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經驗交流 > 培養孩子的經驗交流

培養孩子的經驗交流

手機:M版  分類:經驗交流  編輯:小景

  培養孩子的經驗交流:在有效期內 做合格父母

  真的很高興能和小學的家長一起聊聊孩子培養的話題,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大家的孩子小,還有很多發現問題改正問題的機會,等到孩子大了做父母的也就失效了,即使明白了教育孩子的道理也屬於後知後覺,來不及了。我看過家庭教育的33個信條,總結的很有道理,有很多條都和我的實際做法不謀而合,其中第27條寫到在孩子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無為的放任型父母。在孩子9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積極的權威型父母。在孩子1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個消極的民主型父母。有效的教育是先嚴后松,無效的教育是先松后嚴。我欣賞的還有一句話:做父母是有效期的,孩子是上天送給我們的禮物,當你不珍惜的時候,他就把這份甜蜜的禮物收回了。

  正常我應該這麼介紹自己的兒子,他小學六年12次獲得山師附小的特優生,在班裡是中隊長,學校是大隊委,天天執勤,每周播音,是學校十佳少先隊員,濟南市中小學生信息技術大賽二等獎,山東電視台少兒頻道優秀小記者。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外國語學校和山大附中,目前是山大附中初二在校學生,擔任班長,學生會自律部副部長,演講朗誦社社長,第一學期末考試班級第一,級部第九,第二學期期末班級第一,級部第二,獲得一等校長獎學金,多次主持全校大型活動,學校年級辯論賽中四輪勝出,和隊友一起獲得冠軍。但是我更願意這樣介紹自己的兒子,他懂得分享,所有喜愛的東西願意與朋友共享;他遵守秩序,從不亂扔垃圾、違章橫穿馬路;他關愛家人,知道心疼和體貼父母長輩;他明白職責所在,學習自覺自愿,追求上進卓越;他禮貌待人接物,能做到為別人開門、等電梯,在快餐店飯後把餐桌收拾乾淨恢復原樣;他善於溝通交流,聽得進去道理,從不行無禮之事。尤其是進入中學,讓我更加欣慰的是他熱愛運動,喜歡上了籃球,他為人謙和,熱心公共事務,把大把的精力用在了學習之外,成績上又能保持適當的名次。說起開門等電梯,我想到不久前在微信上傳播的一篇小文章:你有扶門的習慣嗎?歐美國家幾乎所有的人都有在公共場合扶門的習慣,走在前面的人都會回頭看一下身後有沒有人,然後扶着門等身後的人過去,這個小小的動作體現的是禮貌和教養,是郎咸平教授得出自己不如師弟混得好的大道理。教育無小事,但教育全是來自於小事。教育孩子的經驗我不敢談,想有幾句話和在座的家長們分享,這是我自己的觀點,也是我培養孩子的行動指南:

  一、每個孩子都是一座金礦,父母是最好的開掘者

  我們來看一下世界最優秀的哈佛大學錄取的學生特點吧:1. 優異的學術成績和研究能力;2. 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3. 非凡的特長表現;4. 獨特的個人經歷和背景。組合起來哈佛大學的錄取要求主要是三個方面:學術能力和水平、領導能力和創新能力、個人品質,這其中只有一條與我們平時所說的學習好有點兒關聯,但又不一樣,學術成績指的是在某個領域有所創新有所建樹,而絕對不是能夠用別人教給你的辦法解題,也不是在考試中獲得高分。對照哈佛的招生條件,大家覺得是靠學習成績好考上容易些,還是靠獨特的個人經歷上哈佛容易些呢?(比如登上珠峰,比如在山區支教一年,比如騎車環遊中國)

  我有一個同學1995年去了美國,在那裡生育培養了兩個孩子,她告訴我,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在班裡評出許多個NO1,幾乎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只是在不同的領域,孩子自己找出自己的優點,老師和父母也幫助孩子發掘並培養孩子的優點,有人是數學王子,有人是歌唱天才,有人棒球打得最好,有人摺紙折得最漂亮。無論將來的理想是做一名卡車司機還是一個麵包師都會得到真誠的鼓勵。無論我們接受與否,事實就是這樣,不可能每個孩子都學習好、考試棒,將來能成為專家、官員和企業家也只是鳳毛麟角。但每個孩子一定有他的長處和閃光點,現在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孩子的每一個長處加以培養和鼓勵都有可能成為我們孩子現在的喜好,和將來謀生、創業以及成功的基礎。另外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恢復高考以來,各省的文理科狀元都沒有成為任何一個領域的佼佼者。還有所謂“第十名現象”:第十名左右的小學生,有着難以預想的潛能和創造力,讓他們未來在事業上嶄露頭角,出人頭地。這裡所指的第十名,並非剛剛好第十名的學生,而是指成績中庸的學生。根據研究者解釋,這個群體的共同特徵是:他們受老師和父母的關注不那麼多,學習的自主性更強、興趣更廣泛。至於名列前茅的學生因為得到父母、師長過分關注,過分強化學科成績,反而扼抑了潛能和學習自主性。

