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小學那些年2

小學那些年2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一九五八年元旦過後,我在那所農村小學讀完了三年級上學期。等到中學也放寒假了,父親叫他班上一個姓王的學生帶我到我姑母家去過年。依農曆當時我虛齡尚不到十歲,在四個孩子中數我最大。年關將近,父母不留我在身邊過年,而是託付一個讀初中的學生將我帶到姑姑家去,這其中自然是另有隱情而又不願讓我知道,可我當時哪能體會到這些。我不記得父母是怎麼做通了我的工作,跟着那個姓王的學生一上午走了二十多里路才到了他家。十九年之後,當我重走這條路的時候,我才知道這中間要穿過兩個圩區,過兩道渡口,還要走好幾里山路。

  他家裡只有父親一個人,沒有母親。他父親老實本分,話不多。我們進屋后,他父親也沒多問什麼,即着手準備午飯。中午好像也沒什麼菜,倒是記得一張破舊不堪的小方桌上,放着半小碗從飯鍋里端出來的腌老鼠肉。——在這之前,是我親眼看到他父親從裝米的小方櫃里端出來放到飯鍋里蒸的。他說那是他父親打老鼠腌的,他父親吃,他不吃,還問我可敢吃。

  吃過午飯他即送我去姑姑家。我姑姑家在他家屋后那座山的北面,他帶着我順着屋后的山路翻越了山口,再順着山路往下走。當他確認我能認出山腳下我姑姑家屋后那片竹園時,他就止步了。我往山下了幾步,回過頭來往山上看,見他還站在那裡看着我……十多年之後,我家下放到了農村,聽父親說他在山那邊的小學當老師,是公辦的。並且好像還見過他一面,人挺忠厚的。後來就不曾有過他的消息。當年他雖說比我大,但也只有十幾歲,一路照顧我,也挺不容易的。現在也該有七十多了吧,我可在心裡一直記着他……

  姑姑和我父親就姐弟倆,她比我父親大將近二十歲,當年已有五十多歲了。我進屋見到她時,她正在手搖着紡車低頭紡紗,猛然聽到我叫了一聲“大姥”,她一抬頭見着我,驚喜得不得了,連聲說:“兒子,你怎麼來了?你怎麼一個人來了?”——我就是這麼去了姑姑家,並在那兒過了年。

  正月里的一天下午,父親突然到姑姑家來了,——他是從家裡步行了三十多里路趕過來的——行色匆匆,神情凝重,一看就是心裡有事的樣子。在姑母紡紗那間屋子裡,父親和姑母相視而坐,我蹲在地上。我很快就聽明白了,父親這次來不是接我回去上學,而是告知姑母,他已失去公職,被清洗回家,亟待舉家搬至城裡謀生。他說,他上城后要去找王家仁——時任文教局長,原先與父親關係不錯——問問上頭對他的處理到底是屬於什麼情況。他還寬慰姑母,說天無絕人之路,一家人回城后,他雖不能再靠教書拿錢養家,但他還可以改行干這樣,干那樣……再不行就擺個刻字攤子,給人家雕私章(父親原本愛好篆刻)……

  記得那天姑母家裡靜悄悄的,父親匆匆地來了,很快又匆匆地去了。父親當初在城裡教書,我們家在城裡沒房子,在農村也沒房子,住的都是學校的房子。這會失去了公職,舉家須立等搬離原來工作過的地方,倉促之中,哪來安身之處。我聽他同姑姑說,他下午還要趕到城裡,先同舅舅家商量,看能否先寄居在他家(當時我母親正懷着我的妹妹),好讓一家人上城有個暫且落腳的地方……

  姑姑家離縣城有十七八里路,父親出門的時候已是下晚時分,天空灰濛濛的。我和姑母送至大門外,看着父親匆匆的背影過了門前的那棵大楓樹,再往前走,踏上了村口的那條上城的小路。不知為什麼,我這時候突然湧起一陣心酸,嗚嗚咽咽地叫了聲爸爸,追了出去。也不是追得很快,很緊。我知道此時的父親根本無暇顧及我,他不會帶我上城或帶我回家去。但我還是遠遠地跟在父親的後面,一路嗚咽着,一路看着父親的背影繼續往前走。父親的步伐太快了,自從出了姑姑家,他就頭也沒回,只顧一路往前走。我和父親的距離越拉越大,追到大塘下面一處菜地的籬笆邊,我止步了,跪伏在籬笆上,嗚咽着,抬頭遙望着父親步履匆匆疾步前行的背影。直到看着父親繞過了沖田中間的那座平地拔起的古窯墩,背影消失在土丘的那一邊,我才站起來,轉身往姑姑家走……多少年來,每當我讀到或提起朱自清那篇著名的散文《背影》時,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一幕,想起父親當年遭遇清洗之後的種種不幸和無奈,想起那些年他為了生計四處奔波,想起他在鄉間的小路上疾步前行匆匆趕路的背影……

  (父親一九二〇年生人,因肅反擴大化被錯誤清洗回家那一年,尚不足三十八歲,六十二歲過後才始得平反糾正,如今過世已經十八年了。可謂是大人物一念之間,多少人人生逆轉——這是后話。修改並補記於二〇一四年清明節次日。)

您正在瀏覽: 小學那些年2
網友評論
小學那些年2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