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愛情散文 > 良溪古村

良溪古村

手機:M版  分類:愛情散文  編輯:pp958

  良溪古村

  2013.119 饒雪陽

  隱約中記得:我曾不經意翻看什麼報刊,見到”良溪村”的字樣,但我是隨手翻看過去了。多年後,我又無意間從媒體看了一些良溪村的故事,大約是說:這古村是宋朝始建,歷經近千年,至今仍保存良好,如此這般,云云,還有一兩幅圖片,是些石牌坊、青磚屋及石板小道……

  我對這些頗有點興趣。在周圍老區是常可見我的蹤影------我以為是大同小異,至多是聚集、多一些建築物而已,不像其它的零星一塊一片,以致於又被拆除的命運!哎------想那兒時所住老區,何等氣派,何等意趣!回去再望,只有嗟聲嘆息相伴,哎哎,我的小夥伴呂丁丁的青石小園、阿啟家的鐵花陽台、我的古屋課室、有圖畫的小院牆壁,還有下雨時從魚嘴吐出的流水……

  計算之下,良溪相距我家不甚遠,不必三、四十里吧!只是地圖並未表示太清楚 我決計走一趟,-------”人力車”載着我繞過小鎮的鬧市,又走了一段田野村道,儼然舊電影的鏡頭,停下,掀起布簾,我一腳踏地下,發覺自己已處身在一棵古老的大榕樹下,一層層排列的麻石長凳,正對着一片寬大的魚塘,蔭蔽間陽光斑斑駁駁的投在地下,坐下看一會,秋的天蔚藍,倒映在水裡,還晃動着暖色的翹角屋脊的影兒!幾隻白鴨響亮地叫着游來。

  門口------哦!沒見門口,我又慶幸這裡竟未設關收費,一入村口,滿是堆着的老磚舊石,殘牆邊靠着許多的乾柴一紮扎,雞兒隨地的走啄。再入去,便是幾間青磚老屋的平房,我四處張望,此地的確保留着原始狀態,沒有人工故作修整的痕迹,連昔日畫棟高牆的豪門,如今門前冷落地堆放着棄舊的傢具、陶器、雜件,但石質的高大厚實門框,兩側還貼着殘紅未褪的對聯,牆上的浮雕凹凸分明,線條清晰,除了歲月的一層自然舊感,彷彿是新的手工,只是,那古樸精緻的好功夫手藝,恐怕是很難再有這樣的工匠了。( 散文網: )

  蜿蜒起伏的石板路通入村裡,兩旁有許多門戶,也有多個巷口,這些巷口延伸入去,像迷宮的轉折幽曲,沒有規矩的布局,幾乎都是依着地形,順着山勢而建,前棟座落下去,后棟突起數尺,有的地基砌了數層大石塊,整齊的排列,有一米來高,然後上面才是青磚牆,有的基石用紅赭色碎石拼砌,很得自然之美了,而兩棟之間,往往留着兩尺有餘的空隙,用灰石造了排水渠,把天水引到另一條渠去。這樣的一個巷口入來,便縱橫高低的有二、三十戶,雖然村口設有看崗,又有碉樓,可謂安全矣!但巷口還有一個門關,是這裡二、三十戶人家掌管,也許,是每戶都有鑰匙,隨手開關,呵!真是大群居之中的小部落,管理得如此嚴實,難怪沒有盜竊,而鄰里的緊密關係,又增加了彼此照應的感情,相對外面世界的人情世態,爾詐我虞,真謂民風純良,和諧安詳,一派人和物豐氣象!

  從“永安”這個巷門入去,就可得這真切的見識!

  這些巷道只有一米多寬,早上的太陽斜照着,東樓的影子,投在了西牆的壁上,印出了瓦頂波浪形的影子,又隨時間的推移,印影慚入移動,連天台花欄的倩影,也在牆上婀娜地曼舞了!如果您運氣好時,說不定遇上一位阿婆,她會笑吟吟引您入屋內,請您欣賞裡面的彩花玻璃窗,剛好陽光透着照過,玻璃窗在地上拼成一隻彩蝶圖案,真讓人驚奇不已,有點想入非非了!

