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市北中學老校訓有感

讀市北中學老校訓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對此,當時還是年輕教師的語文教師鄒兆玲老師回憶,"說到專業知識和教學水平的提高,我要感謝馬作雲校長,出身外語專業的他對語文教學很有見解。記得上世紀60年代初期,他有一次在語文組教研會議上,明確指出語文課必須狠抓"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要讓學生大量閱讀,大量積累詞語。"並說,"你們大膽地做,出了問題我負責" .馬校長的這些話成為學校語文教研組的"定海神針".我們這些青年教師在他頗有威嚴的目光下也大都不敢懈怠,備課要花力氣,讀書要多,自身修養要高。[4]

  而根據需要,每周的校會上就國內外形勢和教育方針等問題,為全校教師和同學做形勢報告,則常常是馬校長責無旁貸的事了。根據師生的思想和當時形勢,馬作雲校長常常親自作報告,如強調三年自然災害造成的困難是暫時的,最困難的時期已過去了,教育大家要相信黨。告誡大家,歷史上黨能領導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同樣也能領導人民戰勝三年自然災害造成的困難,幫助我們認清形勢,樹立信心。[5]

  英語教師俞燕群回憶道,新教師初上講台,校長親自聽課指導,這是學校的一項常規工作。"就這樣,馬校長連續一周進我教室隨堂聽課,課後進行認真的點評,幫助我儘快適應教學工作,在實踐中提升自己。課後,馬校長立刻與我交流,他肯定了我的教學方法,說我方法新穎,課堂氣氛活躍,吸引學生。他鼓勵我繼續努力,並提出了一些要求,講得很在行。這段時間的聽課評課使我受益匪淺。"[6]

  據馬校長的夫人俞錦屏回憶,馬校長後來在任閘北區教育局長期間,仍然堅持這一好傳統,親自帶領中學校長去聽課。他曾帶領區里部分學校的校長來聽鄒兆玲老師的語文課,那堂課是上魯迅先生的名篇《紀念劉和珍君》,那個班級是"文革"后恢復中考,從全區挑選學生組成的理工(1)班。(如今是上海市委常委的尹弘就是那個班的學生,我在那堂課上還提問了他呢。)在課後的討論中,馬校長明確地說,語文課就應該這樣上![7]

  在馬校長的示範下,在市北中學,老教師主動關心幫助新教師,新教師隨時可以去旁聽老教師上課,老教師帶新教師,在市北中學蔚然成風。

  堅持"狠抓雙基,循序漸進,力求實效"的辦學理念,為市北中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馬校長平時雖然看似嚴肅、威嚴有餘,詼諧、輕鬆不足,但他在教師中的人緣又特別好。因為他在嚴厲中關心教師,大家都很尊重他。據當時的工會主席張潤蘇老師回憶,馬校長對校工會和教工生活方面的工作非常支持。根據工會的反映,學校為方便女教師們兼顧家務,很快就辦起了託兒所,建起了晾衣場等。

  馬校長的嚴肅恐也是那個時代的情勢所造就,但他能在威嚴中警示學生,在學生髮展的關鍵時刻給以負責任的關懷。

  學校組織學生去寶山成行下鄉勞動時,馬校長曾親切看望胃痛的學生,並親自為之端去熱氣騰騰的麵條,囑咐他胃需要保養。一校之長,如此細微,可見馬校長威嚴的背後有着慈父般的愛心。在即將到來的文革風暴前,他始終在關注同學們的動態。對於一些感覺自己出身不好、升學前景看似暗淡而有些放鬆學習的同學,誠懇地指出"出身不能選擇,但前途可以由自己選擇,不要放棄學習".這種負責任的關切,讓學生終生難忘。[8]

