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復興之路觀后感

復興之路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復興之路觀后感

  《復興之路》觀后感一

  摘要:復興之路,顧名思義,就是從衰落到再次興盛的過程中所探索走過的道路。而國人,或辛酸或憤苦或彷惶或堅定地在這條充滿坎坷的路上已走了一百六十多年。每一步都流着苦澀的淚水;每一腳都能踩出濃艷的鮮血;每一步,都伴隨着不忍回顧的屈辱;每一步,都推動着中國,向新的台階邁進!

  關鍵詞:復興之路;中國;變革;跨越

  片子包括千年局變、崢嶸歲月、中國新生、偉大轉折、世紀跨越、繼往開來6集,影像資料豐富,解說詞準確感人,生動再現了160多年來中國人民為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前赴後繼地奮鬥追求的歷程,清晰地勾畫出中華民族從倍遭屈辱、奮起抗爭到走向復興的歷史脈絡,主題鮮明,氣勢恢宏,既令人振奮,亦發人深省。以“復興之路”為題,可謂提綱挈領,抓住了關鍵。

  一、中國的屈辱歷史

  曾幾何時,中華大地文學之盛,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唐詩宋詞印婉認爭相誦讀;曾幾何時,中華大地被譽為禮儀之邦,崇尚儒家思想的炎黃子孫重禮儀,講誠信;曾幾何時,中華軍力之強,元朝鐵騎進入歐洲,明朝上船下達西洋。

  然而,當國人還兀自沉浸在四大發明的光環之中時;當國人還自以為是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時;當國人還自以為中華地大物博時;當國人還堅信天圓地方時……在歐洲,許多西方國家卻在悄然中慢慢發展壯大起來,並且很快的超越了東方文明.當其本國資源不能滿足發展需求時,踢門便把目光瞄向了資源豐富的東方亞洲國家.於是,英皇派出使者到當時還很強盛的大清朝,請求與其通商.然而,乾隆皇帝卻以”天朝物產豐盈”為由一口拒絕了.於是,中國與世界給魚的第一次機會失之交臂。

  當中國的大門被打開時,確實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堅船利炮之下,從此中國的災難降臨了。在列強的武力威脅,打擊之下,當時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喪國辱權的不平等條約,使本就落後的華夏大地的現狀雪上加霜,淪為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狀態。

  這段時期,不僅是中國的近代史、血淚史和屈辱史,更是我們付出了太多代價之後換來的沉痛的教育史;它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道路,使我們認清了身上的擔子之重大,付予了我們振興中華的神聖使命。

  二、中國的復興之路

  (一)千年局變

  1840年-1911年的“千年局變”中,以林則徐、魏源等少數人睜眼看世界為起始,洋務運動試圖以封建統治秩序與西方技術相結合來實現自強,維新派試圖以君主立憲來改革政體、變法圖強從而挽救清王朝的腐朽統治。這些探索都失敗了,直到孫中山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領導辛亥革命摧毀封建專制制度,才為中華民族的進步打開了閘門。《復興之路》第一集《千年局變》給人的第一感受就是細緻、深沉、雄渾、大氣。

  (二)崢嶸歲月

  1912年-1949年的“崢嶸歲月”給我們展示了辛亥革命沒能解決中國的問題。中國共產黨誕生,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在大革命失敗后獨立探索救國道路,後來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抗戰勝利后,國民黨破壞和平建國主張和政權腐敗,導致了自身的失敗。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三)中國新生

  1949年-1976年的“中國新生”講述的是新中國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後確立社會主義制度。雖然由於缺乏經驗、急於求成而導致社會主義道路遭遇曲折,但是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仍然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四)偉大轉折

  1976年-1992年的“偉大轉折”闡述的是“四人幫”被粉碎,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掀起了全社會的思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上來的戰略決策。在經歷了轉軌過程中的種種矛盾和蘇東劇變國際大氣候的多重考驗后,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再次為人們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思考指明了方向。

