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演講稿 > 公眾演講 > 醫者父母心演講稿

醫者父母心演講稿

手機:M版  分類:公眾演講  編輯:得得9

醫者父母心演講稿 標籤:做懂孩子的父母 奧巴馬開學演講

  醫者父母心演講稿

  呵護"醫者父母心","不遷怒、不貳過"是一劑良方,而最根本和關鍵的要從根源和體制上來保障。下面是小編分享的3篇醫者父母心演講稿,歡迎參考!

  醫者父母心演講稿一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朋友、親愛的姐妹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醫者父母心》。

  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一句話:"醫者父母心",說的是從醫者應該把病人當作自己的親人來看待。我不敢說這就是我走上護士這條道路的原因,但這確實是我從事這份職業之後的座右銘。今天,當護士節來臨之際,我又以前的每一個護士節一樣,審視自己一年以來的工作,審視自己是否恪守了護士的誓言,審視自己是否做到了用對待自己親人的心來對待每一個病人。而讓我欣慰的是,我依然可以像以前一樣驕傲的對自己說,我做到了,我對得起護士的稱號,對得起白衣天使的讚譽。

  我一直相信,病人是醫院存在的原因,是護士存在的理由,所以,病人從進入醫院的那一刻開始,就理所當然的應該是醫院工作的中心,醫院所有人包括護士的工作都應該圍繞着這個中心來進行。病人是痛苦的,因此我們要讓我們的親人減輕痛苦,包括身體上的和精神上的;痛苦的病人有時候甚至是無理取鬧的,但是我們要理解和寬容我們的親人,哪怕有時候自己要受些委屈;其實病人都是可愛的,我們的真心他們肯定能夠理解,肯定能夠換回他們的真心,只要我們用對待親人的心來對待他們,他們就一定能夠感受到,他們也一定會用他們的真心來對待我們,這對他們的康復是有利的,對我們的工作是有利的,因為他們的康復就是我們的工作。

  作為護士是自豪的,不僅因為人們給了我們白衣天使的讚譽,更因為我一直相信,人是這個世界上最高級最巧妙的機體,能在這個機體機能出現問題的時候為他的恢復出力,讓痛苦不堪的他重新生機勃勃,這是多麼大的成就和榮譽啊?不怕大家笑話我虛榮,每一次送自己的病人出院,我的心都有一種滿足感,當然我也從來沒把這當作是虛榮,而是當作工作的回報。還記得非典肆虐的時候,我們只是做了自己的分內之事,可是社會給了我們多麼高的榮譽啊?同樣,今天我們能夠在這裡聚會慶祝屬於我們自己的節日,我個人的理解是這也是社會對我們這個職業的尊重,是對我們護士行業價值的一種認可。

  社會和病人給予我們的實在是太多了,他們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我們,把那麼多的榮譽和尊重給了我們。將心比心,我們沒有理由不把他們當作親人,沒有理由不用我們全部的愛心對待我們的每一個病人,更何況這本來就是我們的分內之事,是我們的職業操守。當一個人只是在做她的分內之事卻受到尊重的時候,她應該有一顆感恩的心,應該更加努力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們護士恰恰就是承受了社會太多的偏愛和過譽的,這是我們 的驕傲,更是我們的責任。為了回報社會,我們更應該用對待親人的感恩之心來對待我們的病人,用我們全部的努力來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

  親愛的姐妹們,人心本質上都是善良的,真心一定可以換來真心,讓我們把病人當成自己的親人,把病人作為我們工作的中心,在實際工作中實踐自己的白衣天使之夢,書寫自己的無暇人生。

  醫者父母心演講稿二

  跟着教授出門診,四五十個病人,連續看了四五個小時,教授卻始終不吃不喝。我心疼她,遞過去一瓶水,她卻說:"謝謝你,但是我不喝水。喝了水,一會兒還要上廁所耽誤時間,後面還有那麼多的病人都等着呢……"何為醫者父母心?盡在不言中……

  出完門診,下班回家,打開微博卻看到了驚人的消息——"北京同仁醫院咽喉科徐文主任被患者砍十幾刀,正在搶救中……"然而,從評論和轉發上,我卻沒有看到媒體和病人對受傷者的同情和憐憫,反而是部分人的幸災樂禍、大呼"活該",甚至有人由此引申出自己看病時對醫生的不滿:"診室門口還有病人,醫生居然去喝水、上廁所,太沒有醫德了!"

