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瑜伽之心》有感

讀《瑜伽之心》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心澄體靜 恬然自得

  ——讀《瑜伽之心》有感

  序

  將自身交付予瑜伽,因為當實相已被了知,哪裡還有對立衝突呢?

  當心識已澄澈清明,哪裡還有痼疾呢?

  當呼吸已掌握在手,哪裡還有死滅呢?

  ——克瑞斯那瑪查亞《瑜伽祈請精要·第六頌》[1]

  打開書本還沒開始閱讀,克瑞斯那瑪查亞那目光炯炯又定力非凡的眼神就震住了我!僅僅是這眼神就足以讓人信服,無須言語……

  第一卷 瑜伽修習

  "瑜伽是由偉大的印度聖者帕坦伽利於《瑜伽經》中,將其系統化,成為特定的‘見’". [2]我把它稱為"瑜伽之見",藉由此"見",我們可以重新認識自我,重新打量那些熟視無睹的人或習以為常的事,突然發現漠然置之的一切是那麼新鮮……

  初次閱讀中,幾乎每一頁都有讓我警醒的箴言!

  "瑜伽"一詞有很多種解釋,但哪種解釋都沒有"將千絲萬縷的心念綁在一起"來得簡明扼要。

  在我們着手實際做瑜伽之前,要專註於瑜伽修習。一旦千絲萬縷的心念聚集成一束而形成意向,我們就準備好開始身體的動作。[3]

  心到——意到——身到。瑜伽是身心意的結合,如果你的體式練習僅僅有動作而心猿意馬,哪怕"造型"拗得再漂亮,也不是瑜伽。這一解釋,充分表達了瑜伽與其他身體運動的本質區別。

  瑜伽試圖創造一種我們在每一個行動、每一刻,總是在場、在當下的狀態——真的在場、在當下。

  專註的優點是我們可以將每項任務執行得更好,同時對行動保持覺知。專註力越強大,犯錯的可能性就會比較微小。一旦專註在我們的行動上,我們就不再是習性的囚徒,不需要因為昨天做了什麼,今天就非得做什麼不可。這樣一來,我們便能以未曾經歷過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行動,避免漫不經心地重複。[4]

  是的,當我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複着相同的工作或生活時,誰不感嘆或單調或乏味,甚至厭倦?當工作、生活對你而言只是"複製粘貼"時,心已麻木,麻木久了,離行屍走肉也就不遠了。

  瑜伽是一種方法,能讓我們在生命中做到所期望的改變……帶領每個人達至不同的方向……人人都應審慎觀察自己所採取的方向,才能夠知道將走向何方,以及如何走到那裡。而如此謹慎細微的觀察,將使我們發現嶄新之物。[5]

  冷靜才能謹慎,因此也就避免了一時衝動而後悔莫及,細微的觀察自我則是一種時刻都"在當下"的反省,於是我們可以時刻調整自己的"舵盤",把握自己的狀態,以便向著正確的目標前行,減少不必要的彎路或因疏忽而發生意外甚至傾覆。

  瑜伽課程常常給人這樣的印象:學習瑜伽有先決條件。我們可能被要求不準做煙民,或是得當個素食者……如果是出自內心的自願自發,這樣的舉動就值得讚賞,因為很可能是修持瑜伽的結果;然而若是由外在強加於自己的,那就毫無令人欽佩之處……我們從自己的所在之處、自己是怎樣的人開始,無論會發生什麼,就是會這樣發生了。[6]

  瑜伽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照見真實的自己,比如在體式習練中發現身體是那麼僵硬(在沒有習練前也許你渾然不覺),那麼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接受自己的現狀,從適合自身條件的最基礎體式開始而不是迫不及待地追求高難度。放下急躁與虛榮,找到真實的自己是學習瑜伽的第一步。

  沒有人天生完美,正因為我們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才有改變自己的慾望和動力,在開始瑜伽修習時,我們要做的就是接受真實的自己,從自己所在之處開始。而接受自己的過程,也是一個向內看的過程,不斷地向內觀看自己會讓人靜下心來,漸漸地在反省中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當你清楚明白自己的需要時,那些不需要的就會被清除,真正的改變隨之而來……

  一切是那麼的自然而然,因為它發自內心——真實不虛!

  當我們開始學習瑜伽,不管是體位法、呼吸控制法、冥想,或是研讀《瑜伽經》……我們進展越多,越能覺知我們存在的整體性,了解我們是由身體、呼吸、心靈和其他等所構成。很多人由練習體位法入手學習瑜伽……一直練到對他們來說, 瑜伽的唯一意義只在於身體操練。這樣的狀況就好比僅做單臂訓練,而任由另一隻手臂羸弱不振一樣……如果想成為完整的人,就得統合自身所有的面向,一步接着一步地修習……包括我們和他人的關係、我們的習性、我們的健康、我們的呼吸和我們的冥想之道。[7]

  我們可以由任何一道門(方便法門)進入瑜伽的世界,它就像一個圓,圓周上的任一點都可能成為我們的起點,但圓心只有一個,修習越深入我們離圓心也就越近,與周圍其他面向的距離也越短,最終各個面向朝着圓心聚攏在一起。