  《復興之路》採用夾敘夾議的敘述手法,簡練、直白、概括性強並帶有詩意的旁白娓娓道來,再加以中外學者觀點鮮明的點評,讓我們很容易理解並引起共鳴。

  要辨明歷史的正確走向,就必須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引。即如片中所言,鴉片戰爭后,隨着帝國主義侵略的擴大,民族危機日益加劇,中國出現了千年未有的變局。這時,各種思潮交相激蕩,主義之爭此起彼伏。尊孔崇儒者欲引導中國“走孔子之路”;自由主義者、全盤西化派既不滿專制復古,又排斥馬克思主義,寄希望於走歐美資本主義的道路。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封殺馬克思主義,企圖用封建的法西斯主義主宰“中國之命運”。而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開宗明義,首先指出了“中國向何處去”這個關鍵問題。可見,這思想的較量,主義的鬥爭,其實質是不同的歷史走向之爭,是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之爭。

  回顧歷史不是為了給千篇一律的生活增添一些他味,亦非為久壞失修到麻木的靈魂豐富情感,銘記歷史是為了明白昨天是什麼,現在該做什麼,將來要成為一個什麼樣子。我想,這是我們反覆溫習歷史最起碼要得到與明白的。

  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針、以共產黨為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人民積百年之力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建立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初步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之後,正為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鬥——這就是歷史的選擇、時代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在黨的十七大召開之際,電視政論片《復興之路》自覺地“用歷史感悟未來”,在中國未來應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重大問題上,進行了有說服力的論說,這對於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信念、凝聚共識,很有益處。

  (五)世紀跨越

  當21世紀進入倒計時的時候,信息革命已全面來臨,世界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中國的社會變革也在提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給中國帶來的全方位的變化,這個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嶄新構想,是在1992年黨的十四大上正式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有機結合在一起。既發揮了市場經濟的優勢,又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中國走上了一段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復興之路。

  片中的解說詞說到:上海浦東:今天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國際金融貿易區,它像一隻頭雁,帶動着整個長江流域地區,共同經歷了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黃金年代。然而在17年前,它被宣布為國家級開發區的時候,這裡還是一望無際的農田。1992年,浦東開發的戰略目標被寫進了黨的十四大報告,這是黨的代表大會第一次部署一個城市經濟建設工作。從此,這個中國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開發區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浦東開發區和許多同樣發端於1992年的經濟事件一道成為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的中國全力起飛的寫照。

  經過十多年的創新和實踐,中國開創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開啟了一段新的奮鬥征途,獲得了充分自信的中國人站在了新世紀新階段的起跑線上。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將薪火相傳。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是國家的主人,是國家的未來。中國的復興之路該如何走下去,我們該如何使復興之路更加平坦?這些都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應當思考的問題。

  (六)繼往開來

  現在中國正走在復興的路上,正是回歸世界領先地位的關鍵時期。現在中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復興將在我們這一代中一不一步靠近,面對歷史使命,我們應該勇敢的擔負起來,這就要求我們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用科學文化來武裝自己,為國家的建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道路是漫長的,前途是光明的,總有一天中國會再次登上世界領先的地位!

  新世紀的國際科技和經濟的競爭,從根本上講是高科技、高素質人才的競爭,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的競爭。要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得到發展,就要努力學習和發揚功臣們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團結一心,勵精圖治,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復興之路觀后感二

  經過一段時間中國近代史的學習,我們對於中國的民主歷程有了一些簡單的認識,觀看復興之路紀錄片后,對於一些歷史事件也有了一些感官上的認識。

  作為一名工科生,我的文史常識可謂匱乏,理論水平可謂淺薄,但也深深知道革命先烈的奮鬥歷程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所起到的提綱挈領的地位,以及在以後為國家做貢獻的過程中所起到的指北星的作用。

  民主革命起於辛亥革命,訖於新中國的成立,以五四運動為分界點,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前期是國民黨和各界民主人士處於領導地位,後期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台。

