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範文大全 > 計劃方案 > 創新設計方案

創新設計方案

手機:M版  分類:計劃方案  編輯:得得9

  創新設計方案(一)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要內容有:電阻的初步知識,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

  重點是: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

  難點是:確認電阻是導體自身的性質,與電壓、電流無關。

  課型設計:

  小組合作、綜合探索式新授課

  教學目標設計:

  1、知道電阻及其單位,理解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

  2、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引領學生經歷形成電阻概念、探究電阻影響因素的過程,培養學生進行想象、猜測的能力,發展學生自主設計、統籌實驗步驟,自行概括實驗結論的學科研究素養。

  3、在探索過程中,讓學生體會電阻概念建立的意義,感悟自然界“整體”與“部分”的和諧,嘗試“先分析,后綜合”的研究方法,體驗探索成功的喜悅。

  教學器具設計:

  演示教具:教材圖7-1演示器材一套(增加小燈泡)。教材圖7-5演示器材一套(換用投影電錶)。

  學生分組實驗器具:1.5V電池(1節);電流表(1隻);導線若干;待研究導體4根,規格如下:

  教學程序設計:

  一、演示實驗 引入新課

  演示圖7-1實驗,當用鎳鉻合金線替換電路中的銅導線后,燈泡亮度明顯變暗。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現象,概括出:電壓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大小還與導體自身有關。

  二、綜合探究 進行新課

  (一)深入分析 提出課題:

  導體具有多方面的屬性,如:質量、長度、密度、橫截面積等。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導體是一個由各種性質組合成的整體,它的屬性則是這個整體的部分。導體的全部屬性都會影響電流嗎?還是只有一部分會影響電流?若是後者,又是哪些因素會影響電流呢?現在同學們還不清楚,因此我們的認識還有待深入!經過上述分析后,教師提出“電壓一定時,導體的哪些因素會影響電流大小”這一課題,引領學生進入問題探究情境。

  (二)啟動思維 引發猜測:

  研究伊始,教師就應指出,導體的屬性很多,要是一一加以研究的話,工作量會很大。這時應學會定出幾個“重點懷疑對象”,將搜索範圍縮小些。接着鼓勵學生試着放開眼界,開動腦筋,尋找種種蛛絲馬跡,去猜測、設想導體中的哪些性質影響電流的可能性大一些。

  學生分組討論,提出自己組的假設。教師也有意選擇幾組,加入討論。

  教師主持,學生交流設想。

  有的學生提出,從剛才的演示實驗中,可看出電流的大小可能和導線的材料有關;有的學生則在與水流的對比中推斷出可能與導體的橫截面積和長度有關;也有學生聯想到長跑時比短跑時的速度慢,認為可能與電流所流過的路徑長短有關。

  教師在交流過程中則應注意讓學生說出得到假設的線索,啟發、幫助學生明了自己所採用的生成假設的方法(如聯想、類比、觀察等)。此外,不論學生提出的假設是否成立,教師在此都應予以表揚。

  (三)自主探究 搜集證據

  (機動)若有學生提出質量、密度是影響電流大小的因素,教師應先讓學生對質量、密度因素進行實驗驗證。當學生髮現無法找到長、粗、材料相同而質量(或密度)不同的導線時,教師再予以指導,啟發學生明了,(在一定溫度下)長、粗、材料一定,電線就唯一確定了,其對電流的影響也就固定了,因此不可能再和其它的因素有關。進而排除質量和密度這兩個因素。

  學生按照自己的假設,自己設計實驗電路,自主擬定實驗步驟,進行實驗並完成實驗報告。教師巡迴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四)組間協同 交流合作

  學生上講台,將實驗報告投影出來,並重點就結論,電路圖,實驗步驟,實驗設計思想進行交流,生生、師生互問、互辯。

  這一階段,教師應注意(1)通過突出導線的選擇原則,滲透實驗變量的控制方法。(2)注意收集得出同一實驗結論的不同實驗途徑,如探索長度因素時,既可用導線①②比較,也可用導線③④,還可將同一導線的不同長度接入電路。激勵學生用多種方法完成實驗,培養他們思維的多向發散能力。(3)對實驗方法獨特的學生予以大力讚揚,以養成學生儘力追求“與眾不同”的創新意識。(4)由於實驗器材中四根導體的橫截面積相同,因此在交流粗細因素時,特別注意讓學生說出如何得到長度、材料相同而粗細不同的導體的,如將②、④導線對摺後分別與導線①、③相比;或向別組借一導線和自己組中相同的一根並聯后測出電流,與原導線相比等。

