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文化隨筆 > 愛上龍應台的深沉

愛上龍應台的深沉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得得9

  近來,我又喜歡上了龍應台的書。

  龍應台那麼有名,可惜,我是前一陣子才開始讀她的書的。

  我接觸她的第一本書,就是她的散文集《目送》。

  這本書是2009年9月第一版的,老公是2010年2月5日買回來的,他早就看完了,而我,是今年才從書架上抽取來看的。

  看書之前,我喜歡先看書本的點評及介紹,也看序言,這讓自己有個大概的了解。

  這本書的封底寫道:“龍應台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從純真喜悅的《孩子你慢慢來》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親愛的安德烈》。龍應台的寫作境界逐漸轉往人生的深沉。”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挂、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看了如此的書評,心裡已然有了一份淡淡的憂傷。

  然後,看她自己寫的[代序],題目是《你來看此花時》,憂傷又深了一層。而且,一開筆,她就開始寫她母親的老。第二部分她又用了這些文字:“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在第三部分,她又說:“在中國台灣、香港,新、馬和美國,流傳最廣的,是《目送》。很多人說,郵箱里起碼收到十次以上不同的朋友轉來這篇文章。在大陸,點擊率和流傳率最高的,卻是另一篇,叫做《(不)相信》。”

  然後,她又對這兩種態度做了剖析:“是不是因為,對於台灣和海外的人,‘相信’或‘不相信’已經不是切膚的問題,反倒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才是刻骨銘心的痛?是不是因為,在大陸的集體心靈旅程里,一路走來,人們現在面對的最大關卡,是,‘相信’與‘不相信’之間的困惑、猶豫,和艱難的重新尋找?”

  僅僅是一篇[代序],已經讓我看得內心悵然。

  再看她的正文,她又分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她歸納為“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然後,第一篇便是《目送》,開篇便寫兒子的離、父親的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看完《目送》這篇文章,我已經眼含熱淚。再接着往下看,則臉上掛滿了淚花。那是一個星期天的下午,我就躺在床上一直往下看,淚水不知不覺一直的流,老公喊我吃東西,我磨蹭掩飾了好久。

  這本書我很快就讀完了。從她的文字中,一點一滴地觸碰到,她豐富細膩的內涵。在面對父母時,她仿若在呵護柔弱的嬰兒,那般的溫柔耐心,細細私語。這邊應着:“是的,我是你的女兒,我是小晶。”那邊說,“小晶啊,你在哪裡?”她又道出了大家想說的話:“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裡,卻再也找不到歸程的旅人”。

  然後,當孩子一天天地長大並離開身邊,她的憂傷卻與日俱增。“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她反思道。於是,為了孩子,她毅然辭去文化局長的官職,拋開博士高官的美麗光環,重歸學者作家的生活。

  她也在書中寫戰爭的殘酷,貧窮的無奈。尤其是她的父親,說他喜歡戲劇《四郎探母》。由此可以看出,老人是多麼的懷念故鄉,然而,這是戰爭給予人性的無奈,有家歸不得啊!

  而且,她不愧是讀博士的人,她不但文學知識豐富,而且對於植物也相當的了解。比如:“一串紅,二懸鈴木,三年桐,四照花,五針松,六月雪,七里香,八角茴香,九重葛,十大功勞。”她可以叫得出這麼多植物的名字。

  還有很多如“百日紅,千金藤,萬年青。”

  又有“馬纓丹,鼠尾草,鳳凰木,蝴蝶蘭,猴喜歡;五爪金龍,入地金牛,羊不吃草”等等。她還用這些植物名稱寫了行雲流水般的《花間詞》:

  白花地膽草,東方檞寄生,刺桐,水茄,七姐果;

  密毛小毛蕨,小葉紅葉藤,山橙,崗松,痴頭婆。

  她還用植物名稱寫了一首七絕“唐詩”:

  蒲桃,綠蘿,山牡丹;麥冬,血桐,細葉榕;

  野漆,月橘,飛揚草;黃獨,海芋,鬼燈籠。

  縱觀全本書,總能讀到一個矛盾的雙面的龍應台,她時而鋒利,時而溫婉,時而脆弱,時而感傷,時而樸實,時而華麗,卻總是,如此的動人。於是,每一篇都像寫在你的心上,每一篇都如印在你的腦里!

  於是,我忽然明白,我為什麼那麼喜歡台灣作家,因為,他們骨子裡都有那種淡淡的憂傷,因為,這是與生俱來的深深的鄉愁。而這種‘傷逝’,又是最容易打動人的。又因為我是一位母親,也是別人的女兒,我更能感受到《目送》的深邃,也更能體會到她的思想,因此,也令我更想多讀龍應台其餘的作品。

  正如龍應台在[代序]里總結說:“在對於行路的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因此,整本書,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而我,就此毫不設防的愛上了龍應台的深沉。

  作於2011年7月14日

您正在瀏覽: 愛上龍應台的深沉
網友評論
愛上龍應台的深沉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