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打電話教學反思

打電話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pp958

打電話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 電話面試

  篇一:打電話教學反思

  《打電話》這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綜合應用中的一個新增內容。本內容結合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合唱隊在假期接到一個緊急任務,老師要打電話儘快通知到每個隊員。讓學生幫助老師設計一個打電話的方案,並從中尋找最優的方案。通過這個綜合應用,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以及優化思想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畫圖的方式發現事物隱含的規律,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教學之後,本節課教學效果較好。但也有許多不足之處,下面就如何把握目標重心、如何選擇好的問題、以及教學過程中如何為學生提供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機會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理解目標,抓住重點

  理解教學目標,抓住教學重點,對於有效地開展教學無疑是非常重要。“打電話”的教學經歷了從“重結論”到“重過程”、從“重知識”到“重思想方法”的思路轉化。提出問題后,我讓學生嘗試解決“怎樣打電話時間最省”,教師通過較為明確的引導,最佳方案的得出是很快的,只經歷了“逐個通知”,“分組通知”,“所有人同時通知”三個階段,而教學重心落在對最佳方案規律的探究和應用上。這樣,從教學效果看,無疑學生對於規律的理解與掌握是深刻的,反觀課堂,學生充分經歷了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得了解決問題的體驗?體會到優化的思想?能用數、式、圖、表等多種模型和方法探索問題和描述結果?還將探究“怎樣打電話最省時”的過程作了較大的鋪陳,我不作明確引導,而是有意讓學生不斷經歷試誤的過程,讓每個學生基於自己的生活經驗與認識得出不同的方案,儘管此環節的教學時間大大增加,但方案更多樣了,過程展開更充分了,從而讓學生充分體會了方法的多樣性與優化的思想,並體會運籌思想以及對策論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我在《打電話》教學中的目標定位,不是單純追求知識的獲得和技能的形成,而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叫學生獲得活動的經驗,獨特的思維方式、思想方法,合作交流的意識與能力,積極的情感體驗等等。當然這節課體現的還不夠,我會在今後教學中繼續努力。

  二 善提問題,引起興趣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問題是關鍵, 對於選擇什麼樣的問題,並沒有統一的標準, 但應以學生為基本出發點,以促進學生在數學思考、 解決問題、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為目標。 ? 在本節課的問題都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例如你知道那些時間的名人名言? 用什麼方法通知學生?喜歡看《西遊記》嗎?《西遊記》里你最喜歡誰? 這些問題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結合,所以能激發他們探索的興趣, 從課堂反應看,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是興味盎然的。

  其次,本節課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彈性和開放性。彈性和開放性是指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並且不同的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能展示不同的個性和思考水平。如:當學生提出分組通知的策略時,有分3 組的,有分5 組的,有平均分的,有不平均分的,有先多后少的,有先少后多。

  第三, 問題具有適應性。所謂適應性,是指應充分考慮學生學習能力、學生經驗與這一任務是否相匹配、相適應。

  三 充分思考,充分交流

  提出問題之後,我為學生留出了較為充裕的思考與實踐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或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辦法,鼓勵學生多種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為達到這一教學目的,我共設計了三次逗留:①“分組是個好辦法,怎麼分呢?”②“分組越多越好嗎?試着研究一下。”③“讓前面打完電話的同學同時打就能節省時間了,好主意!怎麼分組呢?”這三次逗留中,每次提出問題之後,都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從而得出各種方案,教師儘可能全面地把握學生的多種情況,並努力搜集和捕捉學生中好的資源與好的問題,並呈現各種資源。因此才有了學生多種精彩的方案設計與層層遞進的問題呈現。

  其次,充分交流,資源共享,有效互動,促進生成。

  從教學過程看,打電話的方案從低層次的“逐個通知”到較為常規的“分組通知”,從“平均分組”到“分組可以有不同”,從“老師、組長同時打”到“每個接到通知的人都同時打”,方法從低層次到最優化, 學生的理解與認識是一個逐步遞進的過程, 其“逐步優化”的線索是相當清晰的。從而達到“資源共享,有效互動,促進生成”之目的。

