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演講稿 > 會議發言 > 在全校家長會上的發言

在全校家長會上的發言

手機:M版  分類:會議發言  編輯:小景

  在全校家長會上的發言

  今天,我們聚在一起就一個目的:如何更好地把孩子教育好。我先說一下我們學校這學期是如何做的。首先是抓養成促成績。利用每周一國旗下的講話,對學生經行愛國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學習習慣教育等,同時還通過手抄報、徵文等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加以落實。二是抓常規促成績。對我校教師的業務常規,我們落實了間周檢查制度,及時反饋,真正做到了不備課不上課。本學期學生的單元過關需要家長簽名,希望家長積極配合,你也了解一下你孩子的平時學習效果,別到了年終考試沒評上三好學生,才對孩子發火,注意功夫在平時。三是抓課堂促成績。我校開展了構建高效課堂的課堂實驗,叫響了向40分鐘要質量的口號,並且也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剛才受到表彰的那16位老師,就是佼佼者。特別是楊茂會老師,雖然已經58周歲,但是仍然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工作,今年又接了一年級語文的教學任務,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工作熱情,今年教師節被我鎮授予“功勛教師”,同時還有三名教師被評為優秀教師。王富菊老師、李敬美老師、臧艷菊老師無論在教學質量還是班主任工作中都起到了表率作用,其中王富菊、李敬美指導的經典誦讀《弟子規》榮獲我鎮一等獎,這在我校是個很大突破,也是良好開端。我個人也榮獲了“新泰市優秀知識分子”稱號。今年我校先後有12位教師晉陞職稱,這也必將有力推動我校的大力發展。近年來,在楊校長的領導下,我校校容校貌、教學質量等各項工作都有了長足發展,我校今年也榮膺“年度發展單位”。

  下面就家校共育,家長應該如何做談六點我個人認識,不當之處,請各位家長批評指正。

  1、家長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孟母為了教育孟子曾經三次搬家,擇鄰而居。有句話說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家庭氛圍,可以使孩子有良好的文化教養,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做為家長,最重要的是時刻注意自身形象。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強,而家庭教育的特點是在於感化、示範和熏陶,如父母鮮明的政治立場、強烈的事業心、高尚的追求與情操、助人為樂的精神等等,這些都能對孩子起着榜樣作用。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孩子的教材。這也正是言教與身教必須兼施、身教重於言教的原因。比如,我校這學期開始實施站隊放學,要求家長不要堵在校門口接孩子,但是好多家長自己都沒做好;還有送孩子的時候,一定把孩子送到教室里,更有甚者給孩子背着書包。

  2、給孩子一個恰當的目標定位。孩子的個體是有差異的,孩子發展的潛力和空間各不相同。知子莫若父,你的孩子你最了解。孩子在哪方面有潛力,有多少潛力,要各位家長正確定位,切忌好高務遠,不切實際。我們經常能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你看看某某怎麼樣怎麼樣,你怎麼不行?”這就是典型的“瞎比較”。

  3、優秀是鼓勵出來的

  母親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實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到醫院去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兒子問母親,老師都說了什麼?母親鼻子一酸,眼淚差點流下來。因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現的最差;惟有對他老師表現出不屑。然而母親還是告訴她的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凳子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羨慕我,因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那天晚上,她的兒子破天荒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讓她喂。

  兒子上小學了。家長會上,老師說:“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第40名。我們懷疑他智力上有障礙,您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母親流下了眼淚。然而,當她回到家裡,卻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老師說了,你並不是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說這話的時候,母親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沮喪的臉一下子也舒展開來了。她甚至發現,兒子溫順得讓她吃驚,好像長大了許多。第二天上學,兒子去得比平時都要早。

  兒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長會上。母親坐在兒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師點她兒子的名字。因為每次家長會上,她兒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總是被點到的。然而這次卻出乎她的意料,直到結束,都沒有聽到老師點到兒子的名字。她有點不習慣,臨別時就去問老師,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母親懷着驚喜的心情走出校門,此時她發現兒子在等她。回家的路上,母親撫著兒子的肩膀,心理有一種說不出的甜蜜。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很滿意。班主任說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