  我在巷裡亂轉,似乎迷路了,跨過刻花凹孔的石檻,滿以為可有路行,但設計者給您開了個善意的玩笑,在牆角的轉彎處造了一條假道,還故意弄低兩石級,而外面是一片水塘,您下了級便自然要轉,轉入去其實假道是一個陽台模樣,您正要生氣,卻又抬目見到水光瀲灧,遠處田野沃秀,對面居家的園子奼紫嫣紅,美滋滋的一頓視覺晚餐,您來不及稱讚,”氣”就消融在這”溫柔鄉”了。

  村人的醇厚品性也讓人覺得特別善意。往日,我在其它地方幽幽地轉,難免讓人投來異樣的目光。在這裡-----在僻靜的牆角或屋后,我隨便遇一位阿公、阿婆、阿姐或小孩,都和靄的主動點頭、打招呼。一位阿婆在自家門前熱情邀我入屋裡品嘗地道的田家菜。在亂柴堆勞作的一位駝背老公公主動指引名景勝跡,讓人心裡暖烘烘,久違了的人間真情,不經意間重現,我作夢似的回憶,心裡輕快的飄起來了。

  村道有兩丈多闊,不少臨街的屋門都有五、六級的石階,上了才能推開木門,那些木門,滄桑的像阿婆的臉,布滿皺紋色斑,長久的推摩,鈍了蝕了,只有”吱呀”的一聲,才可讓人想起它其實已盡心儘力了一輩子,而此刻,仍拖着疲憊身子,在風燭殘年中依然無怨無悔,直至伴着這老屋永遠永遠……一棵老熟的楊桃樹老遠飄來甜甜的香味,熟透了的果實掉得滿地都是,鳥在枝間騰躍。這是小山上的幾戶人家,有一戶已搬到了別處,荒廢的家園窗結蛛網,旁邊的泥屋大柴房倒很惹目,大面積的牆身長年被雨水沖刷,有些剝落,黃燦燦的干泥土露出許多小石塊及大沙粒,是這些東西才能支撐着沉重的牆體,傲然挺立一百年、二百年 別看它土牆厚厚的笨拙,它冬暖夏涼,防火性能好,材料易得又省儉,良溪的村人,多睿智聰穎!

  木柴堆在良溪是一道獨特鮮明的景觀,幾乎家家戶戶門口、院子都放靠着木柴,長的短的粗的細的,一捆捆豎著,一紮扎疊着,有的擺在巷邊,有的堆在柴房,靠山食山,四周環山,燃料很充足。村人家家戶戶飼養雞、鵝、鴨,豬舍隨處可見。村子四面良田百頃,種滿水稻、蔬菜,山上又果樹婆娑……試想:這樣的風水寶地,極宜居住,極宜繁衍生息!

  水源是任何群居部落首先解決的問題,良溪的水可謂清矣,可謂足矣!遍布的水井,探頭望一下,伸手就可勻到水,涼洌甘甜。圓井方井多的是,井徑都不大,是出於兒童安全着想么 每一個井,都是一道風景,井旁通常都鋪設石板地堂,還有鑿雕精緻的排水溝,印象最深的是一古宅牆基下,貼着石基處有一口小四方平井,象一個石孔,近看,水較滿,井璧還有綠色小植物,這井,小巧玲瓏,古樸平淡,饒有趣味。在村主道上走,看似平坦,其實是內高外低的,愈往裡走,應是愈高地勢了,也許,以前背山上應有泉眼,道旁有一溪溝貫穿門戶而過,不到一米寬,淺淺的,有的彎處近兩米寬了,赭色的石板鋪了底,在雨季,這水多着呢 而端坐溪旁石墩的美村姑,估計應常常蹲在級石處洗衣嬉水,莞爾一笑,逗着一幫童孩嚷嚷不休呢!

  道上、巷前、曬穀場,常見到黃狗白狗溜達或懶睡,似乎跟城裡豪宅的狗不同,兇惡又叫聲擾喧。這裡的狗慢條斯理,悠然自得的走路樣子,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脾氣少了點暴戾,多一點溫馴。貓貓呢 也常在巷內遊盪,這兒的貓多是花貓,身材都不大,彷彿十五、六歲的女孩,清瘦的惹人憐愛,一見生人,好奇地瞄您看一會,然後羞答答走開,回屋子裡。

  抬頭看,每棟屋的大門上,多畫了花鳥山水畫,有的是灰塑灰雕后描了顏色,祥和吉利的題材。即使背後牆檐下,都有精緻圖案,而前門兩旁及上端一排,更是精雕細刻,連下方基石都隱約可見淺淺的凹線花紋。

