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論中國基辛格讀後感

論中國基辛格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論中國基辛格讀後感

  篇一:論中國基辛格讀後感

  作為一個中國人,在這塊土地上活了十八年,對中國還是比較了解的。當讀了《論中國》之後,從一個外國人的眼中,又發現了另外一個中國,與我以往的認知大相徑庭。

  基辛格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通,對於中國的了解和接觸不必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少。 1972 年尼克松訪華以及 1979 年的中美建交都有基辛格的功勞。多虧基辛格,讓中美雙方搭建了友誼交流之橋。

  多虧基辛格,給了我一個不一樣的中國。

  在十多年間,我對中國的認識都是通過生活得來,卻並沒有深入探究自己的祖國。曾經,我也好奇中國為什麼是共產黨執政,弄不清中國的社會主義到底是什麼,不明白孔子如何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屹立千年不倒,想知道中國終將向何方發展。但是,這些突發奇想只是奇想,我並沒有更進一步思考千奇百怪的表象背後潛藏着怎樣的緣由。許多問題在歷史課本上,在人們飯後閑談中,在電視節目的講授里略有解說,只是不夠具體完備,且帶有很多主觀色彩。

  基辛格的《論中國》則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站在一個更加客觀和宏觀的角度重新解讀了中國的歷史和價值內核。

  在史實方面,基辛格是很負責的,冷靜客觀陳述了中國的歷史,有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還包括鮮為人知或者少有人提的歷史真相。比如,看完這本書,我不再簡單地把中國與蘇聯的關係看成盟友,而是更加清楚的理解了兩國關係複雜多變相生相殺背後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再比如,對於美國出兵朝鮮,我也不再天真認為那是所謂的反社會主義反人民的帝國主義侵略戰爭,這實質上就是二戰後全球兩大正營的較量和角逐。

  《論中國》的重點,自然在一個"論"字。通過漫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基辛格深入淺出講述了中國的發展歷程,勾勒出了中國的社會模型,呈現給讀者一個全面清晰的中國面貌。在整本書的論證中,最觸動我的就是對於中國建國后六十年建設進程的解讀。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無疑讓人難以看清,基辛格透過獨到的視角用細膩的筆觸由淺及深探討了中國的轉型過程,客觀評價了中國的建設和改革,論證了中國在今後的世界中將成為一支獨立的強大的力量。

  當然,基辛格是令人佩服的。能夠以寬闊的視野和嚴謹的方法研讀一個人類歷史中最複雜獨特的國家,並能用寬廣的胸懷辯證看待中國的當前與未來,實在難能可貴。

  感謝基辛格,給了我一個不一樣的中國。

  讀完整本書,對中國有了更加透徹的了解。雖然很多內容我都只能囫圇吞棗,但這番閱讀確實帶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受,讓我再一次走進了我的祖國。

  讀罷《論中國》,收穫的不只是知識,還有情懷和眼界。

  篇二:論中國基辛格讀後感

  基辛格的《論中國》是寫給美國人看的。早幾個月前,我就有讀一讀的意願,北京培訓一回來就在網上買了此書。兩個月前一次和老闆的交談,老闆提到他準備最近讀《論中國》,我也就順勢拿起來讀了一遍。

  粗看這本書的名字,標題很大,再加上它的大塊頭,使習慣快餐文化的現代讀者容易望而卻步。其實基辛格重點還是回顧了上世紀70年代至今的中美關係,雖點到了一些秘辛,但總體上說,還是站在戰略和文化的高度,來審視中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當然,基於美國的視角是這本書天然的出發點。作為老牌的政治參謀和外交高手,基辛格在這本書里更多的是告訴美國的下一代,曾經的歷史,以及為什麼要與中國共存,如何共存。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終日被包圍在中國人自己的評論里,無論讚美還是謾罵,終究有點"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意思。跳出三界,從別人的文化視角看看自身,也是大有裨益的。

  1.中國的對外策略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深入骨髓。

  1.1柔弱與強力

  看來,基辛格已經非常了解中國文化,他用了"勢"的概念。他把中美之間的差異比喻成中國圍棋與國際象棋的區別。中國人講究謀篇布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而西方文化,更多是靠實力和數字說話,吃一個子就是一個子,一切都很清楚。而中國的策略往往很混沌,中國人喜歡把幾件看似毫無聯繫的事情聯繫起來看,運用一種類似於太極拳法的手段,達成自己的目的。他把世界看成是一個大棋局,把上下千年看做是大周期。如果能從這樣的高度看問題,有許多令西方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1.2借力打力,無中生有

