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活着觀后感

活着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得得9

活着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活着

  篇一:活着觀后感

  看完《活着》這電影,從內心早就想寫點什麼,但頗感苦澀,很難落筆。

  《活着》講述的是中國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個富有家庭里發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對夫婦,丈夫徐富貴,妻子家珍。紈絝子弟福貴由於嗜賭如命從解放前的富家子弟由於吃喝享樂,沉迷於賭博,最終把家裡的財產輸得一乾二淨。父親因為他的墮落氣得生病而死。從此,家破人亡,他們兩口子不得不面對苦難的生活,經歷解放后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和文革一家人的經歷。

  說實話,電影一開始,看着家珍的眼淚和富貴的嗜賭的鮮明對比,站在一個女人的角度,我是恨富貴的,心裡一直在祈禱他轉身離開那個喧鬧的賭場,可他沒有,故事就這樣展開了。

  富貴家境衰落,他妻離子散的悲劇是他走上墮落的不歸路,成日不思進取吃喝賭博的結果。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得出富貴固執的本性,他漠視父親和妻子的多次規勸,執迷不悟,最終致使家境衰敗、貧窮潦倒,天天過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國民黨抓住並差點喪命;他曾在被別人鄙視的環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時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價值。影片中有一個關於他教訓孩子的情節值得我們思考。“小雞長大會成鵝,鵝長大會成羊,羊長大會成牛。”小雞怎麼能變成鵝呢?或許想告訴孩子,再貧困弱小的人也能成為生活的強者吧。是啊!生活雖然不是什麼時候都盡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擁有信心,明天將會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麼樣的人呢?我在看到家珍流淚時心就開始痛,手牽着小孩,肚子還懷着小孩,在那裡苦苦的哀勸那個不珍惜自己的所謂的丈夫,希望她轉身離開那個愛她還不如賭博、不顧家的富貴,希望她遇到一個上進的、疼她、惜她的男人……那也是只是我的“希望”,她兵沒有這樣。家珍是個既通情達理又溫柔賢惠的妻子。人總是有喜怒哀樂的,家珍有時也生丈夫的氣,所以她才在懷孕時帶着個啞巴女兒回娘家。可是富貴那時候怎麼知道家珍——一個已經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他,一個夜夜哭泣勸告丈夫不要賭博的妻子正在家鄉艱難地供養着孩子,並且期盼着他早點醒悟。要是沒有毅力,沒有信心,說不定這個柔弱的農村婦女早已經沒有勇氣生活在這世上了。這個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堅韌的。富貴這個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們倆才只能過着艱難困苦的生活。

  富貴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進的歷史走到中國建國初期。這期間,他們的孩子友慶被春生(他們的老朋友)騎車撞死了,這個可憐的孩子再也沒有機會品嘗媽媽給他做的12個餃子了。還有一個令人痛心的情節是富貴的女兒在生孩子時也不幸死去了。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讓許多知識分子被批判為資產階級,影片中的醫生是個典型的例子。如果給富貴的女兒接生的接生員是個有經驗的醫生的話,這個悲劇就不會發生了。親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為父母該有多痛苦呀!多少人能承受住孩子死去的打擊而不喪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氣啊,可富貴和家珍他們卻能面對現實,承受苦難,頑強地活着!

  令我感動的是福貴的妻子家珍對福貴的真誠的生死與共的愛情,在福貴家庭沒落時,不離不棄,同呼吸共患難,以及對老人和孩子真誠的愛,有福同享,有難同擔,這看似偉大的愛情其實同我們的父輩所經歷過的和所擁有的愛情沒有區別。想想今天,生活富足了,可能一起吃苦一起奮鬥的年輕夫妻有多少。我在一個婚姻節目里看到一個真實的故事:妻子(年輕貌美)因為與丈夫吵架離開,丈夫沒有追出去而要求離婚,原因是因為覺得丈夫不夠在乎自己。對比的多麼鮮明,諷刺的多麼有力。可笑,可悲!

  余華是這樣解釋“活着”的:活着,在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吶喊,也不是來自於盲目的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嗯,忍受,只是兩個字,可又有多少人能夠承受之重啊。現在這個社會,不說遠處,就拿身邊的故事說事吧。才在這不久前,重慶大學的一女博士就這樣從高樓上從身一躍結束了她的“痛苦”,結束了她的生命。這就是我們國家和她家裡人拿重金培養出來的人。她懂得道理和知識不比一般的百姓少吧。她還尚且這樣輕生,不能承受生活壓力之重,那還有的芸芸眾生呢?悲啊,嘆啊!