  原68屆高中同學周德成談到,在高一時曾想頂替父親當清潔工。馬校長親自對他講,學校可以讓他享受最高助學金,希望他繼續留校學習,周同學十分感動,事後哭得很傷心。

  1965年,俞慶璋老師在擔任班主任和上課期間,發現在第二節課後不少同學感覺肚子餓。他及時向馬校長建議是否在第二節課後加餐,這個建議得到了馬校長的積極支持。俞老師後來擔任教導副主任,全面負責學校的後勤管理工作,專門負責抓了這項學生課間加餐的工作。每天上午上完第二節課以後,學校食堂向同學們供應肉或菜包子、花捲、發糕、饅頭等各種快餐食品,價格便宜,只有幾分錢,得到了廣大同學們的一致好評。這項工作在當時來說,確實增加了學校食堂不少的工作量,也增加了食堂職工的勞動強度,但是對提高學生營養水平、落實"健康第一""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9]

  我們班在上高中時曾兩次去農村三夏農忙,兩次去部隊鍛煉,一次是在高炮部隊,每次約20天左右。這些活動,馬校長一無例外地帶隊同行。高二那年,我們去三夏勞動,同學們都住在村裡騰出的倉庫里,睡在鋪了草的水泥地上。當時的班主任張潤蘇老師動情地回憶道,為了不讓同學受潮寒侵襲,馬校長親自檢查同學們的地鋪,親手摸草墊子哪兒薄、哪兒厚,拳拳之心令人感嘆不已。

  據魯關根回憶,高一時,學校組織班級到寶山農村參加"三夏"勞動。當時學校的黨支部書記、校長馬作雲深入到班裡蹲點。同學們以前都耳聞馬校長是個"老革命",又是閘北區唯一的市重點中學的校長,可謂是個"大領導",以為他來班裡就是搞點調查研究,了解學生的思想,不會和大家一起勞動。沒想到他和同學們一起下地干農活,常常乾的滿頭大汗,給大家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在工余休息時,坐在田間地頭和同學們促膝談心,態度和藹,平易近人,全然沒有"老革命"、"大領導"的架子。當時男生分散住在農民家的空屋內,出工、吃飯、學習等集合隊伍,要一屋一屋去通知,費時又不方便,真想有個哨子。正好趁馬校長回校開會之際,請他帶個哨子回來。這本是小事一樁,沒想到馬校長在處理眾多事務后真的帶回一隻體育老師用的銅哨子,並說有了這個集合隊伍就方便了。[10]

  馬作雲校長的仁愛與寬容不是常人胸懷能夠做到的。培養人才是校長的重要職責,馬校長善於延攬人才和培養教師。曾任市北副校長的宗承u老師,深情地說自己的成長,馬校長是功不可沒的,自己始終心存感激。馬校長培養人才有一套方法:識英才,給幫助,樹標兵,給鼓勵,功到自然成。

  市北中學聚集了不少在民國時期工作以及從舊中國過來的教師,他們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有不少補充進市北的優秀新教師。馬校長勇於擔當,悉心保護和培養這些難得的人才。袁義勤、陸大幀⒆誄鞋u、盛特傑、毛景清、張潤蘇等老師都成為市北的各學科教研組長或骨幹教師。陸大窒壬是上海市有名的地理教師,每每說起自己成就的時候,總會念念不忘馬校長對他的關心、愛護、幫助。[11]

  在市北中學成長的談彥廷先生是馬校長領導下的初中語文教師,當時只有高中學歷。馬校長發現他好學習,勤用功,在全校教師大會上樹他做愛學習的榜樣,在教師中很轟動。談先生離開市北中學后,任職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總支書記,馬校長不愧是英才的伯樂。

  馬校長的領導作風,嚴肅、認真,一絲不苟。

  市北中學的校風、教風和學風成了閘北區教育口的靚麗風景。

  袁義勤老先生回憶時贊道:"市北是一所老學校,校風正、要求嚴。"談起對市北印象深的人和事,袁老師脫口而出稱頌馬作雲校長。他說,馬校長在市北的時期,是市北發展最為突出的時期,市北的變化很大。[12]