  在古代,這叫"以夷制夷".戰後,中國夾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生存是第一要務。中蘇關係不好,可老毛還是邀請赫魯曉夫回國途中順訪北京,其實雙方沒有說任何實質性的事情,可就在赫魯曉夫離開后不久,老毛便開始了炮打金門。讓美國人以為是得到蘇聯支持的,不得不掂量直接干預的後果,結果中國實現了自己的戰略意圖。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1.3以弱勝強

  按照美國人國際象棋的思維,他們是難以事前預判到,中國會出兵朝鮮;也難以預判到,中國人膽敢在烏蘇里江,與老大哥蘇聯干一仗;還難以預判到,中國人敢於用大的犧牲,去狠狠教訓剛剛擊敗美國的越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往往收到奇效。不按常理出牌,是因為中國人的世界觀里,有更大的更宏觀的"理".

  2.美國代表了值得尊敬的文明

  基辛格在書中有一段話,我印象深刻。摘錄如下:美國社會永遠不應放棄對人的尊嚴的承諾。美國對事物的判斷永遠不可能與美國對民主制度的看法分開。有些事件必然會引起美國的反應,即便會損害總體關係也在所不惜。

  遠的不說,看看美國最近這些年的一些行為,你可以說它是侵略,但細究起來,會發現,它的目的不僅僅是利益,它還是很看中意識形態的,否則無法解釋它的行為。當然,你也可以說,傳播意識形態也是它的利益。

  就像看一個人一樣,如果僅僅是唯利是圖,你當然會鄙夷。但如果這個人在唯利是圖的同時,像傳道士一樣在堅守什麼,在相信什麼,在傳播什麼,儘管他的很多觀點你無法認同,但在你的心裡,是不是也會生出一些對這個人的好感呢?

  3.兩種文明共存共生

  就像今年夏天我在北京聽到近似戲謔的觀點,地球上的不同文明來自不同星球,所以差異巨大,水火不容。中美兩個文明確實有太多太多的不同點,可它們都大到誰到吃不掉誰。

  中美,好像代表着人類成熟文明的兩個方向,在根子上具有不同的理念,在一定的時空里,保持并行。讓我們看看,最終會怎麼樣?

  殊途同歸還是走向毀滅?是一場非常有趣的非常有看點的大戲。嗯,是的,如果站在更高的高度,比如說上帝、真主、釋迦摩尼的高度,望茫茫人世間,倒真的只是齣戲。

  要補充說明的是,貌似在中國這個文明裡,普通人要承受的東西,大於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明。這一點,在最近的一篇《從1942說起》就有提到。

  篇三:論中國基辛格讀後感

  《論中國》這本書是我在綜合部看到的,聽人說起過,正好看到順便借來一讀。關於基辛格應該說每個中國人都多少了解些,他是中國與美國建交的鋪路石,而且和幾代中國國家領導人都結下了深深友誼,為中美關係做出了突出的個人貢獻,很多人對他的第一印象都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在一定程度上說他推動了毛澤東與尼克松握手,使中美兩個大國結束了20多年相互對峙,終於走向和平。

  基辛格在2011年自己88歲生日,其大作《論中國》正式推出面市,引起各界反響,他的基本想法是寫給美國人看的,使對中國了解不多的美國人能夠對中國有一個基本的印象,本書主要回顧了上世紀70年代至今的中美關係站在戰略和文化的高度,來視審中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更多是告知美國的下一代,曾經的歷史,以及為什麼要與中國共存,如何共存,其影響是深遠的。

  作者為了美國人能夠真實的、深刻的了解中國,了解東方的思維,開篇就"中國的獨特性"作為首篇,縱論中國文明源遠流長,並且給出了很高的評價是"雖欲窮共淵源而不可得".接着介紹儒家學說,這個是中國數干年的價值觀的核心,把儒家學說放在與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教義的高度上,把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比作是西方《聖經》和

您正在瀏覽: 論中國基辛格讀後感
網友評論
論中國基辛格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