文格爾先生進入集會,看到坐滿了禮堂的「浪潮」黨徒們。文格爾先生用國家落後於全球化浪潮,要讓"浪潮"領導德國趕超世界。群眾沸騰了,而且憤怒地要處置反對者。

  最後文格爾先生變回萊納,告訴了他們真相。"愛之最切"的蒂姆接受不了這個打擊,在射殺一個同伴后吞彈自殺。

  這一過程展現了"偉大理想"與言論控制,統治者用讓人沸騰的偉大理想激勵群眾,讓群體保持團結,並對傳媒進行控制,防止反對言論的傳播。浪潮者們到處散發自己的圖標,卻強制收回反對者的宣傳單,甚至用暴力應對反對者。

  如上,電影中的獨裁主義大概如此,一個群體對個人施暴的典型。接下來我們看看個人部分。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浪潮電影觀后感
網友評論
浪潮電影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