  眾所周知,清朝末期中國已經處於內外交患,風雨飄搖的態勢下,當時民族資產階級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比如預備立憲和洋務運動。儘管現在仍有一些學者認為即使沒有民主革命,清朝仍然會完成自身的蛻變成為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革命並非必行不可。但我認為,在當時,轟轟烈烈的的革命運動勢在必行,因為清王朝雷聲大雨點小的隔靴瘙癢之舉根本無法解決中華民族的千年王朝積弊,只有摧枯拉朽的革命才能迎來新中國在廢墟上的重生,一群人趕走另一群人,那是王朝更替,我們要進行的是社會制度的變遷,所以必須破而後立。

  辛亥革命昭示着一個新的時代的來臨,可以說它是知識分子和先知先覺者的一次嘗試,不管結果如何,辛亥革命的精神是值得歌頌的,也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中華民國實際上也是共和政體,這與我們現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性質很像,它們的本質完全區別於君主制,辛亥革命的失敗歸結於脫離人民群眾,也說明沒有群眾基礎的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

  當中國改革,革命屢次失敗,中國的命運不知何去何從的時候,中國共產黨誕生了,我們討論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俄國十月革命對於世界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在民族危亡時刻,中國的有識之士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中國的出路何在,所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絕對不是一個偶然事件,歷史也不是由偶然決定的,這就意味着中國革命從此踏上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復興之路》觀后感三

  ——阮李斌

  在世界的東方,屹立着一個歷史文化從未間斷的國家——中國。幾千年來,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文明,對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當歷史的腳步進入公元1661年的時候,隨着清朝第三個皇帝康熙的登基,中國迎來了封建王朝的最後一段盛世。此時,人類社會正在發生着前所未有的巨變:15世紀末,歐洲的航海家們開始征服海洋,伴隨着資本主義的對外擴張和貪婪掠奪,世界逐漸聯接在一起。從此,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孤立於世界之外而存在。18世紀後期,英國的工業革命、美國的獨立戰爭以及法國的大革命,深刻地改變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人類社會的現代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這股洶湧的浪潮不可阻擋地逼近了中國。沉浸在康乾盛世中的人們,全然不知這盛世亦正面臨著一場厄運,正在全球範圍內爭奪利益和霸權的西方殖民主義勢力已經擴張到東方。

  三千年未遇之大變局即將到來,中華民族百餘年艱苦卓絕的偉大復興歷史由此拉開了大幕……

  這就是我雙休花兩天時間看的《復興之路》的大部分內容。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以高度的歷史概括和嶄新的藝術創造,生動表現了中華民族從1840年到2009年一百六十九年的歷史。再現了中華民族在危難中崛起、在拼搏中奮進的光輝歷程,充分說明了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上了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道路,走上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走上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道路。《復興之路》以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去激發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復興之路》把焦點鎖定現當代中國,即中國艱難曲折的民族振興之路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全片講述屈辱、奮爭以及復興的歷史。涵蓋孫中山推倒帝制、毛澤東建立新中國、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江澤民深化改革以及胡錦濤繼往開來等歷史階段,全面展示了近年來中央提出的“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新思維以及不懈努力的決心和信心。

  通過觀看《復興之路》,加強了對黨的認識,了解紅色歷史,加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斷要求自己以後在工作和生活中以偉人為學習榜樣,學習革命文化。

  或許,你還兀自沉浸在風靡全球的唐潮之中;或許,你還神遊在天朝物產豐盈的夢幻之中;或許,你還為改革開放取得的輝煌成績而熱血澎湃;或許……

  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已成為歷史被人們塵封在記憶的深處了。我們的復興之路遠還沒有結束,我們還有很多的路要走,我們還有很多的事要做……作為一名當代的研究生,可想而知,我們肩上的擔子。

  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多少的滄桑歲月,才得來今朝幸福生活。為了中華的復興大業,為了大家心中國共產黨同的中華夢,也為了每個人心中的夢,同學們,我們大家共勉之,為了明天,覺醒,努力吧!

您正在瀏覽: 復興之路觀后感
網友評論
復興之路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