  對比這個言論和教授的言行,我不禁為教授的"醫者父母心"感到悲哀。所謂醫者父母心,醫生要像父母對待孩子一樣對待患者。但是醫生也是凡人,也是需要吃喝拉撒的,也是會生病的。醫生常常勸誡病人要勤喝水、勤上廁所,但是自己卻做不到,然而最後還得不到理解,那顆脆弱的"醫者父母心"被撕開、撕裂,不知還能維繫多久。

  又想起之前的幾件事:深圳的"8毛錢事件",讓醫生含冤背負上了"見利忘義"的罪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科副教授被家屬毆打導致頸椎脫位,卻被認為是"活該";深圳造假"縫肛門事件",讓整個社會批判助產士"喪盡天良",真相揭露后卻無人還原事實;瀋陽"患者自殺,醫生裝沒看見",讓醫生被誤解為 "冷血的殺人兇手"; 上海火災的"醫跑跑事件",讓烈火和濃煙中堅持手術和搶救的醫生被整個社會批判成"無良醫生",被詛咒"怎麼不去殉葬"……這一件件的惡性醫療事件和不良報道,彷彿火上澆油、傷口上撒鹽,在那顆脆弱的"醫者父母心"上撒上了鹽巴,讓醫者心痛。

  被砍的同仁醫院主任已經被搶救回來,但是多處骨折、多處肌腱斷裂、神經損傷,估計其餘生是無法再次拿起手術刀了。她曾是患者心目中的好醫生,態度和藹,醫術精湛,然而卻難逃被砍的命運。看來真的到了要維護醫生的生命權的時候了!培養一名合格的醫生起碼要用上八年到十年的時間,培養一名優秀的醫生起碼要用上十幾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然而毀掉一個醫生,只需要一念之間、一夕之間。如果醫生都被砍傷、砍跑,都被筆誅口伐嚇跑了,那誰來為我們百姓的健康服務呢?社會和媒體應該呼籲醫療環境的安全保障,因為保障的不僅僅是醫生的"醫者父母心",更是保障病人的就醫安全和百姓的健康安全!

  我很推崇"不遷怒、不貳過" 六個字。不遷怒,告誡我不要把在醫院裡受到的氣轉嫁到家人頭上,不能把從一個患者身上受到的氣轉嫁到別的患者身上,不要讓那些不良的醫療事件影響我對患者的愛心、耐心和仁心,影響我對未來的希望。不貳過,告誡我,做事不要犯同樣的過錯,醫療上尤其如此,唯此才能不斷改進醫術,讓患者少受病魔之苦。

  呵護"醫者父母心","不遷怒、不貳過"是一劑良方,而最根本和關鍵的要從根源和體制上來保障。第一,得加強政府作為,提高對醫療的投入和社會基本保障,從根源上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第二,醫療事故信息得透明化,媒體報道是否中立需要被監督;第三,商業保險在醫療過失中的保障力度需要被強化,讓醫患雙方可以通過正常途徑解決糾紛;第四,醫療隊伍的准入門檻和監督制度需要完善;第五,科普健康教育以及基本的法律常識還需要普及。

  最後,醫學的局限性應該被更加清醒的認識:醫學的進步是有限的,醫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一些疑難雜症,有可能面臨的情況是:"偶爾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這還需要被更多的人理解。

  醫者父母心演講稿三

  嘉陵江畔,重慶市渝中區巴蜀中學旁,一幢老式單元房被四周漂亮的現代建築包圍,顯得陳舊、矮小,卻又透着一股子歲月的厚重與沉穩。很少有人清楚這幢老式單元房建於何年,但很多人都知道,無論春夏秋冬,不管清晨還是傍晚,總有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準時從單元房出來,在壩子里散步、舞劍、打太極,專註於自己的世界,成為一道別樣的風景。

  熟悉這位老者的人都知道,他叫鄭新。資深中西醫結合專家、中西醫結合主任醫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成都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中醫專業)腎病科創始人……

  2014年10月30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在京舉辦第二屆"國醫大師"表彰大會,授予包括鄭新在內的29 人"國醫大師"榮譽稱號,鄭新由此成為重慶市歷史上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全國中醫最高級別的"國醫大師",重慶市領導專程看望大師。沒人知道,當89 歲的鄭新捧起"國醫大師"榮譽證書時,心頭是否百感交集,是否回望過自己走過的中醫路。

  1925年5月,在河南郟縣呱呱墜地的鄭新,並不知道這個世界會給他帶來些什麼。從記事起,他只知道自己跟別的孩子不一樣,因為,他沒有看到父母親人的身影,沒有看到溫暖的懷抱,滿眼看到的都是孤兒院冰冷生硬的牆壁、門窗,還有同他一樣神情凄惶、落寞的一群孤兒。

  在那樣一個年代,或許鄭新是幸運的,畢竟他還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沒有流落街頭。但他幼小的生命,卻沒能逃脫體弱多病的折磨。小時候,他三天兩頭被送到許昌教會醫院看病,成了那裡的常客。雖然很多人都害怕上醫院,但鄭新似乎對醫院沒有絲毫恐懼,反而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尤其是看到西裝革履的醫生,還有穿着旗袍的護士,他稚嫩的內心甚至生出羨慕與嚮往。

  正是這樣的嚮往,撒下了學醫的種子。1947年,高中畢業的鄭新毅然報考了河南大學醫學院,並順利進校學習西醫。在醫學院,鄭新孜孜以求地苦讀,希望畢業后能成為醫術高超的西醫大夫。但人生並沒有按照他預想的那樣發展,1949年,隨着解放大西南的號召,正在讀大二的鄭新坐不住了,一腔熱血在胸中衝撞激蕩,催促他作出放棄學業參軍入伍的決定。

  1949年12月,鄭新來到地處大西南的重慶,開始了嶄新的人生旅程。然而,常常看見傷者或疑難雜症患者痛苦不堪,而自己又束手無策,他便會捶胸頓足,痛恨自己沒能系統地完成大學學業,成了"半吊子"醫生。那時他總在想,哪怕自己知道幾個中藥方子也好啊!

