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愛情散文 > 從信訪人到信訪幹部的換位歷程

從信訪人到信訪幹部的換位歷程

手機:M版  分類:愛情散文  編輯:pp958

從信訪人到信訪幹部的換位歷程 標籤:信訪工作 學生幹部 幹部作風 班幹部選拔 班幹部

  一個人,只要心中擁有明確的奮鬥目標,那麼,他(她)為之努力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

  10歲那年,我面對一場讓整個童年黯然失色的家庭變故:世界上我管他叫爸爸的那個人從我們的生活中分離出去了。最大的哥哥12歲,最小的妹妹只有8個月。媽媽帶着我們兄妹5個離開那間我們出生的小屋投奔到姥姥家。3年後,街道辦事處把我們安置在媽媽所在街道工廠的休息室。幾年後,媽媽單位解體,廠房連同我們的住屋一併被轉讓給一家私企,從此與上訪打上了交道。

  那是一家小型鍋爐安裝公司,由於買下了產權,自然按照生產的需要規劃和設置房舍與庭院,在我們住屋的窗下安放一架砂輪機也就不足為奇了。可是,那晝夜轟鳴的噪聲讓我們白天無從休息,晚上無法睡眠。

  在與該企業協商不成的情況下,媽媽派我去上訪。那是一種怎樣的無奈與痛楚啊!我先後去了街道辦事處、區、市環保局,每次上訪,都受到了熱情的接待,而且多次查封了砂輪機,然而,這家企業的理由的確也充分:在自己的領域裡工作還有錯嗎?於是,查封的人剛走,砂輪機就開始重新歌唱。

  在上訪的路途中,我被一種矛盾與困惑、期盼與失望交織的複雜情緒煎熬着,堪稱一份難承的精神之重,再年輕的腳步也扣不出青春的足音。而信訪部門,該是一個給人以希望和寄託的地方,充滿了神秘而絢麗的色彩,如同遠處的風景,總有一種隱隱約約的幻覺。

  儘管案情清楚,但因情況特殊,我們的上訪問題在多年後自行融進一段歷史。我曾在上訪的路上想:將來的某一天,我要爭取做一名信訪工作者,因為我太理解一個上訪人內心世界的凄切了。沒有一種以堅硬的外殼把自己的心靈包裹起來的勇氣和能力,沒有一股拼出一條性命般的執着與衝力,哪一個人願意走這條自己就能產生絕望的上訪路?我真想用自己的感同身受給信訪人幾許心靈的安慰。

  由於困苦的家境,我只上了兩個半月高中就輟學了。我邊工作供養弟弟妹妹邊自學高中課程,18歲那年,考入成人大學。可能是壓抑的生活狀態導致心中總是有太多要傾訴的東西,幼年我就迷上了繪畫和文學,它們伴隨着我一天天長大。

  1987年,憑着一大書包文學作品樣刊和幾張繪畫作品,21歲的我被一家街道辦事處錄用為行政科秘書。不久,兼職信訪工作的李曉荃同志退休,領導把這一重任交給了我。從此,這個特殊的崗位真正撥動了我的職業神經。

  由於年紀輕,閱歷淺,開始,來訪人沒等開口就想走開。但是,只要上訪人肯坐下來談下去,結果常常讓他們刮目相看。印象最深的是一個70多歲的孤寡老大娘被鄰居欺負,接到舉報后,我立即趕到現場,直接去找老大娘的鄰居,那人反鎖着門不出來,我就在他家門口大聲譴責他的不道德行為,並講清相鄰關係如何文明相處的道理。然後,我又去安撫氣得直哆嗦的老大娘,老人家拉着我的手一個勁兒地念阿彌陀佛。當時,樓下足有100多人觀戰,看見我下來,群眾鼓掌,我在掌聲中感受到初做信訪工作的甘苦與“偉大”。

  在近5年的時間裡,我接待了來自全街道轄區的幾百名來訪人。或許是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緣故,或許是多次的上訪經歷給了我如許的職業靈感,我與上訪人有着十分自然的融洽關係,工作起來得心應手,連年被評為區先進工作者、記功人員, 1989年全市信訪工作會議上點名表揚了我。

  什麼時候能做一名專職的信訪幹部呢?

  1990年10月,我參加了市政府浩浩蕩蕩的補干考試大軍。我毫不猶豫地報了市政府信訪辦。親友相勸,我卻沒有絲毫的動搖。我把自己的思緒蕩滌得純凈如水,再沒有世俗的塵埃,只有一心向前的動力。

  當筆試成績發榜那一天,我忐忑不安地去看榜,想都沒敢想,竟是第一名!

