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情感故事 > 朱載震的文才和幹才

朱載震的文才和幹才

手機:M版  分類:情感故事  編輯:小景

  ??朱載震,清潛江人,字悔人,康熙歲貢,歷正黃旗教習,曾任四川石泉(今北川縣)知縣。其父朱士尊是貢士,家藏萬卷,得以幼承家學,博極群書,能文善詩。他著有《和山堂集》、《濯纓集》、《東浦詩鈔》、《京華集》、《康熙潛江縣誌》等。據清末至民國著名潛江籍方誌學家、藏書家甘鵬雲《潛江舊聞錄》(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重版)卷四《和山堂詩》一文,可知前三種著作清末已散佚無存。后兩種至今則仍有存世和館藏。清道光《一統志•文苑傳》稱:“潛江劉肇國、莫大岸后,無人過載震者。”

  ??朱載震曾北上京城拜在“一代詩宗”王士禛(禎)門下學詩。王士禛(禎)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曾任刑部尚書。以詩名和王士禛(禎)並稱“南北兩大宗”、以詞名和陳維崧並稱“朱陳”的朱尊彝,“朱陳”兩位當朝大名士都曾不惜屈尊撥冗,與朱載震聯席講學唱和詩文,以示提攜和獎掖。其文才詩藝在當時南北文人中廣有所聞。康熙三十二年至康熙三十三年夏(1694年),朱載震受知縣劉渙再三懇請和父親朱士尊的勸勉,以一年半的時間主纂完成了一部二十卷的《潛江縣誌》。其間實施採訪、主撰、落實刊印等幹練的統籌之功,可見一斑。後來朱載震赴四川石泉當知縣,川督又特聘他編《四川通志》,足見他在史志編撰方面深厚的文史功底,當年已是盛名在外了。

  ??朱載震的詩集,是領略其文才最有力的見證。《京華集》一書的康熙刻本,當年因乾隆皇帝親自組織大搜天下書籍以供選編《四庫全書》時取捨,被收羅上交,是否得以入選雖然有待考證,但其原典至今仍有館藏,只是一般人要一睹真容,還真不容易。不過包含《京華集》在內的一些原典現已製成高保真的電子圖像版文獻資料,山東省圖書館徐泳先生負責的學術網站“中國古典文獻網”可以為專家學者無償提供此類原文服務,方便人們研究。限於篇幅,《京華集》可作專文探討。本文不妨通過簡要介紹他便於查閱的零散詩作,以證其詩文才氣之一斑。《潛江明清詩選》(毛道海、劉承漢主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曾選入其詩作八首。這些詩可能因為與當時潛江的人與事有關,而載入《潛江縣誌•藝文志》,得以流傳。他的代表性佳作,便於查證的,有兩首。1975年中華書局影印的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詩別裁集》(原名《國朝詩別裁集》,清代著名大詩家沈德潛編選)第二十一卷中,有收錄。原選本36卷,入選996人,3952首詩,后刪訂為三十二卷。書前有《例言》,作者名下附有小傳,詩后間有評語。編者自稱選詩“唯祈合乎溫柔敦厚之旨”,凡“徒辨浮華”,或直露“叫號”之作,或香奩詩如王次回《疑雨集》之類皆不選,前明遺老詩一般也不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初到乾隆朝的詩歌面貌,評語也有可取之處。編者的藝術趣味傾向於唐詩,故集中作品接近唐人風格的較多。另外,所選作者的專集,不少已屬難得或亡佚,不少作品賴此書得以保存,所以還不失為研究清詩的重要參考書。該書中關於朱載震的小傳和詩文,篇幅精悍,彌足珍貴,全文照錄如下:

  ??

  ??朱載震字悔人,湖廣潛江人。選貢,官石泉知縣。著有《東浦詩鈔》。

  ??

  ??《建蘭》

  ??叢蘭生幽谷,莓莓遍林薄。不紉亦何傷,已勝當門托。輦至逾關山,滋培珍幾閣。掉頭忘閩海,傾心向京洛。輕颸晝回芳,清泉晚宜瀹。玉軫一再彈,天際如可作。(此為王新城尚書題花木六詠之一也。新城謂王筠為沈約賦《郊居》十詠,約曰:此詩指物呈形,無假題署。今之視昔,殆為過之。詩意古淡無跡,不同漫許。)

  ??《雪中呈黃湄先生》

  ??鍾動明光接曙暉,雪花片片點朝衣。玉珂積素趨仙杖,金勒凝寒出瑣闈。北極樓台天上迥,西山雲樹望中微。閉門有客還僵卧,歲暮羈愁未得歸。

  ??《建蘭》詩后的沈德潛原注,對此詩的評價很高,他同意王新城認為此詩有超過前人之處的看法。“王新城”即王士禛(禎),他是山東新城人,古時有用家鄉地名或為官地名稱呼人的習慣,故有此稱。這應當是朱載震在京城跟王士禛(禎)學詩交遊期間所作。朱載震父親朱士尊酷愛種花,晚年自號“宜庄花農”,朱載震耳濡目染,對他寫出備極蘭花形神的佳作,是否有直接影響,就不得而知了。這首詩和一些同題材的詠蘭名作,至今被古詩文愛好者及蘭花愛好者廣為流傳。共2頁,當前第1頁1≤作者:江漢芝仁≥

