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文化隨筆 > 十月初一送寒衣

十月初一送寒衣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pp958

十月初一送寒衣 標籤:十月圍城

  “十月一,送寒衣!”今天是十月初一,是送寒衣的日子!

  早早晚飯後,就和家裡的領導出去,在小區門口馬路邊搶佔了三塊上好的地方,畫好了三個圈:一個圈是為今年故去的老丈人準備的;另一個是為遠在老家的另一國度的爺爺奶奶父親和“官先人”而畫的;第三個圈是替母親畫的,因為母親感冒,再沒讓下樓來,我就替她為遠在老家的另一國度的外公外婆畫了個大圈兒。依例是點了香,燒了紙錢和寒衣,用煙酒茶簡單進行了祭奠!因為老家遙遠,特意用白紙寫了路貼——“煩請冥府郵差特快送至冥國XXX省XXX縣XXX村X門之人XXX”!

  每個圈裡都是一大堆用五色紙裁剪的寒衣,數十沓黃紙錢。寒衣是下午母親親手裁剪的;紙錢是我花了四十個人民幣買的。每個圈裡的東西都燒了大半天,三個圈加起來少說也燒了三四十分鐘!大約心裡總是想到母親那句“免活人的心意”吧,總覺得應該多燒點紙錢,以備故去的親人在陰間一改窮人的形象,能有大把大把的錢花。當然,也不能排除人世間物價上漲同比帶動冥府通脹的因素。馬路邊上,一溜兒都是輝煌的紙火,一撮撮圍在紙火旁邊的人,大都是蹲着不斷往火堆里加冥幣。或許是緊跟時代了,跪着燒紙錢送寒衣的人很少了。明亮的黃色火苗竄上竄下,映的周圍的人臉膛忽明忽暗,看不出一點陰晴來。燒完的紙錢,化成灰燼,散落在一起,也有偶爾飄蕩在空中的,夾雜着一絲火星,不斷地盤旋、飛舞,如同歡快的幽靈在手舞足蹈!

  路人大都形色匆匆,很少停留。也有破例了的:一位三十歲左右的紅衣皮草,呼喝着電話,口口聲聲,江總江總!語音里不住地詢問者江總都和誰在一起,她要不要過來……腳底下依舊徘徊,轉着圈兒,內心就跟幽靈扯住了一樣,也不在意已經在火堆的近旁,也不忌諱那些飛舞的幽靈沾惹了皮草、長發。最後在我很是納悶和疑惑的目光不間斷地注視下,她似乎才明白了過來,晃動着短褲絲襪罩着的腿腿,為幽靈的飛舞騰挪開了地方!

  旁邊是一位老太太領着孫女兒,燒送的簡單,不一會就走了。繼而又是一位高挑個兒的老頭,在孤獨中,匆匆送了寒衣離去。這個場景,讓我想起幾年前在山根村樹林里送寒衣的情形:旁邊的老太太為剛剛去世的兒子兒媳燒着寒衣和紙錢,四五歲的孫女兒混着眼淚,一口一聲“媽媽!”“媽媽!”夜幕中,帶着哭腔的稚嫩童音,連同打着旋兒飛舞的幽靈,久久飄蕩在黑暗的上空,異常凄厲、悲慘!聽的人心緊緊揪在一起,渾身冰涼。在無能為力無法幫助的情形下,只有起身早早逃離。一路上,暗自為之傷悲不已!那一聲聲呼喚,遠在天國的媽媽聽了,想必也是肝腸寸斷,心淚漣漣!

  昨天,看到一位老家的朋友誤將“寒食節”和送寒衣的“十月一”混為一談了。其實,這兩個節日之間有相同的字,也有相似的習俗,但絕對不是一回事兒。

  “寒食節”也叫“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兩天。起初,須禁煙火,只吃冷食。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一般認為寒食節紀念的是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姓介名推,又稱介之推,之為虛詞,子為敬稱)。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饑。文公復國后,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堅決不出山,和他的母親一起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才改為清明節。至今在韓國,仍然保留着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唐代詩人盧象《寒食》詩“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說的就是“子推綿山焚身”的故事,也是寒食節來歷的有力佐證!

  而“寒衣節”,則必定是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祭祖節”。為送寒衣節。也稱冥陰節。這一天,特別注重在新收后祭奠先亡之人,以示孝敬。所以,“十月朝”的這一天,也叫“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陰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如果再加上夏曆三月初三的“上巳節”,那就是中國的“四大鬼節”!

  至於送寒衣的由來,有很多種,有孟姜女哭長城說,也有秦初迎冬禮儀說,有朱元璋“授衣”說,更有宋蔡倫嫂嫂奸商推銷紙一說。不過,此前一直未曾清晰地出現在文人筆下,直到宋代才有了明確的記載: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汴梁九月“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戲故也”,至“十月一日”,則“士庶皆出城饗墳,禁中車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車馬,亦如寒食節。”而“寒衣”一詞的真正出現,則要更晚一些,一直到了明代: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有當時寒衣節的詳細記載:“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清代寒衣節基本是明代的延續: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記載:“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至於“畫圈圈”的習俗,洛陽一帶現在都在流傳:有人不去老墳燒寒衣,而在家門口及十字路口燒。待到十月初一這天,瞅着天快黑了,人們抓把土灰,在家門前撒一個灰圈,然後焚香上供,燃燒紙衣、紙錠,祭奠先人。講究的人家,會特意跑到離家不遠的十字路口,為“遊魂路鬼”送寒衣,為的是“鬼有所歸,乃不為厲”,賄賂那些流浪鬼,使它們能與自家的亡人和平共處。

  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有些地方在送寒衣的形式上發生了變化。今天下午,母親還說這兩年老家裡的“方神”不讓零散送寒衣了,而是讓送“官紙”,我覺得這有點類似於有些地方流傳下來的“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也有稱為“金銀包”的。,這種“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或許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六叔就是這樣認為並進行的!這就跟時下“清明節”祭奠祖先時,有些人燒樓房、燒家電、甚至燒家電售後、燒明星、燒小姐一樣。但凡現實中有通行,自然會流行到冥間去!人是可以想當然的嘛!

  今年的送寒衣,已經結束了。回來的路上,我想到了兩件事:一是,匆忙之中要真正燒掉好多證據,確實不容易,費時,費人,費空間!比如文革期間,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為了燒一沓文稿,東躲西藏,費煞苦心!要毀滅其他的罪惡證據更是難上加難;第二是,送寒衣的圈圈的都這麼緊張,可見我國人口確實多,土地確實緊張,不僅僅是老齡化嚴重啊,看看那些紙灰堆,鬼化得也很厲害啊!

  2013年11月3日 寒衣節於心雅堂

您正在瀏覽: 十月初一送寒衣
網友評論
十月初一送寒衣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