  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有必要組織學生思考:“在這些方法中,哪些方法是對的,哪些方法是錯的,哪些方法比較好,為什麼?”通過小組討論,學生思維之間的碰撞,學生就有可能認識到原先自己的認識是錯誤的,或不完善的。這樣,經過學生個體的獨立思考、個人的經歷和體驗以及學生群體之間的討論和思維碰撞而形成正確的認識。在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則關注捕捉信息、判斷信息和處理信息,不斷激發學生向高層次思考,從而形成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促進新方法、新觀點、新創意的有效生成。

  篇二:打電話教學反思

  《打電話》這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綜合應用中的一個新增內容。本內容結合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合唱隊在假期接到一個緊急任務,老師要打電話儘快通知到每個隊員。打電話雖然同學們都打過,但是把打電話問題進行具體的研究,學生還是第一次。通過這個實踐活動,讓學生感悟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打電話”是學生熟悉的素材,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很感興趣,為學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間。學生有打電話的經驗,但是設計“打電話方案”這一過程,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實踐,才能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我認為在活動課里,要讓學生學習有所得,活動有所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只要他們盡了自己的最大的努力,能設計出一個合理的、有價值的方案,那這節課則足矣。

  教學之後,本節課教學效果較好。但也有許多不足之處,下面就如何把握目標重心、如何選擇好的問題、以及教學過程中如何為學生提供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機會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理解目標,抓住重點

  理解教學目標,抓住教學重點,對於有效地開展教學無疑是非常重要。“打電話”的教學經歷了從“重結論”到“重過程”、從“重知識”到“重思想方法”的思路轉化。我設計了四川地震后需要醫療小組前去支援這一孩子們都知道的事情來引題,提出問題后,我讓學生嘗試解決“怎樣打電話時間最省”,教師通過較為明確的引導,最佳方案的得出是很快的,只經歷了“分組通知”,“所有人同時通知”兩個階段,而教學重心落在對最佳方案規律的探究和應用上。這樣,從教學效果看,無疑學生對於規律的理解與掌握是深刻的,反觀課堂,學生充分經歷了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得了解決問題的體驗?體會到優化的思想?能用數、式、圖、表等多種模型和方法探索問題和描述結果?還將探究“怎樣打電話最省時”的過程作了較大的鋪陳,我不作明確引導,而是有意讓學生不斷經歷試誤的過程,讓每個學生基於自己的生活經驗與認識得出不同的方案,儘管此環節的教學時間大大增加,但方案更多樣了,過程展開更充分了,從而讓學生充分體會了方法的多樣性與優化的思想,並體會運籌思想以及對策論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我在《打電話》教學中的目標定位,不是單純追求知識的獲得和技能的形成,而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叫學生獲得活動的經驗,獨特的思維方式、思想方法,合作交流的意識與能力,積極的情感體驗等等。當然這節課體現的還不夠,我會在今後教學中繼續努力。

  二 善提問題,引起興趣

  首先,本節課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彈性和開放性。彈性和開放性是指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並且不同的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能展示不同的個性和思考水平。如:當學生提出分組通知的策略時,會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認為不節省時間,給孩子們充分展示的機會。

  其次,問題具有適應性。所謂適應性,是指應充分考慮學生學習能力、學生經驗與這一任務是否相匹配、相適應。

  三 充分思考,充分交流

  提出問題之後,我為學生留出了較為充裕的思考與實踐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或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辦法,鼓勵學生多種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得出各種方案,教師儘可能全面地把握學生的多種情況,並努力搜集和捕捉學生中好的資源與好的問題,並呈現各種資源。因此才有了學生多種精彩的方案設計與層層遞進的問題呈現。

  其次,充分交流,資源共享,有效互動,促進生成。

  從教學過程看,打電話的方案從較為常規的“分組通知”,到“每個接到通知的人都同時打”,方法從低層次到最優化,學生的理解與認識是一個逐步遞進的過程,其“逐步優化”的線索是相當清晰的。從而達到“資源共享,有效互動,促進生成”之目的。

  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有必要組織學生思考:“在這些方法中,哪些方法是對的,哪些方法是錯的,哪些方法比較好,為什麼?”通過小組討論,學生思維之間的碰撞,學生就有可能認識到原先自己的認識是錯誤的,或不完善的。這樣,經過學生個體的獨立思考、個人的經歷和體驗以及學生群體之間的討論和思維碰撞而形成正確的認識。在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則關注捕捉信息、判斷信息和處理信息,不斷激發學生向高層次思考,從而形成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促進新方法、新觀點、新創意的有效生成。