  也許,你擅長體位法卻不懂唱頌;也許,你擅長呼吸控制法卻對經典毫無興趣;也許,你喜歡冥想一坐就幾小時,但卻遠離人群不與他人交往……我想說從哪兒開始都可以,但要深入學習瑜伽則需要一位能勝任的老師,一位明師(實證修行的過來人),他真正了解你(勝過你自己),知道最適合你的學習方法並能正確教授,以便你能不斷地進階……

  能將瑜伽八支(制戒、內製、體位法、呼吸控制法、制感、攝心、禪那、三摩地)統合得越完整,自身的缺陷也就越少……

  比如我從來就認為自己五音不全不適合唱歌,但自從學習唱誦後跟着音樂專集慢慢學,慢慢嘗試着哼唱,漸漸地把自己的聲音融入歌者的聲音,終於有一天發現自己不再跑調了,在專註於冥想的唱誦中克服了自身的障礙,這多讓人欣喜!

  通過不斷的修習,瑜伽最終能讓我們圓融於大千世界,圓滿於自身的一切。

  為何我們總是在生活中陷入泥淖?因為我們看到的都是表面或假象,為"無明"所困。

  無明,字面上的意義是"不正確的理解",描述一種錯誤的感知或誤解。無明混淆了粗略和微妙事物之別。

  我們有兩個層次的感知:一層在深處,免於無明這層薄翳;另一層則是位於表面,被無明所障蔽。就如我們的眼睛,若要將顏色看得正確,就得是清澈透明的,不應染上任何色彩。因此,我們的感知應該要像一面無雜質的水晶明鏡。[8]

  我們常常用"清澈透明"來形容孩子的眼睛,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內心沒有雜質,純凈無染就像水晶一般,而我們則被我念、執着、憎惡、憂慮等所蒙蔽。比如我在課堂上做前屈時,看見別人能夠頭碰膝而我總是差那麼一點時往往心有不甘……然而,體位法的練習並非體育競賽,前屈時能夠更深入並不意味着在瑜伽修習上更上一層!當我們心識清明時,就能正確地看待問題,內心深處才會有真正的平靜。

  第二卷 理解瑜伽

  《瑜伽經》認為凈化瑜伽是由三個要素所構成的:修鍊、洞察自身和交付予神。修鍊……是讓自己身心健康的行動,是一種內在凈化的過程,用來移除自己

  已不再需要的東西。

  要持續修鍊,直到無明的種子被燒盡、再也不能復生為止。[9]

  不進則退,用來形容瑜伽的習練是再好不過了。尤其體位法的練習,哪怕你已練習了十年,如果你懈怠一個月,可能連基本體式都做不穩當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只要無明的種子還在澄澈之心就無法顯現。

  洞察自身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藉此來發現自己是誰,身在何處,自己是什麼。事實上,體位法練習也正是以這些問題為起點。我們以觀察呼吸與身體來踏出第一步,並在之後不斷重複這個步驟,期盼能隨着時間增加對自身及當下境處的認識。[10]

  吸氣,手臂從兩邊起,抬腳跟;止息,保持;呼氣,手臂和腳跟同時放下。呼吸到哪,動作到哪……

  用呼吸包裹體式,讓體式適應身體,專註中放下我執,一切在自然而然中發生,我們要做的只是靜觀。瑜伽,讓我們活在當下!

  在正常狀況下,行動的順序應該是先決定目標,將之銘記在心,然後採取行動以達成目標。然而實際發生的情況往往是我們時常改變、甚至忘卻自己原本的想法……我們應該保持彈性,以因應舊願望和舊想法的改變……要是多去專註過程而非目標本身,即使原先設定的目標無法完全達成,也不至於太過失望。專註於行動時的心神狀態,少去在意行動所可能帶來的結果,便是凈化瑜伽中交付予神的真諦。[11]

  全然地將自己交付予神,意味着謙卑,意味着不再執着,意味着你接受所發生的一切——沒有抵觸的。如此這般,我們才會獲得內心真正的平靜與安寧。

  將心安住當下時,心澄體靜,恬然自得……

  正如《瑜伽經》所言:

  瑜伽是指引心識全身貫注地朝向某以一對象或所緣,以及維持在這個方向而不散亂的能力。[12]

  註釋:

  [1]《瑜伽之心》(印)德斯卡查爾(Desikachar,T.K.V.)著;陳麗舟,朱怡康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8版,266頁。

  [2] 同上,5頁。

  [3] 同上,6頁。

  [4] 同上,6頁。

  [5] 同上,7頁。

  [6] 同上,7頁。

  [7] 同上,8頁。

  [8]同上,13頁。

  [9]同上,102頁。

  [10] 同上,101頁。

  [11] 同上,101頁。

  [12] 同上,186頁。

  後記:

  關於瑜伽,其實我所知甚少,《瑜伽之心》是我讀的第一本介紹瑜伽的書。慶幸自己能讀到那麼好的書,感激老師把它介紹給我。萬里長征第一步,靜蘭是我學習開始的地方,我很榮幸能從這裡起步。

  感謝老師們的教誨!

  感謝同學們的鼓勵!

  感恩瑜伽讓我們相識!

  Namaste!

  小智 2016年7月31日 於杭州

您正在瀏覽: 讀《瑜伽之心》有感
網友評論
讀《瑜伽之心》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