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歲月隨筆 > 人生坎坷新聞路(之二)

人生坎坷新聞路(之二)

手機:M版  分類:歲月隨筆  編輯:小景

人生坎坷新聞路(之二) 標籤:人生不設限

  陝西“淘金”

  俗話說“好男兒志在四方”。兩年後,一日三餐地瓜面也難以填飽肚皮的我,不甘貧窮與飢餓的折磨,將滿腹的愁緒與苦澀盛滿我的行囊,第一次離開家鄉,踏上西去的列車,到千里之外去尋求打工的生活。那時只是為求得溫飽,山東、河南兩省大批的青壯勞力湧向西部做窯活或出苦力,我卻是帶着一腔的企盼與追求闖進了外面世界的路。

  臨離家門時,母親面部又平添了幾分愁緒與沉鬱。她一再叮囑我:“四兒,找着活就快給娘來信,一定要好好乾,找不着就回,不要老在外面遊盪啊?”我一步一回頭地說:“娘,您老放心,我一定牢記您的話,您回吧!”可母親仍站在原地沒動一步。

  從河南商丘坐火車,經兩天兩夜的顛簸后,我便在陝西省扶鳳縣的降帳車站下了車。這裡就是著名作家柳青在長篇小說《創業史》和路遙在他的《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的那個關中平原。走上並不崎嶇的山道,雙腿似灌了鉛一般。幾天的往返跋涉后,我便在一個叫大營的生產大隊窯場找到做瓦坯的活。每做一萬塊瓦坯窯場付給46元錢。

  農村有句俗話叫:“脫坯打牆,活見閻王。”可在窯場幹活,那才真是活見閻王勞損筋骨的差事。每天除了挖土、泡泥、垛牆等與泥水打交道外,便是沒完沒了的擺弄瓦坯。每天從凌晨4點起床,一直干到深夜11點多才收工,一晚上僅睡四個小時的覺。而且都要光着膀子頂着炎炎烈日,冒酷暑,一段時間下來,面色黝黑,脊背起滿燎泡。常常是剛端起飯碗就打起瞌睡。更有甚者,要是天公不作美,來一場雷暴雨,就會使幹了一整天的活全部泡湯。

  記得有次窯場經理為了讓趕一批活,場子上有做了兩天的5000多塊半干瓦坯未來得及拾輟,夜裡突降一場雷陣雨將瓦坯全部毀光,我心疼得流着淚找到經理,要求窯場能否適當給分擔點損失,誰知那位經理卻冷冰冰地拋出一句:“損失是你們的,窯場一分錢的損失也不負責!”由於過度的勞累,又加上情緒低落,沒多久我日漸瘦弱的身體便病倒了。躺在炕上悉心聆聽着南邊不遠處渭河那嘩嘩的流水聲,猛然間勾起了我心中無限的惆悵與迷惘。據史傳唐朝時期的羅成與敵軍交戰時,馬陷入此河的淤泥中被亂箭射死,從此便永遠脫離了塵世的喧囂與痛苦,自己倒不如投渭水河以了卻塵緣,徹底擺脫人間的紛擾和煩惱。

  正當我欲將這一設想變成事實之際,一名叫英麗的姑娘進入我生活的底線。她經常利用集體組織裝窯、出窯的間隙給以關照,幫助買菜、燒水、做飯;還時常談論一些有關社會、人生的話題。從她的言談中我了解到她曾是寶雞市的一名下鄉知識青年,父母都是幹部被當成“牛鬼蛇神”批鬥,為“劃清界限”,初中畢業的英麗17歲毅然報名下農村當了知青,父母都被送去農場進行勞動“改造”。

  由於英麗姑娘的多方鼓勵與安慰,我身心有了很快好轉,從而也堅定了要生存就不惜拼搏奮鬥的信念。時間在不知不覺中到了秋未冬初,一年一度的徵兵工作從電波中頻頻傳來,我決定提前回家鄉報名參軍。臨別時,在一棵柿樹下,英麗含情脈脈地送給我一個袖珍式收音機。雖然,那時我還不了解《柳堡的故事》這部電影,但我分明清晰地聽出她用低聲吟唱的那段《九九艷陽天》。也就是從那時起,三十多年來,我從未間斷過聽收音機的習慣。

  也算是天賜良機,回鄉報名后我連闖三關,體檢合格被批准應徵入伍。後來,由於知青大批返城等多種原因,與英麗也就中斷了聯繫。(未完待續)

您正在瀏覽: 人生坎坷新聞路(之二)
網友評論
人生坎坷新聞路(之二)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