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民國十家》有感

讀《民國十家》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讀《民國十家》有感

  讀《民國十家》上冊第二章

  ——王國維:依依殘照 獨擁最高層有感

  作者:葉璐

  暢鍾老師的作品《民國十家》裡面介紹了許多著名的民國大家,讀此書,必須要細細揣摩其中的用語用詞,因為要想讀懂這本書,和做學問一樣,只能聚精會神,心無旁騖,方能領會,領會之後,還要學會內化為自己的東西,由此引申出來的許多感想與思考,必須再經過通讀與精讀才能得到答案,這個過程雖然工程量略顯繁雜,但是最後得到的知識確是非常珍貴的。

  從本章標題"依依殘照,獨擁最高層"可以看出,王國維是一個悲劇性學者,在當時"革命主義"與"實用主義"等理念瀰漫全國並被大多數人接受之時,王國維註定是孤獨與無奈的,沒有人可以理解他的學問與研究,於是縱身昆明湖。但是,我們不能忽視他的巨大的學術貢獻。書中分別從學術成就、學術研究思想及方法等方面進行分析論證,讓我們對王國維有了一個全面立體的認識。

  記得在介紹學術成就時,老師引用了陳寅恪在1904年所作的《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中的話,印象很深的一句話是"若就彼此所是非者言之,則彼此終古末由共喻,以其互局於一時間一地域故。嗚呼!神州之外,更有九州;今世之後,更有來世"這句話一開始很難看懂,但是我回想在課堂上暢鍾老師曾經向我們提出過學習要求:消化之吸收,本質之了解,觀念之包容,自由之表達。所以我想用歷史的維度去看待這句話的背景,我體會到了,陳寅恪對王國維學術成就的評價是很高的,他明白王國維的痛苦,因為自己的思想太有超越時代性了,雖然在當時來說,不為世人所理解,但是這種學術思想的造詣必然為後世所接納。

  故,沿着陳寅恪的思路我們,書中向我們闡明了兩個要點,幫助研究王國維的生前之學問,其一為採用史學研究之方法所得之諸種;其二乃於史料之外之義理思想以及中國文化之境界層面之研究抑或是文學創作。在王國維之考證(考據)之學的文學音韻考證中,我想介紹一下關於王國維對於"環i"的研究,因為這裡最能體現王國維的研究風格,書中是這樣闡述的"王國維最初以為"環"者乃一玉而成,后發現有三種玉器共組成之環,隨定義其初始"環者,乃三玉而成",缺一、二玉者,即為i。後期人們為了貪圖方便。環、i皆一玉而成。"從中可以看出,王國維治學的精緻,如此細微入里的研究態度,怎麼會做不好學問呢?反觀如今的學術氛圍與治學態度,與王國維時代的學者相差甚遠,所以無論在什麼時代,做學問也好,做任何事情也好,都要保持一顆踏踏實實的做事態度與精益求精的做事熱情,這樣堅持下去,日復一日,方能有所得。

  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不要隨波逐流。在"爾雅及說文解字之補註"中的關於爾雅論的介紹一文中:發現王國維與孔國安之"正言"之解不同,與王念孫的"爾乎雅"之見也不相同,看來做學問時,要學會獨立思考,要有自己新的認知與見解,才是有價值的東西,而不是簡單的複製粘貼,這樣才能不落窠臼,獨樹一幟。學習何嘗不是這樣,我們每個同學都是同一個老師授課,都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聽課,但是為什麼有的同學什麼也沒有學會,但有一些同學卻能緊跟老師的步伐,發掘出自己獨一無二的觀點或是想法,並可以自己去論證,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是因為在聽講時,他們學會積極思考問題,善於發現問題,課後一定是自己有下苦工功去鑽研品讀書本,從中學會並且深化和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所以,要想不落窠臼,就必須學會獨立思考。