  那該是我一生中的一個重大節日!它讓我放飛的職業夢想棲息在理想之峰。

  後來,又經歷了稍有波折的面試和等待, 1991年12月9日,我終於被哈爾濱市政府信訪辦公室錄用,分配到信訪接待處工作。彷彿一夜之間,我成長了,成長到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置於百姓信賴的位置上。我知道,我是帶着心中的夢想和職業的使命面對每一位來訪群眾的,因此,每一個工作日對我來說都是那樣的神聖。

  那時的工作程序與現在不同。不設登記窗口,候等、接談合二為一。登記、接談、交辦、轉辦、督辦、協調等一身兼多職。辦公條件相對簡陋,與群眾是面對面地交談,中間只隔一張過去那種純木板的辦公桌,窄小破舊。由於常年在這種環境接待,我們當時的正副處長均染上了乙肝病,接待員中也有一人是“小三陽”。單位採取的措施是在我們日常接待的接談室兼候等室的天棚上安裝了幾條紫外線燈,每天下班前半小時,我們就打開那種細細的發著紫羅蘭色微光的管型燈用以消毒。現在我還記得那股類似水溶后高猛酸鉀的怪味道。

  我們以接訪時間、來訪須知和“關於收容遣送的規定”以及時事政策、地方性法規等作為工作制度和依據,省信訪辦不定期編輯信訪工作文件彙編,作為業務學習的藍本。

  在工作方法上,我們分組,接待人員4人,每兩人一組,每周一輪換,倒也井然有序。工作中的亮點我感覺是開協調會。一個電話把來訪人的責任單位領導找來,就事談事,往往事半功倍。有一次,十幾個外地民工因拖欠工資問題來訪,擺好架式要留在接待室,揚言啥時給錢啥時走。為了防止事態擴大,我立即聯繫涉案單位市外僑辦,一名姓常的女主任來了。從她的目光中我感覺到自己的年輕和當時並不時尚的魔鬼身材令人懷疑。因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目光,一任自己正常發揮下去。後來,常主任逢人就誇我有才,跟我們單位領導說:“看不出來小劉還真挺有水平的!”

  中午吃不上飯、自己掏錢給上訪人買飯、被上訪人恐嚇威脅、下班后陪滯留的上訪人談到半夜的時候都有。當時,女同志興穿手工毛衣,每天下班回到家,一脫毛衣,哇呀,濃濃的煙草味!上訪人會集體在十幾平方米的接談室里吸煙,不禁止還氣不打一處來呢,要是還管人家抽煙,指不定發生多大的亂子,因此,被動吸煙也只能是為了職業而做出的另一種犧牲了。

  苦歸苦,看到老百姓滿意的笑容,我們彷彿得到了一枝鮮嫩的玫瑰,讓自己的感覺美麗着。

  有時候遇上其他機關的同志,他們總是愛問我們:“整天跟上訪人打交道,煩不煩哪?”還有人躲得遠遠的,嫌我們身上有股上訪人的味道。

  那是一段多麼充實的工作經歷!如果說自己還很稱職的話,那實在是由於情不自禁地同我們的百姓、工作的對象在感情上融在了一起!不會擺架子,不會耍態度,讓上訪人的淚水流在自己的心裡,讓上訪人的目光落在信任的臉龐上,辦實事兒、求實效,時刻想着假如我是信訪人……這些樸素的秘訣讓我16個年頭沒有和信訪人爭吵的記錄,沒有信訪人舉報的記錄,因為,不經意間,我完成了由一個信訪人到一個信訪幹部重合的過程。的確,信訪幹部不等於就高於普通信訪人,那只是職業的分工不同而已,而把信訪人的角色融入職業,裝進內心則是一個努力的過程,一個成長的結果。工作中,我們常常提到要換位思考,我可以自詡:這個過程我已經用心去完成了。

  1999年7月,當我生完寶寶回到工作崗位時,接待來訪已經有了登記窗口。一時還有點不大適應,感覺與上訪人隔那麼一道透明的玻璃有點對不起群眾了似的。

  2002年1月,機關實行機構改革,人員大輪崗,我不大情願地離開了來訪接待處,我是真的有點捨不得離開那些可憐、可敬、可愛又有點讓人無可奈何的來訪人。

  2004年8月,我們和市政府統一遷到松花江北岸,市領導給我們單獨建設了700平方米的接待大廳,實行登記、候等、接談於一體的現代化接訪場所,同時,配有必要的服務設施,方便了群眾,改善了環境。2006年11月,在位於江南市中心的市委機關辦公區,又單獨為我們建設了500平方米的哈爾濱市群眾信訪接待中心。接訪工作更加科學化、人性化。

  21年與信訪工作相伴,剛好是我現在生命時光的一半。我想說的是:隨着人性化的倡導,工作中重在感情已經成為我們信訪工作樂章的前奏曲。感情,是與人交往的基礎,感情是化解矛盾的源泉,感情,是共築和諧社會的精神階梯!帶着一腔濃厚的感情投入到工作中來,職業的沃土就會培植出芬芳宜人的花朵。這與一名幹部的升遷得失不能相提並論,它是來自心靈的一種感悟,這種感悟讓一個人的職業精神永遠年輕和美麗。

您正在瀏覽: 從信訪人到信訪幹部的換位歷程
網友評論
從信訪人到信訪幹部的換位歷程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