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川南砂鍋文化的傳奇(探秘四百年砂鍋文化)

川南砂鍋文化的傳奇(探秘四百年砂鍋文化)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得得9

川南砂鍋文化的傳奇(探秘四百年砂鍋文化) 標籤:百年孤獨 文化苦旅

  川南砂鍋文化的傳奇(探秘四百年砂鍋文化)

  文樓政

  在四川省敘永縣兩河鎮里有一個山清水秀、風景怡人的村莊名叫金華村。而在這片秋實累累、綠草如茵的沃土上,住着一位傳承百年工藝,以傳統手工鑄造砂鍋的傳奇老人——龔開貴。

  走訪到龔開貴老人家裡,我才了解到,自明朝末年即(公元前1644年)龔砂鍋第一代製作人龔聯斗,為了能夠躲避當時的戰亂,隨即帶領着龔家族人,從湖廣兩地進入巴蜀江陽郡(即今四川省瀘州市);在龔砂鍋第三代製作人龔朝卿帶着族人遷移到兩河鎮金華村的大溶洞(俗稱:吊洞)時,他發現這裡不僅陽光充裕,水土潤澤,就連做砂鍋的場地和空間都非常合適,加之吊洞里長年累月累積的鐘乳石和稀有坯土,對於世代做砂鍋的龔家人而言,無疑是塊自然的“風水寶地”,龔朝卿隨即決定龔家族人定居於此吊洞中,開始了鑄造砂鍋的延續。

  龔砂鍋從第一代製作人龔聯斗傳延至如今五十二歲的龔開貴老人已歷經七代。在老人的帶領下,我們徒步來到了龔家祖先製作砂鍋的遺址——吊洞。在洞外,老人告訴我說,此吊洞高約一百二十餘米,寬約一百餘米,洞內徑深約有五千米左右。順着山坡走進洞門口時,能夠明顯地感覺到洞內吹來的陣陣清風,讓人感覺輕輕的、涼涼的;進入洞內能夠清楚地看到龔家人的祖先,在此製作砂鍋保留下來的遺迹。十九間斑駁的舊屋與殘壁,錯落有致地坐落在吊洞的土坡內,一些原先龔家人祖先製作砂鍋的工具:漏斗、圓盤、石磨等物還遺留在原地。在老人的帶領下,我們爬上了吊洞里最高的土坡,在這裡我們能清楚看到龔家人製作砂鍋遺留下來的全部痕迹,這些寶貴而未經發掘的人文遺產面前,我的心浪在潮中起伏跌宕了許久。順着老人的指引,我看到在土坡的后側的岩壁上,刻有龔家人製作砂鍋的祖訓:精益求精等字眼。本來我還想進洞內里側走走,只因洞內光線較暗,而我們又未帶上手電筒,所以我的這一想法就只能作罷。

  出了吊洞,回到龔開貴老人家,老人熱情的帶我參觀了龔砂鍋展覽館,在這裡展示有龔開貴老人的祖先所遺留下來製作砂鍋的工具及不同年限的砂鍋類別;在展示廳內,琳琅滿目的坯土製成品,讓我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有砂鍋、茶具、藥罐、筷簍、爐子等成品,這些物品不僅具有觀賞價值還更有實用價值。聽老人介紹說,用砂鍋燉雞湯和用鐵鍋燉雞湯,那香味和味覺都是不一樣的。我半信半疑地望了望老人,老人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樂呵呵地笑道:你可能還不信,不過沒關係,我恰巧昨日家裡殺了一隻雞,我用鐵鍋和砂鍋分別燉一點,讓你嘗嘗味道就知道啦。

  說干就干,老人和兒媳婦一同就忙了起來,沒過一會兒,雞湯就燉好了,我用勺子分別嘗了下鐵鍋里和砂鍋里的雞湯,鐵鍋里的雞湯味道比較清淡,而砂鍋里的雞湯味道不僅濃郁還很潤口浸入心脾。老人見我嘗完后,自信地微微一笑:怎麼樣,哪個鍋里的雞湯味道要好些呢?“

  我也笑着說:“當然是砂鍋啦。”

  “你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嗎?”

  “當然了。”

  “因為製作砂鍋的主要原料是坯土,而我們的坯土都是取自於吊洞里的稀有坯土,這樣製作出來的砂鍋,不僅能讓鍋內烹飪的食物鮮美,及其營養也不會隨揮發的水蒸氣而散失。”

  在龔開貴老人及其全家的不懈努力下,龔家砂鍋在2013年被瀘州市人民政府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龔砂鍋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一度參加了在2014年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和瀘州兩岸陽光非物質文化精品展演,並得到了參展中外華僑友人的一致好評。現如今,因龔砂鍋的純手工製作、質量上乘、價格低廉等好口碑,其兒子龔軍通過網絡技術,已經將龔砂鍋銷往至河北、湖南、山西、貴州、雲南等各省地,年均銷量高達一萬餘件。

  當我問龔開貴老人為何在這山區里,苦苦堅持用純手工鑄造砂鍋時,老人只是淡淡地說道:“我就是想讓老祖先留下的東西繼續讓子孫傳承下去。”這是一位農村大爺多麼樸實的話語啊。心靈的震撼,讓我難以忘懷,久久不能平息,為了這份不忘的技藝,為了這份悠久的傳承,龔開貴用他精湛的砂鍋鑄藝,述說著川南砂鍋文化不朽的傳奇!

  供稿人:敘永縣公安局(樓政)

  聯繫電話:

  2014年10月30日

您正在瀏覽: 川南砂鍋文化的傳奇(探秘四百年砂鍋文化)
網友評論
川南砂鍋文化的傳奇(探秘四百年砂鍋文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