  馬作雲時代的校風,朝氣蓬勃,天天向上;齊心協力,團結互助;學雷鋒,愛集體。走在馬路上,人們稱讚這是市北學生,人在校園裡,顯露市北精神,到了社會上,呈現市北特色(艱苦樸素),廣受民眾讚許。

  正是馬校長的寬恕愛人與惜才,甚至背負個人風險[13]保護教職員工,市北中學才得以聚集這麼多的資深教師。他們在這裡默默耕耘了近半個世紀。我們才得以得到這麼多敬業、盡職、學養深厚、熱愛學生的老師們的教育和培養,他們把人間的大愛毫無保留地傾注在市北這些貧寒子弟身上。馬校長的寬恕愛人,愛老師、愛職工、愛學生的事例真是不勝枚舉。

  鄒兆玲老師回憶說,"馬校長很有氣度,能容納人。他用人有一條原則,就是尊重有才學的人,並願意培養那些願意豐富自己的人。馬校長非常注重自身修養,嚴格要求自己,也嚴格要求教師認真教書、熱愛學生。他本人就是做人的標杆。那麼多年過去了,大家都還是非常認可成功治校十年的馬校長。"

  正是馬校長的勇敢和堅毅地治校,帶上市北一眾教職員工把市北辦成上海市重點中學,並全力辦好這所重點中學,奠定了市北后50年發展的基礎。想到這些,老校長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越加豐滿、鮮活、高大。馬校長是市北中學的豐碑!也是我們市北學子心中的豐碑!

  只是由於我們疏忽帶來的遺憾已無可挽回,不勝唏噓。馬校長生前從不講自己的事,工作的繁忙使得他也很少與家人交流。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有 "試玉要燒三日滿,辯材須待七年期"的著名詩句,闡釋了辯材、樹人的規律。馬校長在市北的十年足以證明他是信守校訓、履行 "勤以立身、恕以愛人、勇以治事"校訓的典範,他為教職員工、為學生樹立了不朽的榜樣。

  市北中學的學校氛圍,市北老師的人格魅力,對我們人生觀和世界觀的確立、對我們的人格形成與素質養成奠定了至關重要的基礎。市北中學給我們的豐富精神財富與紮實知識基礎讓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誠信正直、自立自強、勤奮進取、不斷攀登,為國家為社會作出最大貢獻,是市北學子畢生的追求。

  踐行與弘揚市北傳統校訓的意義

  校訓是校園文化的精華所在,校訓之於一所學校而言,是它的靈魂。校訓既能體現學校的辦學原則與目標又能用來激勵教師和學子們。市北中學的"勤以立身、恕以愛人、勇以治事"的校訓延續至今,成為經典,實在是市北中學乃至中國中學辦學的幸事。馬校長不愧為上海市中學教育的一流校長,馬校長的身體力行、親力親為,百年文化積澱傳承的市北精神是市北中學的不盡財富。

  市北中學的校訓為什麼能起到較好的育人作用呢?市北中學的發展歷史給我們兩點啟示:校訓必須是先進辦學理念的科學抽象,校訓必須有科學的詮釋。市北創始人所立的傳統校訓,強調了立身的革命化平民化,愛人的國體化紀律化,治事的科學化藝術化。唐乃康先生在民國初期,能有教育救國的如此遠見膽識,並能提出教育本體與客體立身須革命化、平民化,寬恕愛人須國體化即愛國、紀律化即須遵法守法自律,學校治理須科學化、藝術化等充滿睿智、卓識的校訓,是十分難能可貴的。顯然,在那個年代,沒有對教育思想長期的深邃思考,沒有對科學教育理念的積澱與凝練,確立這樣一個校訓是不可想象的。而有了好的校訓還得有一個好的領頭人來執行這個校訓。市北校訓正是由一校之長先是市北始祖唐乃康、繼任馬作雲自覺地身體力行,以自己忠實執行校訓的行為影響和帶動全校教職員工,並以此示範和教育學生。馬校長對校訓的身體力行傳達着學校共同的使命、學校發展的責任感,傳達着市北的追求與理想,表達市北辦學的崇高的精神境界。[14]

