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寫人散文 > 先師辭世二十周年祭

先師辭世二十周年祭

手機:M版  分類:寫人散文  編輯:得得9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題記

  先師辭世二十年了!二十年流光荏苒,歲月如梭。我仰望蒼穹,在秋末冬初的時刻,淡薄的雲霧,像一床床灰白的絲帳,飄逸在天際中。今夜無月,浩渺的雲河,三不時冒出幾顆亮鑽鑽的星星,眨吧眨吧的眼睛,空明而又清澈。在對語時,內心一片茫然……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我想起李商隱的一句悼亡詩時,一滴酸溜溜的眼淚從空洞的深眸中涌了出來。那是不堪回首的流光啊!

  先生生於辛亥革命第三年,在很小的時候就痛失雙親,飽受饑寒,飽經風雨。整個童年,是在飢餓和孤冷中度過。十四歲,在叔父的幫忙下,找到小鎮一家叫萬順義的藥鋪開始其學徒生涯。從採藥、洗葯、切葯、抓藥做起,由於從小沒有讀什麼書,先生利用其學徒閑暇,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從最初的《三字經》讀起,不認識的字、不懂的意思,虛心向藥店的師傅們請教。無論嚴寒還是酷暑,勤學不倦,慢慢的一步一個腳印,開始背誦《藥性賦》、《湯頭歌訣》等中醫入門書籍,無論是囫圇吞棗也好,還是望文生義也好,總算始入中醫窺鏡。後來又開始讀《內經》、《傷寒》、《金匱》等中醫典籍,但都是一知半解,及至後來又嘗試去讀《醫宗金鑒》,由於都是歌訣式句子,讀來朗朗上口,反而信心大增。幾年後,開始跟隨藥鋪師傅看診。其時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戰亂紛紛,民不聊生,疔瘡癰疽,失治誤治,而致人命喪,時有發生。先生感民之衰窮,立志奮起救之。二十二歲懸壺於歧亭,開始實踐其濟世活人之思想,而從事畢生獻身之中醫外科事業。剛剛開業,小門小店,名不見經傳。先生以其中醫外治為特色,從古醫籍中,挑選適用的膏丹丸散,依方成藥,以方便、價低、適用為特色。有一次,一位中年發背(背部大面積蜂窩組織炎)患者,前後診治多家診所,家財散盡,奄奄一息。最後沒法,求診於先生,先生以刀將其背部癰瘍十字切開,直搗病巢,讓膿液流出,外以米酒渣調敷新鮮二花、蒲公英、甘草三位中草藥,膿液慢慢流盡,新肉長出,沉痾之疾,不出半月而漸漸痊癒,還有一位肝癰患者,長期高熱不退,面如黃紙,腹痛如攪,先生初用仙方活命飲,毫不見效,後來七翻八翻書籍,找到了《瘍醫大全》記載的內消沃血湯,配以中醫三寶之安宮牛黃丸,慢慢調理,竟然痊癒。一時而名噪鄉鄰,傳為美談。從此名聲大震,應診如雲。抗日戰爭爆發后,日本人佔領了岐亭,由於先生不順從日本人之意,在一個七月炎天的時刻,日本人命令先生在太陽下暴晒,並且眼睛必須對着太陽,至先生視力嚴重受損,一雙明亮的眼睛,從此幾近全失,晚年配戴的鏡片達1200度。全國解放后,1952年,先生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帶頭撤除了自己的診所,將藥品、診療設備全部捐出,參加政府組織的聯合診所,1958年成立了衛生院,雖長期擔任領導之身,但一直堅持坐診,直至彌留之際,從未懈怠。

  六十年代中期,先生接診了多例骨髓炎病,但一直療效不好。為了攻克頑疾,先生博覽群書,遍尋古方古法;採風民間,收集單方驗方。有一次在無意中讀了一本《江西本草》,裡面記載了野葡萄根與瘦肉同燉,治療濕痰流注,先生想:骨髓炎與流注屬同一類型疾病,能不能夠用它來治療呢?後來又查了一些資料,看到有方書記載野葡萄根外用可以治療骨折腫痛和關節腫脹,於是突發奇想,以野葡萄鮮根外敷治療骨髓炎,發現有一定療效。由於野葡萄根只適宜夏秋季挖掘,並且鮮根外敷后很多人都發生過敏反應,局部瘙癢厲害,常常導致皮損,為了提高療效和臨床方便,先生將野葡萄根去皮、去芯,粉碎為粉,加雞蛋清滋養皮膚,加麻油保持濕潤,加白酒促進藥物吸收,慢慢改進,形成一個外用良方。後來,為了進一步提高療效,先生根據臨床經驗,由單純外敷改為外用加辯證內服中藥,自擬骨炎系列內服方劑,對有死骨形成的,骨缺損的進行手術治療,從而成為麻城市骨髓炎專科醫院之開山鼻祖。在開始研究中草藥治療骨髓炎時,先生受到阻力重重,其時,有同行作歌譏笑道:“野葡萄根能治骨髓炎,雞蛋也能打破天。”但先生不為所懼,潛心探究。進入七十年代,國家大力挖掘中草藥功用,在中草藥運動中,此成果得到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推廣。湖北省衛生廳曾在此舉辦了兩期全省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骨髓炎病經驗培訓班。至今,《中藥大辭典》“野葡萄根”條下記載治療骨髓炎的方法就是採用先生的成果的。該成果1989年通過了湖北省衛生廳組織的科研成果鑒定,認為“達到了國內中草藥治療骨髓炎病的先進水平”。七十年代中後期,先生又發明了狼毒棗治療骨關節結核的新方法,既方便經濟,又療效確實,為本院從事骨關節結核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87年,我從學校畢業后就來到了這個小鎮。那時的先生,七十多歲,不僅身患高血壓、冠心病,而且還身患惡疾,疼痛起來沒日沒夜。但即使如此,先生從未間斷過應診。那時,看病是沒有時間概念的。每天,天剛亮,就有四鄉八鄰的病人找上門來,通常在早飯前,先生就要接診十到二十個病人,上午就更不用說,從來就沒有按時吃午飯的習慣,下午稍微輕鬆一點。我最初是看先生辛苦,眼睛又不好,利用空餘時間為先生抄方,謄寫診療記錄,後來慢慢學會接診,也幫忙照看先生的起居生活。很多時候,先生一邊輸液,一邊接診,那種情景,讓很多慕名而來的病人感動的熱淚盈眶。就是在與先生的接觸中,我了解了先生的往事,了解了小鎮的軼聞舊事,也學會了一個醫生應該必備的品質。先生從不講什麼大道理,總是以自己的一言一行闡釋做人的根底,行醫的真諦!