  所以說比較起來,我們這些所謂優秀孩子的家長,將來孩子的成就很可能比不上排名中游的孩子。無論孩子現在在學校的表現處於怎樣的層次都不代表將來的好與壞,他們都是一座有着無窮潛力的金礦。

  二、做父母是有效期的,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不具有可逆性

  一篇文章寫道去朋友家的時候見到了他的大女兒,18歲了,和男朋友同居,抽煙、刺青、穿着暴露,對客人沒有禮貌。而十年前,姑娘8歲的時候也在朋友家見過這個孩子,當時她很有繪畫天賦,能夠三兩筆就描繪出酒瓶和櫻花,父母對於朋友們的誇獎很是受用,只是不肯花費時間和精力在孩子藝術方面的培養上。文章的作者最後寫道:突然驚覺 10 年過的好快,好像才昨天的事情,我不認為她的父母現在有資格去批評他們的女兒, 因為一直以來,她的父母只顧着自己,從沒重視過她的教育問題。現在才想教育已經不可能了,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因為父母的教育功效已經“過期”了。而且她的父母在“有效限期”內也沒努力過。 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 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限期”就快到了。該說的,該教的,該做的,都應該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驗收的時候了。 這驗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針,也是孩子對外界的應變能力。“過期” 后的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來的有效了。 要認知收手和承受的事實。 我突然很感嘆,我告訴我自己,我必須要在黃金時期內幫我的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因為時間一轉眼就過了。我不想將來只有嘆氣,搖頭的份。是呀!父母是有限效期限的,小孩是或上天送給我們的禮物,當你不珍惜的時候,他就把這份甜蜜的禮物收回了。

  有人把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分成四個階段:黃金期(12歲前)、生鐵期(青春期)、青銅期(大學到有孩子之前)、白銀期(有孩子之後),非常有道理。0到12歲是黃金期,這個階段,父母是孩子的上帝與偶像,他熱愛你、親昵你、學習你、崇拜你,你對他施加的是一生最初也是最大的影響,孩子是父母的小寶貝、跟屁蟲和好朋友,這個階段就如同燒制瓷器的和泥和制胚階段,幾乎是你怎麼引導他怎麼成形。我的建議在這個不長的效期內讓我們放棄一些應酬、娛樂甚至是對仕途對金錢的追求,當這些與我們教育孩子、引導孩子、陪伴孩子相衝突的時候,你要作出決定:是放棄有效期內父母的義務還是放棄那些20年以後回頭來看不過是過眼雲煙的功名利祿。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接近74歲,50歲以後的人生幸福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你在陪伴孩子的前十年做出了怎樣的引領和付出。

  三、好習慣是養成的,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是父母與孩子一起養成的。

  這裡說說我的做法和體會:我很慶幸孩子一年級的時候我的工作不太忙,下課後我常常能陪他一起寫作業,姥姥總是第一時間送上一杯水,切好一盤水果,放好牙籤送到孩子的案頭,我的要求是進門可以上廁所、洗手、喝水,除此之外的任何活動都要在作業完成之後,開始的時候我陪着他,同時也是監督他,低年級的拼音是個難點,我的孩子掌握的不錯,但是也有一點我覺得是個失誤,孩子的錯別字比較多,每次考試都要因此失分。上個假期我們一起把一年級以來的生字重新複習了一遍,但是效果仍然不太明顯,顯然是再次印證了初始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和學習的結果一旦形成,改變將會變得十分艱難,所以一定要在我們可以掌控的最初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一生的收益。

  我們家還有一個好習慣,在孩子教育方面堅持一致性,從不出現爸爸媽媽兩個聲音,我們堅持小事不苛刻,大事不妥協。大家可能會問大事小事怎麼區分呢?我認為有可能影響到孩子的品質,性格和世界觀的事叫做大事,大家說還是不好界定,那就舉個例子五一我和朋友一家去長島旅遊,夫妻兩個帶着四歲的女兒,家庭富足,北京上海都有別墅,41歲有的這個閨女,夫妻倆疼愛孩子幾乎不讓孩子喝飲料,白水一直是主要的飲料,因為有人招待,每頓飯給孩子上果汁,夫妻倆也沒拒絕主人的好意,第三天去景點玩,孩子口渴了,不喝清水,要飲料,到這個時候都是小事情,無論給孩子買還是不買都無關孩子的性格品質的養成。爸爸說不買,從小你就是喝清水長大的,清水最解渴,結果孩子不答應,先是撒嬌后是哭鬧,這個時候就變成了大事。什麼大事,那就是你要做出選擇,將來你的孩子會以什麼樣地方式提出和達成她的訴求,撒嬌、撒潑甚至要挾如果能讓她最初在父母身上得償所願,久而久之當她上學工作之後呢,誰來代替你遷就她滿足她。值得欣慰的的是最終夫妻倆一致堅持給孩子要麼喝白水要麼渴着,最終孩子喝了白水。我可以比較自豪的是我的兒子是個懂事理講道理的孩子,十二年來從沒以類似的方式達成一樁心愿,其實四歲以後他就知道這一招沒有用,所以也就不會去嘗試了。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培養孩子的經驗交流
網友評論
培養孩子的經驗交流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