  故事平淡真實,福貴兩口子悲凄的大半生,伴隨着一個個生離死別的場景。但不知不覺地被他們的“悲慘”命運感動了,品味到了什麼叫人生,人為什麼要活着……不能說這部作品多麼偉大,只說他真切地告訴了什麼叫活着……命運如此,福貴有得選擇嗎?人在命運面前顯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篇二:活着觀后感

  這部作品,通過展示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過程和一波又一波無邊的苦難,宣揚一種面對苦難面對死亡時可能的態度。

  一本應列入你一生讀書計劃的書。

  我高中時看了一遍,上個月又看了一遍,說的是一個老頭的一輩子坎坷的經歷,少時是個敗家子,後來家產輸光了,也老實了,他有兩個孩子,一個女兒,一個兒子。女兒小時候生了場大病,啞了;兒子在上小學時給別人獻血,失血過多死了。妻子受了刺激,大病不起。後來女兒結了婚,生孩子時難產死了。小外孫後來又成了孤兒,因為長時間挨餓,一次飽餐后也死了……真正的家破人亡!我剛好看過!

  這部作品的名字叫《活着》,作為一個詞語,“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源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為一部作品,《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與此同時,《活着》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還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也講述了我們中國人這幾十年是如何熬過來的,這是作者的自序

  挺好看的,就是講一個人的一生坎坷經歷,這中間他經歷了遊手好閒的青年時期,戰爭、飢荒,還有親人的相繼離去,換了我們常人可能很多人會選擇自殺,然而他還是活了下來!

  看了讓人憤怒,不過聽說要改編成電視劇,會有一個大團園的結局。

  篇三:活着觀后感

  以前看過余華的小說,很震撼。而且我總認為根據小說拍成的電影總不會比小說精彩。討厭跟風。所以一直沒看張藝謀拍的《活着》,雖然身邊的朋友 一直在推薦。前段時間 因為選修電影文學而找來了看,我終於打消了對電影《活着》的誤解,在我眼中,電影比小說又多了一種韻味。

  小說給我的感覺是“活”,余華太殘忍,福貴身邊的親人一個個而去,最後只剩下他守着一頭老牛,我當時看小說的時候淚水不停的流,余華這樣安排有他的道理,可是我覺得太沉重,但我絕不否認,它是一部很成功 的中篇小說。而電影給我的感覺是“活着”,是進行時,帶有一種生命 的張力與韌性,表達的是人類延續生命的動力。福貴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不斷地適應着環境 的變化,頑強的追求生命的延續。

  福貴出生在地主富豪之家,有一定的藝術 修養,皮影是他的特殊愛好。當他的文藝嗜好變成謀生的工具時,他卻表現的“樂得其所”。這是一種“活着”的韌性在激勵着他,帶領着他,讓他頑強地生活 着。

  片尾,福貴找出裝皮影的舊箱子,讓外孫養小雞。外孫和小雞都是新生命的象徵,皮影雖然沒有了,但生命依然延續。一家人開心的笑着,影片到這裡戛然而止,給人一種“影片結束,而生活繼續”的感覺,我非常喜歡 。

  生命總要綻放,不管經過多曲折的道路。看過余華的所有小說,深深欽佩這樣寫作很有獨立思想,不夾帶個人感情的敘述,在他的小說面前很多時候我自己都深深感受到了小說中所傳達出的悲痛和那個時代的無奈和壓抑。

  沖此看了張藝謀的《活着》,在整個電影行進中我再一次被這樣小人物在那個年代的命運的主線所深深吸引與牽動。

  葛優的演技簡直就是入了骨了,更別提鞏俐的表演,將那樣的一個中國傳統女子的性格與情感演繹得淋漓盡致,特別是鳳霞臨死時她的哭戲,宛若我們身邊的即將喪失兒女的可憐母親;最痛苦 的不是看着女兒受苦,最痛苦的是可以救但救不成的那種惋惜。其實這些在余華的小說中體現得更為透徹。

  在改編上很多地方作了變動,但也不影響整個主線的發展,但是沒有小說詳盡,所以“活着”的這個主題在電影中的體現就需要觀眾仔細分析,而不像小說中文字中透出的都是血淚的辛酸和人生社會的無奈。

  在結局的時候,電影並沒有把小說中家珍逝去女婿二喜被預製板夾死以及孫子在自然災害時期吃豌豆噎死的結局再刻畫出來;結尾處,導演以一種祥和的生活狀態結束了這一幕幕的人生悲慟——病倒的家珍和福貴二喜以及孫子幸福 開心地吃飯。

  電影也確實不需要像小說中那樣再刻畫下去了,因為主題在於活着,這一切的經歷以足夠反映一切,而再說下去似乎就成了人生剪影了。主題與意蘊也在那一系列的事情中慢慢地向觀眾們傳達着活着的信念。

  再次感嘆,葛優的戛納影帝真是不是這麼簡單得到的,這樣純熟的演技也實在讓人佩服。

  顛沛流離的生活,感謝現在的安詳與和平。

您正在瀏覽: 活着觀后感
網友評論
活着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