  在疾病的長期折磨中,熬到了一九九二秋末,剛剛做完八十大壽不久,先生就徹底病倒了,先是腸梗阻,後來誘發嚴重心衰,不到一周,頑強的先生於壬申年九月廿六日在痛苦中潸然長逝,享年七十九歲!而在先生人世間的彌留之際,我因為到武漢參加學習,沒有電話,音信全無,因此未能送先生最後一程,成為此生永遠的憾事!

  此去蓬萊應有日,豈知青鳥太殷勤!在先生三七的時候,在黯然中,寫了生平第一首懷念先師的《悼別》詩:

  秋色蒼寥誤為春,生離死別不知情。

  無緣面送終生愧,有淚花飛向晚驚。

  慘慘涼雲心嗇嗇,瀟瀟寒露夢殷殷。

  恩師此去飄何處,亂鴉繞匝盡悲聲。

  我曾在先師的遺像題一聯云:挽危痾救膏肓英名遐邇此去杏林慘慘秋聲空遺恨;承恩澤求古訓刻意研精問訊蓬萊悠悠白雲盡叮嚀。

  先生出生微寒,幼喪父母,受盡煎熬,常嘆世事之唯艱,衰民生之困苦,一生治病,不問“貴賤貧富、長幼妍媸”,以德立身,以技救人,知人育人而輕名淡利。曾諄諄告之曰:生吾之身是父母,養吾之命是百姓。沒有黨之培育,也沒有吾之今天。曾出席過省科技大會,當選省五屆人大代表,多次榮獲省地市勞動模範,先進科技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等光榮稱號。其高尚的醫德,其在中醫外科之建樹,是吾輩不能望其頂。這些年,我看到有些醫生,出於各種目的,把葯,特別是把抗生素給病人當飯吃的時候,我經常想起先生,一生治療外科病無數的先生。後來,為先生作傳時,我特題一律:

  早歲逢災苦煎熬,依然換厄救膏盲。

  坐診無虛真信賴,勤研豈恃幾丹方?

  儘力盡情春晝暖,勞心勞血秋夜長。

  斯人雖去遺風範,千古西風總斷腸。

  這些年來,無論人生如何光鮮,如何黑暗,我時常想起先生:想起先生爽朗的聲音,想起先生眯起眼睛堆出來的微笑,想起先生孜孜不倦的工作身影,也想起先生的拐杖在小鎮來來往往、滴滴答答的聲響。那火熱和鮮活的情景,經常在我腦海中翻滾,像沸水一樣,愈開愈燦爛……

  三年以後,有一天黃昏,對着斜陽,我彷彿看到了先生立在雲頭躍動,色彩斑斕,霞光萬道。我與先生對語着:

  蓬萊此去已三春,白雲夢裡復叮呤。

  鶴髮慈容猶依舊,溫言細語盡傾心。

  寒衣未着身體否?紫杖新添長精神!

  此情還似當年意,半倚斜陽聽秋聲。

  七年以後,在清明細雨中,在先生的墳前,看到先生靜靜地化作一杯黃土,孤獨為伴,野草為眠,沒有笑容,沒有痛苦,也沒有凄寒,宛如一片落葉,終於又回到了大地的懷抱。我對先生說:

  杏林春暗又幾年,孤雲野鶴獨長眠。

  縱使清明能共語,殘風奪淚灑樽前。

  又說:

  紙錢幻化蝴蝶夢,檀香獨繞杜鵑枝。

  今日喚風風不靜,斷腸絲雨斷腸時。

  十年以後,在秋陽燦爛,大雁回飛時,我也看到了先生,依舊俊朗,依舊豪邁,一股英氣躍動於雲里霧頭。我說:

  秋涼如畫畫夢稀,習習輕風似剪時。

  托體山阿身健否?片言微語寄相思。

  秋華才露草木凋,孤雁哀鳴前路遙。

  望斷天涯雲隔阻,黃沙何處問仙雕。

  十九年以後,面對先生,我已經黯然無語了,只有一闋《浣溪沙》:

  一十九年離恨長,

  流光如水水流光。

  青絲一夜白如霜。

  老懷廣廈寒客住,

  窮困醫經清夢狂。

  楓搖秋語怯空廊。

  (歲在壬辰年九月廿六日,聽雪廬)

您正在瀏覽: 先師辭世二十周年祭
網友評論
先師辭世二十周年祭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