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黃金時代觀后感

黃金時代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黃金時代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黃金時代觀后感

  上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國,那是一個民氣十足、海闊天空的時代,一群年輕人經歷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時光,自由地追求夢想與愛情,有人在流離中刻骨求愛,有人在抗爭中企盼家國未來……蕭紅,一個特立獨行的女子,一路流亡,從北方到南方,從哈爾濱到香港,一邊躲避戰亂,一邊經歷着令人唏噓又痛徹心扉的愛情與人生。對生的堅強對死的掙扎在她筆下穿透紙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許鞍華導演的關於女作家蕭紅的《黃金時代》是今年最被期待的電影,就借“三八國際婦女節”之際說點和這部電影有關的或無關的。

  先說一個略微殘酷的事實,“國際婦女節”指的是共產國際,是1910年8月召開的第二次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大會上,由共產國際的德國領導提出的建議,並最終確定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所以主要是社會主義國家慶祝這個節日。有資本主義國家的女性朋友的,就不要問人家放不放假,過不過節了哈,她們大概得上班。

  言歸正傳,黃金時代。電影之所以最終命名《黃金時代》,源自蕭紅寫給蕭軍信中的一句話“這不正是我的黃金時代嗎?”折射了1930年代民氣開放、自我意識覺醒,百舸爭流的年代,那是蕭紅這樣的知識分子的黃金時代,也是追求自我的女性的黃金時代。

  蕭紅,一個民國女子,經歷了逃婚、未婚先孕、生子后被棄、母子分離、幼子夭亡、顛沛流離、與四個男人發生情感糾葛,這還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真正貫穿她生命的主旋律——是以寫作為武器,喚醒更多人的自我覺醒意識。她一生如同動蕩塵埃,從未停歇,直到最終客死異鄉,她幾乎經歷了那個時代的女性不敢想象的所有事情。她的文字、她的感情生活和她坎坷的命運,本身就比一部電影還要精彩跌宕。王安憶曾說,有故事有才華的女人很多,蕭紅之所以能被歷史記住,是因為她把自己的熱情轉化為更巨大的東西,去影響其他人。

  蕭紅骨子裡有東北女人的熱烈,她和張愛玲都是自我意識覺醒的女性,都忠於自我。北國冰雪中長大的蕭紅活得炙熱投入,燃燒自己,心懷天下;而上海風骨的張愛玲活得冷峻淡然,永遠冷眼旁觀,有一種置身事外的氣度,只活自己的。

您正在瀏覽: 黃金時代觀后感
網友評論
黃金時代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