  迂迴曲折令良溪村有別於其它古村落,不止,還有高低、延綿起伏,又增添了無窮的神韻。吾國含蓄尚韻的文化精粹,在這裡發揮得淋漓盡致。我在祠堂門前的曬穀場經過,繞道到山後,入了一條曲巷,迎面一座兩層樓橫亘其間,上有一條長的陽台,有點居高臨下的威嚴,正顫顫間,轉角又另一番光景了,小步兩級,一戶人家的門敞着,一對爺孫倆在門前逗玩,小院矮牆探出紫色小花,牆根有黃點小花從石縫迸出,爭着顯示自身的魅力。又小行石坡,迴轉幾級,右下一條彎路通入另一村區了,左看,欲下幾步,便能迎着陽光轉入一條窄巷,而正對是一條盤山坡徑,逶迤着通入林子的幽深處。此刻,我完全陶醉、嘆服了,這因地勢而變化的建築組合,揉合了園林意趣,是那麼婉約,那麼空靈,那麼含情脈脈,”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村內還有大事情哩-------是”節孝流芳”的牌坊,這座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的牌坊,高約四米,正背分別有”聖旨”和”恩榮”字樣,還有”旌表節婦羅門吳氏”,此牌坊不放置當眼的大路,而夾在巷中,真是罕見,而更奇怪的是:緊貼牌坊外還有一層青磚牆,從門外很難看見裡面豎著一面牌坊,我也忖猜好一會,怎會兩層牆呢 只有走進去站在露天處回望,才知曉呢!又聽說是牌坊主人的後代為保護好而建了外牆。

  冥冥想着,幾個小孩騎着自行車在石板道上玩耍,嘻笑,驚醒了我,仰望重重屋角,層層曲徑,我的心恍然間掉到迷霧裡去,這古老的村落,着實蘊涵無窮的意趣,無盡的品味,須用好多時日,才能略識一二,而千年沉澱的歷史,滄桑的天然雕飾,是我費盡筆墨,都無法完全表述明了!

  良溪村啊!無論從那一個角度欣賞,您都風姿綽約,丰韻迷人,若用古詩寫您,您就嫻靜文雅;若用新詩寫您,您就婀娜飄逸;我用散文寫吧!又怕冗繁少許,在您裙曳間褶多一條皺!-----那麼,我用水彩畫您,卻又只顯現您明快一面;我用油彩繪您,只發現您微妙的色光;我用水墨吧,又嫌太幽怨,如何是好:用娟秀的小楷,閨秀氣了;隸書呢 古樸了一點;草書吧!太浪漫!都無法完美!------最好,用電影鏡頭抒情,從朝霞到夕陽,從春雨到寒冬,從藍天到陰霾,一一捕捉,一瞬美妙不遺漏……

  天!總會有人這樣的痴迷!

  ……

  回歸現實。

  呵,別看只是一條村,文化底蘊可厚哩!村頭的羅氏大宗祠,裡面還有圖書室,字畫室,精美的建築和庭院。據說:宋朝時羅貴帶領許多族人遷居此地,開枝散葉,令此地興旺起來,本村又很重文化,出過讀書人,也有不少人考取功名,甚至當大官哩!據說陳白沙曾為羅氏族譜寫過序言,有可能是還有一段親緣。而傳聞的康有為題寫山泉水旁亭子的”觀化”二字,又為”洒洒水”增添了神秘的魅力,如此多多的人文故事,更令良溪古村遐邇聞名!

  這片處身棠下鎮偏隅山間的古村落,藏着許多秘密,依稀可見山腳的圍村古牆,工程浩大,是保護村子而造,黝黝灰黑老牆,在訴說當年不平凡的事件。從古牆望去,飛檐翹角,層層疊疊,壯觀中又見蒼茫。爬上高處眺望,村子在水間田間山間包圍着,彷彿是一塊錦繡圖案。

  從數十石級曲折而下,偌大的場子曬滿了黃橙橙的谷,瞻仰先人羅貴的塑像,又望一望祠堂側的深巷,一眼望穿四重門,真是”庭院深深深幾許”。慨嘆!繞着村道回到廣闊的田間,順着圍村小河,重返來時的古榕下,望着入門的”良溪”大牌坊,我想起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讚賞之餘,我竟試圖想象,若在田邊種許多桃花,村口空地植一片桃林,連入村小路兩邊也種百來米的桃樹…..那麼,明年春雨朦朦的季節,我當駕一牛車,在”伊呀、伊呀”木轆聲聲里,橫笛吹奏,吹一曲《良溪古村》的神韻……

您正在瀏覽: 良溪古村
網友評論
良溪古村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