  ??第二首詠雪的詩,詩題中的“黃湄”先生,是康熙七年起在潛江當過六年縣令的王又旦,陝西人,字幼華,號黃湄,進士。曾請朱載震父親編篡潛江縣誌,因離任半途輟廢。工書善詩,后擢升吏部給事中,遷戶部都給事。著有《黃湄集》。朱載震跟王士禛(禎)學詩之前,曾隨黃湄先生學過一段時間的詩。黃湄先生和朱載震父子兩代都情誼深厚,朱載震更是感念得益於指教詩藝的這段師恩,黃湄先生去世后,朱載震為其經辦喪事,刊刻遺著(見《潛江舊聞錄》卷四《朱石泉篤師友之誼》)。這首詩題中的“呈”字,或許就有殷切“請教”之意吧。詩作能入一代大詩家沈德潛“法眼”而選入《清詩別裁集》,其水準也就自不待言了。

  ??

  ??朱載震是個多才多藝的人。甘鵬雲先生在《潛江舊聞錄》卷四《朱悔人善畫》一文中感嘆“古人之逃名”,以致於“悔人以詩名,人皆知之,而不知其善畫”。此不贅述。關於朱載震有影響的其它記載,就更難尋覓了。所以,想了解朱載震的幹才,就只能從他在石泉縣令任上的事迹去探其蹤跡了。在《潛江風情錄補》(毛道海先生著,遠方出版社2004年出版)一書的《潛江的司馬遷》一文中,談到:“後來朱載震赴石泉當知縣,川督特聘他編《四川通志》,知縣那些事讓別人代他干去了。”所以他在任期間可考的事迹也實在有一番難度。不過,當代一些學者專家在研究四川地方少數民族歷史及司法史時,頻頻提到這位潛江籍的石泉縣令。有兩篇學術論文都着重論及朱載震其人其事: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兼西南民族大學教授李紹明先生,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0期發表的《清〈職貢圖〉所見綿陽藏羌習俗考》一文;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副研究員龍大軒先生在《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發表的《羌族訴訟習慣法的歷史考察》一文。石泉即今北川羌族自治縣,以羌族為主,亦有少數藏族散雜其間,境內也有漢民,外又與綿陽等川西平饒之區接壤,漢化進程較快。歷史上,土司有“土規”、“土律”,本為羌族原始土著習慣法的彙集與綜合,但明末清初之際,土司漸而坐大,上不聽朝廷之命,下不理羌眾之怨,弄得民冤積結,社會動盈。清朝開始實行“改土歸流”,即將土司控制的羌區改由國家州縣流官轄治,朝廷加強民族地區的政權建設,推行國家法的力度逐漸加大。當然初期的改流並非徹底廢除土司制度,而是加強了府、縣流官統治,縮小並限制了土司職權。上述兩篇論文,在論述有關北川土司的源流和變遷時,都引述了涉及朱載震的相關史實——道光《龍安府志•武備志•土司》之《石泉土司興革》作了如下簡略敘述:“明初始設土司二員,彈壓艾林、壩底二堡。及白草蠻亂,官兵計平之,以艾林土官任厚、壩底土官司唐敖,撫番無術,黜之。擢李世選為艾林土官,唐裔為壩底土官,仍聽世襲。國朝康熙二年,剿平(青片)上、下五族。番寨近茂州者,責之茂州隴木土司,近石泉者,責之唐、李土司。又設撫夷一員,彈壓壩底,(康熙)四十二年〔註:1703年〕,土司唐德峻襲職,數月番民以番冤莫伸,事訟於邑令,朱載震詳情黜之,並黜永平土官。於是,石泉有撫夷,無土官,番民大小訟獄,歸縣辦理”〔載《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誌輯》,巴蜀書社1992年影印版〕。土司居其位卻背叛了既有原始民主的習慣法傳統,朝廷廢之,既為羌民歡迎,又符合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需要。當然,廢黜土司,並非處理事務就不顧其合理民俗。對羌族內部的衝突、糾紛,有一些仍按本族習慣程序解決;羌民違法,酌情依照內地法律辦理。可見朱載震是一位能躬親訪民,申民冤屈的務實縣令。他據實裁撤“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失職土司,是上符朝政之命,下合羌眾民心。雷厲風行,敢作敢為,可以管窺朱載震幹才之一斑。

  ??朱載震用他的才情之筆,熱切地書寫和記載了他那個時代的生活,充分顯示了他曾名噪一時的文才;而記載他幹才的事迹,也在清道光年間四川方誌史家的筆下,永載史冊!

  共2頁,當前第2頁2≤作者:江漢芝仁≥

您正在瀏覽: 朱載震的文才和幹才
網友評論
朱載震的文才和幹才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