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遊記隨筆 > 我觀錢塘潮

我觀錢塘潮

手機:M版  分類:遊記隨筆  編輯:小景

  錢塘觀潮不知起於何時,有人說漢魏始有之。我想,最早為大潮所動、所感,聽潮、觀潮的,當是錢塘江上人,尤其是漁家、梢公。後來,江邊有了城鎮,觀潮人更多,以致“滿郭人爭江上望”了。古時觀潮,可能並不劃出什麽景區,也無需花錢買票。“滿郭人”爭相看潮,當然也有“郭”內外的下層居民。無論貧富,願看、能看的,只管去看。因為大潮好看,又隨便看,所以“錢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頭看不足”,是人人都可盡興享用的天惠。隨着潮聲遠播,又招得遠來觀潮者。這些遠來觀潮的,或者多是有閑錢、閑功夫、閒情逸緻的人,比如文人騷客、仕宦吏員,當然也有過客。那些為官的,政績不論,凡科舉出身,當是有學歷的。學問既有,文墨亦好,看潮有感而發,付諸雅韻,讓我們現在還能讀到狀潮的詩詞,想到觀潮的盛況。

  望遠潮,錢塘潮頭似一條白線,自遠方湧來,浪催浪疊,潮頭高聳,越逼越近,隆隆然如雷鳴;轟然撲岸,激起璣珠四射,濁浪接天。直面錢塘潮的洶蠻狂放者,或觸目畏卻而折服於造勿主,或壯懷激烈而欲馳聘天地間。從前,在滿目江潮的大視野中,更有奪目的一點亮麗,就是弄潮兒的弄潮。“向潮頭立”為大勇氣、大機智、大技巧。“立”而“旗不濕”,則是智、勇、技之大而極者。萬頭欑動,既觀潮,又看人弄潮,那驚怖、驚嘆的情狀可想而知。不知什麽時侯,弄潮不再,也不見了弄潮人,現在只有喊潮的了。弄潮俊傑今安在,逐浪江水空自流。不想今年的錢塘弄潮者,竟是洋人。

  錢塘觀潮哪裡好?我看首選老鹽倉。這裡江面開闊,水天一色,大潮一來,那無涯的雄闊聲勢,盡收眼底耳中。美女壩亦好,可惜一段江邊有高樓林立,遠望如水邊柵欄,有損“海闊天空”的整體自然美。不知錢塘江兩岸還要有多少望江高樓聳起。如是,則樓“林”夾江,“柵欄”鑲水,再不能越江遠眺,大煞風景。錢塘潮是自然天成的。聽說因為圍灘造田,一九八五年的潮水勢減,幾無可看。要是江邊的樓之“牆”,阻弱了東南風,錢塘江“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的場景怕只有在古詩文中尋覓了。

  讀唐、宋人的錢塘觀潮詩文,似乎那時的潮勢比現在的壯大,乃至令人驚懼。據說古人以為這大潮是屈死的伍員和被勾踐所害的文種所致。二人對江怨憤;怒氣一發,江潮大作。伍員、勾踐都是復仇者。有仇必報,血性使然。伍員靠外國滅母國、報家仇,是報仇志士,卻難論英雄。真正成功的報仇雪恥者,是勾踐。他咬緊牙關,橫下一條心來默默苦作,且含而不露,力而不張,不張則已,張則克敵,時機一到,家國之仇徹底清算。史上最能隱忍自強,最善韜光養晦的,恐怕就是這位勾踐王了。有人比較伍員和屈原這兩位楚人誰更愛國。這好象是拿地與天比高,用冰和火比熱。不可比而硬比,大約是想讓地抬高身分,使冰帶上溫情。這就是硬比的學問。

  連江風雨、蔽天大潮,盪盡了久遠的死士復仇和吳越征戰。今人觀潮,如此評說江潮和古人;不知後人觀潮如何評說江潮和今人。無論大霧迷江,還是煙雨鎖江,錢塘江水總是浩浩東去,入海不回;唯明月孤懸江上,俯看潮和人,見證古與今。

您正在瀏覽: 我觀錢塘潮
網友評論
我觀錢塘潮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