  高中畢業了,第一批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時,學校打電話讓她的兒子到學校去一趟。她有一種預感,兒子被清華大學錄取了,因為在報考時,她和兒子說過,她相信兒子能考取這所大學。她的兒子從學校回來,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母親的手裡,突然轉身跑到自己的屋裡大哭起來。兒子邊哭邊說:“媽媽,我知道自己並不是聰明的孩子,可是這個世界上只有您能欣賞我……”

  此時,母親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家長你是孩子的第一位班主任,也是孩子終身的班主任,你不要只看結果,應該更注重過程教育,時時刻刻關注孩子的點滴進步。

  4、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俗話說得好:留金留銀,不如留給孩子一個好習慣。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

  人們對於諾貝爾獎獲得者非常崇敬,有個記者問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的呢?

  這位白髮蒼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

  記者感到非常驚奇,又問道:“為什麼是在幼兒園呢?您認為您在幼兒園裡學到了什麼呢?”

  諾貝爾獎獲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兒園裡,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所有在場的人對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回答報以熱烈的掌聲。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葉聖陶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他說:“我們在學校里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

  我國儒學泰斗孔子說過:“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時候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天生的一樣牢固。小學階段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孩子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你播種一種思想,就會收穫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就會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就會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就會收穫一種命運。習慣對於孩子的生活、學習以至事業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

  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事實上,習慣是一種慣性,也是一種能量的儲蓄,只有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才能發揮出巨大的潛能。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的幸福,每一個父母都需要高度重視孩子的習慣培養。

  4、陪孩子一起讀書。真正的教育是無痕的教育,是環境的教育,是父母身體力行的教育,而不是過多的教誨與訓斥,某一種意義上說,說教往往是無用的。

  陪孩子一起讀書,意味着你可以走近孩子的心靈,再也沒有比這樣的模式更加有效的了。我們經常會發現,什麼時候與孩子的關係好,什麼時候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麼時候與孩子的關係糟,什麼時候的教育就容易失敗。明智的家長總是能勇敢地選擇了“與孩子一起讀書”、“向孩子學習,與孩子共同成長”,這恰恰是化“代溝”為“代橋”的有效手段。

  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寬度;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卻可以定位人生的方向。

  經常讀書的人不會亂說話,言必有據,每一個結論會通過合理的推導得出,而不會人云亦云、信口雌黃。

  經常讀書的人會思考,知道怎麼才能想出辦法。他們智商比較高,能夠把無序而紛亂的世界理出頭緒,抓住根本和要害,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科學拒絕盲目,他們做的每一步都是深思熟慮過的。

  結合我校開展的“讀好書、寫好字、做好人”三好活動,我們計劃開展一系列有意思的活動,其中有一項是到明年春季進行“書香家庭”評選,面向我校的全體學生、老師家庭。主要標準是家庭藏書的多少,閱讀情況以及使用情況,評選出“十佳書香家庭”。採取個人申請,學校實地查看、拍照等方式評選。

  5、要擺正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關係。我們部分家長現在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把學生送到學校就是學校的責任,至於孩子在學校學的怎麼樣,與同學們相處的怎麼樣,從不過問,也從不在乎,對自己孩子的個性、習慣也從不給老師交流,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也從來不管。如果一個孩子的教育成長過程,只靠學校教育,得不到家長的配合,這種教育是不成功的。如果家長都不顧自己孩子的將來,那麼當老師的也只是操閑心,甚至還出力不討好。

  6、經常與老師聯繫,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狀態和表現。家長要經常向老師反映孩子在家的學習情況和思想態度,詢問孩子在校的學習態度,聽課是否認真、發言是否積極等情況,如果孩子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回家后就能夠有針對性地教育孩子。避免孩子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

  各位家長,教育孩子是我們應盡的責任,也是你們責無旁貸的義務,讓我們從現在起,用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齊心協力,共同創建一個家校一體的育人新模式,為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身體健康、知識淵博、人格高尚、品行端正的現代化有用人才而繼續努力!

  最後,祝大家節日快樂。

您正在瀏覽: 在全校家長會上的發言
網友評論
在全校家長會上的發言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