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散文欣賞 > 烈士墓前的婚禮(旅俄散記之十六)

烈士墓前的婚禮(旅俄散記之十六)

手機:M版  分類:散文欣賞  編輯:pp958

烈士墓前的婚禮(旅俄散記之十六) 標籤:笑貓日記之塔頂上的貓

  到莫斯科,紅場的無名烈士墓也是必看的去處,長長的高高的一面牆,用青銅雕刻着死難烈士的塑像和姓名,牆前有一個隆起的花岡岩墓,那就是無名烈士墓,墓前有長明火,日夜不息,熊熊燃燒,象徵著英靈不朽。

  墓前有幾束鮮花。我猜想那該是烈士的親屬前來祭奠他們的吧。正想着,一輛伏爾加轎車和一輛麵包車先後駛來,停在墓前的空地上,一對俄羅斯男女青年,懷抱鮮花,肅立碑前。導遊告訴我們,這是俄羅斯青年到烈士墓前來舉行婚禮的。新娘子披着潔白的婚紗,嫵媚多姿,小夥子一身米灰色西服,與新娘比起來,倒顯得有點單薄瘦削,他們默默的站在碑前,注視墓碑良久,然後把鮮花輕輕地放在墓前。跟隨着一起來的七八位親朋好友,都齊刷刷的站在新郎新娘背後,攝影師前前後後左左右右追逐着為一對新人拍照。見此情境,我也趕緊舉起掛在胸前的相機。

  俄羅斯青年人為什麼要將婚禮挑選到墓地來舉行?到墓地辦喜事,中國人避之猶恐不及呢?我邊取景拍照邊跟身邊的導遊聊起來。

  導遊說,這只是他們整個結婚程序中一個必走的儀式,俄羅斯人舉行婚禮祭掃烈士墓並給烈士獻花,這是二戰後蘇聯政府規定並一直沿襲下來的傳統,至今未變。我見無名烈士紀念碑前的長明火旁,已擺了好幾束鮮花,都是當天舉行婚禮的新人敬獻的。如西方人結婚在教堂里舉行的儀式一樣,新郎和新娘在烈士墓前的緬懷已經成了俄羅斯人婚禮上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在最美好、最甜蜜的日子裡,緬懷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雄,無疑是對他們最好的感謝和報答。在俄羅斯人看來,這不但是一件得體、高尚和具有紀念意義的事,更是對自己未來美好新生活最真誠的祝福。

  前一對剛結束獻花儀式登上汽車,又有一隊婚禮彩車在那邊停了下來。接着,車的四門大開,音響大作,激情歡快的迪斯科舞曲響徹墓地;接着,有幾個衣着光鮮的漂亮女孩先從車裡跳出來,一邊高聲喊叫,一邊瘋狂勁舞,引得周圍很多遊人都駐足觀看;接着,一對新人從後面的車裡走出來,緩緩走到紀念碑前獻花;獻了花,在親朋好友的陣陣歡呼聲中熱烈相擁相吻,動情,從容,一點沒有尷尬和窘迫。旁邊的幾輛彩車,不停地鳴笛助興,一時將整個墓地搞得熱鬧異常。

  從無名烈士墓出來,回到紅場,又碰上好幾對新婚青年,看到一輛輛裝飾漂亮的加長禮車,看到一對對盛裝禮服的新郎新娘,看到他們一次次熱情的相擁相吻。在光天化日之下,在眾目睽睽之中,他們都擁得那麼大方,吻得那麼自然。親朋好友伴着,三五成群,一般先到列寧墓前一轉(不獻花,有的直接去無名烈士墓,而不去列寧墓),再到無名烈士墓獻花,然後回到自己的車前,吃些小甜點。導遊說,今天正好趕上星期天,結婚的人特別多。他說,俄羅斯人都這樣,趕在星期六、星期日結婚(周五舉行婚禮的,那一定是再婚)。他們也講究天氣,若是天氣陰沉,又有輕風拂面,那就認為這是老天給婚禮的和諧增色;若是偶有似霧的小雨落下,則認為是一種與清靜安謐的氛圍難得的協調。

  其實,不僅是紅場的無名烈士墓,在俄羅斯凡是有烈士紀念碑的地方,只要是周五、六、日,都能見到一對對盛裝的新人。

  自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婚俗。除了去烈士墓獻花之外,傳統的俄羅斯人的婚姻習俗也頗為繁瑣。見多識廣的導遊在話筒里不緊不慢的告訴我們,俄羅斯人也有說媒的,且說媒講究單日,特別忌諱12日。俄羅斯人也要相親,相親時要禱告,要圍桌走三圈。也有訂婚,訂婚時要喝糖水定終身,要專門請一位牧師主持訂婚儀式,要舉辦訂婚舞會。之後,雙方才可以籌備結婚。結婚時,也擺“門形”婚宴。在城市,婚禮上要三吻雙親。在婚宴上,新婚夫婦要各掰下一塊麵包蘸上鹽敬獻給自己的父母,以感謝他們的養育之思。然後同自己的家長吻別,女伴們要唱憂戚的送別曲。按照習慣,在宴會上要當好第一次家庭主人,使來賓們盡情歡樂,新人自己不能多吃。席間,新娘新郎要隨着大家的頻頻舉杯和喊叫聲,不斷親吻。整個婚宴時而高歌,時而起舞,充滿喜慶氣氛。婚禮后,還有一個新婚拜訪周。