  要把握好學生與教師在課堂里角色的和地位。本節課是活動課,活,就是學生活潑愉悅地研究;動,更是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我不做課堂的霸主,也不當活動的閑人,我的作用是催化劑,能當好了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例如:學生畫結構圖有困難,我指名讓學生把他的作品展示,再集體分析、點評,說出好好在哪裡,不足在哪裡,也就是在教他們畫圖的方法,這個過程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孩子們自己去發現的,我再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從而突破難點。學生能自己動手的,老師決不包辦代替,把學生的活動空間、活動時間最大化,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動動筆,更科學。在整個活動研究中,都離不開學生動筆畫圖、記錄、計算。特級老師黃愛華老師說:學數學必須要動筆,要把“學數學”變成“做數學”。通過動筆,才能把別人的知識、書本的知識、生活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我還運用了多媒體課件,有效突破教學難點,讓課堂更高效。

  三、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本節課的教學中,本人在教學過程中有些地方還是顯得不夠成熟的。表現在對學生的發言過於着急,有時會搶過學生的話,打斷學生的思路。另一方面是語言的表現力還可以更強,更精練,對學生評價語言可以更豐富多彩,這樣的課堂一定會更精彩。我一定會在這些方面多加鍛煉,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篇三:打電話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進行了四次試教,通過這四次磨刀,我對教材特別是對綜合實踐課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四次試教主要是圍繞着兩個大問題和三個小問題進行的。

  一、 要不要嚴格教本模式進行

  課本展示的是通知 15 人最少要幾分鐘的情境,經過磨課和試教,我發現其目的在於讓學生先進行分組打,體會不空閑,再進行同時打。如果把數據改成小一點的 7 人,那麼分組打顯然是出不來的,人數不夠。 那麼到底要不要進行分組打呢?分組打的用意又是什麼呢?琢磨的一下之後,我覺得主要有二:一個是從實際出發,分組打符合學生平時學習生活經驗,組員交給組長,組長交給老師;另一個是分組打的時候課本有個問題,問學生是不是分的組越多就打的越快,其實不然,這樣就讓學生體會了,不是一起打的人越多就越省時間,分的組多了,空下來的組長也就多了,如果這堂課能讓學生對這個進行思考,那麼他所獲得的肯定更多。

  但最後我還是放棄了這一過程,分組打的確能讓學生體驗更多麼,但對於我這個新教師來說有點太開放了,到最後會駕馭不了。所以我最後還是決定一步扎紮實實地走。這在我后附的教學設計中可以看到。

  二、 最後規律是否作為重點

  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第幾分鐘就是幾個 2 相乘這個規律是比較簡單的,但是我又研讀了教參的解說,發現其實最後這個 2 的 n 次並不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沒有要求在課的最後提出來。然後我又翻看了課堂作業本,還參考了歷年的試卷,發現練習中出現的讓學生找規律並不需要 n 次這麼大,但是會在數據上,變化規律上做一定的變化,由此我斷定,這節課重點中的重點是讓學生掌握這個規律是怎麼來的,而不是這個規律是什麼。最後我把規律刪掉了。

  三、 應用時間比例不夠

  通過前輩們的聽課,發現自己應用的時間還不夠多,我反思了一下基本上是在找規律的時候出現反覆的情況,於是我又對找規律這一塊的語言進行了簡化,又增加了師生現場“打電話”的情節。

  四、 提問的明確性和語速控制

  問題拋出去學生的回答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我繼續反思自己課堂上的提問,務必做到指向明確。同時控制好語速,讓學生都有時間消化我的問題。

  四次試教下來,總體感覺是前面一定要慢,因為前面說透了弄懂了,後面的應用就能非常順暢。一定要再讓學生親身體驗打電話方法,親手畫一畫,才能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這種打法的優勢。還有自己的課堂時間的把握還不是很明確,課堂語言的組織還不夠體現“數學味”理智不足,感性有餘。

您正在瀏覽: 打電話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打電話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