  擁有頗具個性特徵的校訓,擁有獨特品質魅力的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成長進步、持發展的核心動力。

  校訓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範,它既是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所學校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體現學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內容。學校集中反映了一所學校的辦學宗旨和歷史傳統,體現了學校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風貌,因此校訓也常常成為學生的座右銘。

  但為什麼我們在走訪一些老師包括年逾90高齡甚至近百歲的老教師時,大家基本上對市北的校訓幾無印象呢, 這令我們十分困惑。但稍加思索,問題就不言自明了。馬校長在市北中學工作的十年,剛好趕上一個動蕩的十年。在那個年代,政治運動一個接着一個,小的不算,僅大的政治運動就有1957年從年初的大鳴大放到年中的"反右鬥爭",1958年的三面紅旗和大躍進運動,1959年的反右傾,1960-62年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1964年整頓,不到兩年,文革動亂又不期而至。這些運動對校長和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的衝擊很大,一個小小的市北中學竟然有24個教師被打成右派,這在上海市中學中是絕無僅有的[15].政治運動彼伏此起,對教師思想的控制之嚴更不在話下。雖有明確的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黨的教育方針,但上面的政策、精神、口號還是一茬又一茬。加之市北是民國時期創辦的學校,創辦人雖然確立了頗具遠見的校訓,但在那個年代,已容不得一所學校具有自己的個性,容不得有個性特色的校訓,更別提是民國時期的校訓了。

  延續了百年的傳統的市北校訓體現了現代素質教育的初衷。市北校訓的十二字涵蓋了教育培養現代人才必備素質的三大要素,即立身、愛人、和做事的勤、恕、勇。

  今天我們反思中國教育,大師級人才之所以寥寥無幾的關鍵是中國的教育沒有始終不渝地貫徹人才教育行之有效的通用基本規律與準則,而是不斷地適應政治運動和個人意志的要求而變,強調適應形勢、服從時政的教育,而忽視了人的根本德行及基本素質的教育。隨着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時代需要培養有責任心敢於擔當的人才,而根本德行與基本素質教育的薄弱,整個教育系統追求急功近利,難以沉下心來追求和探索真知,更何談謀求學校的長遠發展,不能不說是中國教育的失誤,這是十分可悲的現實。

  今年是上海市市北中學的百年華誕,但令人心痛的是正當師生都期待能在校慶之日再見熟悉慈祥的市北老校長時,馬校長卻丟下他的學生遠去了。沉浸在哀悼老校長悲痛之中的市北學子,對老校長的懷念與崇敬之情越益強烈,心目中馬校長的形象更加高大。一種難以克制的衝動,讓我們覺得必須為馬校長在市北的作為寫下這些值得校友們紀念的文字。

  [1]馬校長的小兒子所言

  [2]宗承u:馬作雲與市北教育,以下同。

  [3]見陸百榮對俞慶璋老師的採訪稿。

  [4]鄒兆玲老師回憶徵文。

  [5]魯關根文《我在市北入黨》。

  [6]俞燕群老師文。

  [7]鄒兆玲老師文。

  [8]原66屆高三一班趙光明同學的紀念文章"三見馬校長"

  [9]陸百榮訪俞慶璋老師稿

  [10]魯關根徵文

  [11]陸大擲鮮回憶

  [12]宗承u文:馬作雲與市北教育。

  [13]也許因為馬校長對政治運動特別是整人不那麼積極,1959年被指為右傾。

  [14]上海部分學校校訓的調查報告,華東師範大學法政學院 劉亞軍 張艷菲 孫芳

  [15]此事,作者已經作了澄清,與馬校長無關。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讀市北中學老校訓有感
網友評論
讀市北中學老校訓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