  如今的俄羅斯,幾乎所有城鎮都有了“結婚登記宮”,亦稱“幸福宮”。這種“宮”,多為兩層樓房。一樓是表格登記室、女賓室和男賓室,二樓是登記廳、宴會廳、禮品間、鮮花間和休息室。現代婚禮,多由“幸福宮”的工作人員主持。在國歌聲中,宣布婚禮開始。在主持人的引導下新人挽手在前,雙方親友隨後,踏着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的旋律,緩緩步人登記大廳。接着,新人、證婚人舉行簽字儀式,眾人在樂聲中鼓掌祝賀。一對新人把由一名代表用盤呈上的戒指各為對方戴上,接過結婚證書,又在樂聲中走出大廳。此後,新婚夫婦才到無名烈士墓前獻花(或列寧墓)致哀,然後乘彩車觀光市容,舉行喜宴。

  俄羅斯的農村婚禮又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種風格。結婚的當天早晨,三匹馬拉着的迎親車隊飛馳到新娘的家門口,馬車要用綵帶、樹枝、鮮花和小鈴襠(講究鈴聲驅災)裝飾起來,車上坐着身穿白色繡花民族服裝的新郎和他的年輕夥伴們,夥伴們拉着手風琴,彈着七弦琴,鈴聲、歌聲、呼喊聲、悠揚的樂曲聲蕩漾在農村的田園上空。在一片歡笑聲中,新娘走出來和父母擁抱、吻別,之後在女友們的簇擁下坐上了彩車。浩浩蕩蕩的迎親車隊把親人送往村“幸福宮”,舉行結婚登記儀式。儀式完畢,賓主一起來到新郎的家,新郎新娘下了彩車,踩着撒滿各色鮮花的地毯徐徐而行,大家向他們身上拋撒象徵生活富裕的金色麥粒,祝願他們今後的生活道路能像地毯一樣平坦,周圍開滿鮮花,生活富足美滿。新婚當天舉行酒宴。酒宴上,還要讓新郎劈木柴和生火,考驗新郎是否會持家,火光還象徵給新人帶來愛情、溫暖和光明。婚宴通常持續到深夜,有時甚至通宵達旦。

  根據俄羅斯立法,年滿18歲的男女公民可以申請結婚。但在現實生活中,遵守此項條款的人並不多:俄羅斯人傾向於在更成熟的年齡成家。據統計,大部分女子在22-23歲出嫁,男子則25-26歲結婚。俄羅斯人對婚姻和生育看得很淡,導遊說,俄羅斯人大約有三分之一不結婚,還有三分之一結了婚也不要孩子,這就難怪他們的人口近年來迅速地下降了。當然,他們也同樣把結婚看成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婚禮上的每一個細節都被看成是未來生活福災的預兆,如果迎親的車隊遇上雪和雨,新人就能過上幸福的日子;如果婚禮上掉了結婚戒指,今後的日子不會好過(據說普希金結婚時,他的戒指就掉了地,不知他的英年早逝是否真的與此有關)。

  一般來說,俄羅斯人的婚禮排場不大,每場婚禮至多四五輛彩車,顏色以白色居多。參加婚禮的僅至親至交一二十人,場面不求多麼壯觀,不張燈結綵,不紅燈高懸,也沒有新人的親朋好友來賀喜,贈送什麼禮物、紅包。

  相比於俄羅斯,中國“革命鬥爭”的歷史更長,為國捐軀的仁人志士和革命烈士更多。我們也常常在教育下一代組織掃墓、緬懷先烈等各類教育活動。遺憾的是,我們的教育僅僅在“教”,卻遠遠未達到“育”的效果。一跨出校門,“緬懷先烈”就似乎成了與人毫不相干的事,在婚禮這樣的日子裡更是壓根不會想到“緬懷先烈”這四個字。粗看,似乎是我們嚮往和平和吉祥,不願意在喜慶之日沾上任何與“死”相關的字眼;但細想,卻是我們善於忘卻,或是缺少在美好生活和甜蜜日子裡思索痛苦經歷的勇氣。俄羅斯人在婚禮上透出的理智和超越,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和平時代最寶貴的東西,就是每個家庭的美滿幸福,而我們的新人們在組建一個新的家庭,開始一種新的生活時,如能想到:尊重活着的人,也不忘記給我們帶來這種安定、快樂生活的死去的人,在幸福美好的新婚之時,表達一下對他們的懷念,難道這不同樣是一件新穎、吉祥、雅緻而不失莊重的事嗎?!

您正在瀏覽: 烈士墓前的婚禮(旅俄散記之十六)
網友評論
烈士墓前的婚禮(旅俄散記之十六) 暫無評論

相關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