  在考證之學的第二部分講到"史學",我印象很深的是被認為是精華之作的研究殷周制度論的部分。王國維認為中國古代制度變遷之巨者以商周之間為最。書中講到"周以前之歷代都城,大都居於東方,微周獨起於西方,滅商而分封諸侯,此乃中國真正之分封制度之始。其所分封者,既有同姓,亦有異姓。其所訂立之王位傳承,確定了嫡子繼承製度".暢老師列舉了現代有一些人認為這是專制的開始,他認為這是不正確的,的確,我們要從歷史的眼光來看,這是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的,書中介紹說這一做法:一是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禮法的確立,二是為道德、人倫之規範從此而來,你會發現,在讀這一篇文章中,王國維的論證非常翔實,讓人肅然起敬,再加上暢鍾老師的註解,更是加深了讀者對於歷史的理解。從這點出發,我們知道了中國社會的道德、禮法、人倫規範合為一體並且最後走向人們的內心世界,這就是我認為的知識的內化過程,這個過程很重要,它有利於樹立我們的獨立人格與精神品質,如果社會沒有禮法,那就是秩序混亂,法律從何談起?所以,我們在現代社會中,也要重視知識的內化過程,看待歷史事件時候,不要局限於用現代的眼光評價之前的事情,要注意,這裡絕不是後人所稱的階級對立的關係,而是上述所論證的關係。正如暢鍾老師所言:"王國維於兩千餘年後重新還歷史以真相,當是其史學研究之最大貢獻之一。"

  在義理之學這部分的學術成就中,我想強調一個書中的觀點:王國維並不是完全採用西方諸學之方法來研究中國文化。因為這種觀點有失偏頗,義理之學包括兩個方面,這裡不再贅述。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掌握"二重證據法",這個不是研究法學的,是王國維先生研究學問的方法,其中,主要研究的對象集中在叔本華、尼采和康德身上,並著有很多作品,必須說明"而尤為重要的是,王國維將中國文化中的"直觀""悟性"之概念內嵌於"自由意志"之中,方才是中西文化匯通之重點。"這裡略顯生僻,我也不是十分理解其內涵,但是我認為中國文化的研究絕對不是用西方的學術研究方法的,用暢鍾老師書中的話說"因為中國文化本來就是"體不二用,德智一體"的,如果單純的用西方語境會破壞中國文化的統一性和完整性,雖然有利於西方人對於中國文化的理解,但是對於中國文化來說就是一種消解與割裂。"所以我們要牢記自己的研究方法,王國維先生的研究方法雖有瑕疵,但是他最後重新踏上了徹底拋棄的西方哲學語境式的解讀,使得中國文化的魅力重新大放異彩。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要立足於自己的文化根基,才會有所收穫,強基固本的重要性由此體現。

  在戲劇研究方面,王國維也有很大貢獻,"至北齊,始有樂舞之中加進故事情節,如《蘭陵王入陣曲》、《踏搖娘》(暢註:或為中國第一個反家庭暴力之戲劇),此乃中國戲劇之真正開端。"

  在王國維的文學評論中,尤其注意到了一點"藝術源於生活"這句話是膚淺的,因為王國維認為藝術之本質,乃在於超脫於生活,乃在於忘卻利益之關係、知識之樊籠耳!暢鍾老師認為王國維的美學思想當然有一方面來源於老莊哲學,另一方面又來自於康德和叔本華之觀點,因為康德講到知識之局限問題,叔本華談到意志乃世界之根本。王國維這就是融合了中西兩派之思想,建構其美學體系,進而推之於文學之評論。綜上所述,"藝術來源於生活"是很淺薄的說法。

  在文學創作方面,王國維頗有造詣,在"言志"一類中,其中的《詠史二十首》我很喜歡,因為講到了伏羲氏和班超,這也是為什麼羅振玉肯傾囊相助於他的原因了,話說羅振玉可謂是王國維一生中的貴人,因為經過了羅振玉資助,王國維才能在東文學社學習日文,接觸並且研究叔本華、康德的哲學。並且在文字音韻考證上也是經過了羅振玉的指導。所以說,朋友是很重要的資源,因為結交到好的朋友會讓自己得以升華,會讓自己越來越優秀。

  唐代韓愈提出"性分三品,情分三品"之說,所以說人與人之間存在着性情與德才的差別,通讀完本章內容,我深深體會到這句話的內涵,其實每個學者要想擁有流傳千古的作品,首先得是個好的人,人品和品行決定了作品的氣質。

  謝謝大家!

  本專欄專為暢鍾先生的學生開設,文章並經過暢鍾先生審核,歡迎轉載,但需著明作者與出處。

您正在瀏覽: 讀《民國十家》有感
網友評論
讀《民國十家》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