  其實,過去鄭新對中醫知之甚少。原因很簡單,打小生病他都是被送到教會醫院,接受的是西醫治療,看到的是西裝革履的醫生,是聽筒、溫度計、針管、藥片之類的東西,對中醫沒什麼印象,也不太相信。但1953年的一天,鄭新打球手腕扭傷,疼痛難忍,中醫科的醫師只扎了幾根銀針,第二天他的手腕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痊癒了。從此,他對中醫的神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甚至生出膜拜之情。

  興趣總是能產生令人驚異的激情,同時為了擺脫"半吊子"醫生的尷尬,1954年,已經29歲的鄭新再次考入四川醫學院醫療系,進行了3年的系統學習。畢業后,他被分配到重慶市中醫院工作,從此開始了他的中醫之旅,也開啟了大醫之旅。

  跨入杏林的鄭新,並不清楚自己在中醫領地能走多遠,更不會想到後來自己會成為全國中醫急症學的開拓者之一,會取得令人矚目的卓越成就。

  很多人認為中醫不能治療急症,這種誤解讓鄭新心頭很是憋屈,併產生一種強烈的衝動———那就是探索中醫治療急症。他與一批老專家成立了中醫急症研究團隊,組建了葯化、藥理、病理3個研究室,創建完善了中醫急症醫學體系。

  雖然起步時條件十分艱苦,但鄭新沒有絲毫退縮,他同著名中西醫結合專家黃星垣一起,攜手並肩,首開中醫急症研究之先河,從傳統中醫理論和經方中尋找切入點,以益氣、滋陰、養心為根本治法,對休克、心律失常、心絞痛等內科急症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臨床觀察和研究,總結出中醫內科急症基本治則,對溫病理論、中醫急症理論等大膽創新。

  "醫者父母心。"從跨入杏林那天起,鄭新就告誡自己要時時處處善待病人,以仁德之心對待患者。無論是曾經默默無聞,還是後來聲名遠播,他從來沒在病患面前擺過譜,端過架子。他總是把患者的疾苦放在第一位,設身處地替病人着想,常常把自己的電話號碼告訴患者,患者有什麼病情變化,不管是白天還是深更半夜,他都要回復。

  由於蜚聲海內外,患者從四面八方趕來求診。鄭新的號總是在幾分鐘內就被搶光。為了排上他的一個號,很多病人頭天下午就在醫院守着。面對一個個遠道而來的患者,面對焦急而期待的眼神,鄭新比患者更着急,恨不得自己能像孫悟空那樣會"七十二變",瞬間長出七十二雙手為病人把脈診治。但他只有一雙手,只能拼盡全力。

  他總是在7:30甚至更早就到診室,經常看完門診已是下午三四點,連吃午飯的時間都沒有。雖然他有糖尿病,卻從無怨言,也一點不敷衍患者。他對每個病人都非常仔細認真地詢問既往病史,參看病例記錄,再處方用藥,整個過程一絲不苟。

  從嘗百草的神農氏,到醫聖張仲景、藥王孫思邈、撰寫《本草綱目》的李時珍,再到今天湧現出的一個個國醫大師,中醫藥特有的香氣幾千年不散,靠的是什麼?是一代代的傳承,是師帶徒。

  傳承和弘揚中醫藥,是每一個中醫人的責任和使命。在自己探索進取的同時,鄭新總是滿懷激情為後學傳道授業。他從醫60餘年,也從教了60餘年,學生多達1000餘人,遍布全國各地,可謂是桃李滿天下。

  在鄭新看來,學習中醫首先態度要端正,要始終懷着一顆虔誠之心,要腳踏實地,要一絲不苟,切不可急於求成、急功近利。照他的話說:學醫行醫,對醫者而言或許只是一門手藝,只是為了討一個飯碗;但是,對於患者而言卻意味着生命,面對生命,誰都沒有資格馬虎大意。也正因如此,他對自己的弟子總是嚴加督促鞭策。近年來,雖年事已高,但他仍堅持教學查房,定期門診及講課,堅持點評醫案,積極傳授學術思想及經驗總結。

  他常說,"人生在世,必須有所擔當。作為中醫人,只要自己還活着,只要還能發出一絲光和熱,就應為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盡一份心,盡一份力,盡一份責任。"

  聽着這位89歲國醫大師的自白,筆者看到的是中醫藥不滅之光。或許,對於這位89歲的老中醫而言,"國醫大師"的榮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用自己數十年孜孜以求的探索跋涉,指出了一條攀登中醫藥高峰的路徑。

您正在瀏覽: 醫者父母心演講稿
網友評論
醫者父母心演講稿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