  在學生探索出:電壓一定時,導體的長度、粗細和材料會影響導體中的電流后,教師接着演示圖7-5的實驗,揭示電阻與導體溫度的關係;或由學生設計出實驗方案,上台演示。

  (五)合四為一 建立概念

  教師總結實驗成果,分析后指出:通過上面的實驗,我們找到了會影響電流大小的四個因素。對一段導體而言,它的材料、長度、粗細都是確定的,它們各自對電流施加的那部分影響也是確定的。因而整個導體對電流施加的總體影響也就確定了,這一總體影響就是各個部分因素影響的總和。既然導體都有一個確定的對電流的總體影響,我們就可以定義一個物理概念來表示這一總體影響。這就好比用總分來描述某同學總體的考試情況的好壞一樣。教師要求學生思考,我們該怎樣來定義這一概念?這一概念和導體的四個具體因素又有什麼關係?

  學生圍繞如何定義概念來表示導體對電流的總體影響進行討論。

  教師視情況,給予提示、啟發。電流是自由電荷的定向移動,對流動的影響,可從兩個角度來描述,一是從“促進”的角度,即導體使電流更順暢地流動;二是從“阻礙”的角度來描述,即使流動受阻。

  學生交流、評價概念的定義。歸納出:

  (1)可定義成導體的導電性,導線的導電性能與長度、粗細、材料和溫度有關;導線越長、越細,導電性能越差。

  (2)也可定為導體的阻電性,既對電流的阻礙作用,阻礙作用的大小與導體的長、粗、材料和溫度有關,導線越長、越細,對電流的阻礙作用越大。

  只要學生能表達出大概的意思,教師就予以有力的讚揚。接着教師再介紹“電導”、“電阻”的概念,進一步肯定學生探索的成功,引導學生體驗喜悅情緒。

  (六)自學閱讀 交流筆記

  學生自讀教材,摘錄讀書筆記。

  交流、互評筆記。主要評價:重點內容是否齊全,組織是否清晰。

  (七)自由提問 解疑答難

  教師回答學生的提問。也可由教師向學生提問。

  問:本來我們已經詳細地知道了影響電流四個具體因素,為何還要將四個因素的影響總括起來,用電阻來表示呢?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

  教師引導分析,啟發學生思考,若沒有電阻這個概念,我們在研究電流大小時,必須考慮5個因素,而有了電阻這一概念,就概括了導體四個方面的影響,這樣我們只須考慮兩個因素,即電壓和電阻,從考慮五個因素到只要考慮兩個因素,我們把複雜的事情變簡單了——貢獻!

  三、總結新課

  (一)以詩為介 總括知識

  電流不隨電壓定,

  導體電阻是原因。

  電阻大小誰做主?

  長、粗、材料和溫度!

  (二)回顧探索過程 突出研究方法

  教師帶領學生回憶電阻研究的全過程,指出:我們先是有了一個籠統的整體認識,然後通過實驗,找出了導體中影響電流的四個因素,使認識進步到精確的具體認知。教師指出,這種將整體分成幾個部分加以具體研究的方法叫做分析;接着我們又把四個部分的影響總括起來,並用物理概念來描述這一總體影響,從而形成了一個新的明確的整體——電阻,這種將部分合併成統一整體的方法叫綜合。“先分析,后綜合”是一種常用的研究方法,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中注意體會和運用。

  設計要點說明:

  一、該設計對教學資源進行了重新組織,變按邏輯順序展開教學內容為按探究順序展開,構思較為巧妙。

  教材和傳統教學中,電阻內容的展開順序一般是:先演示圖7-1的實驗,講清電阻的概念,介紹完電阻的單位后,再用演示實驗揭示影響導體電阻的四個因素。而本設計中,在演示圖7-1的實驗后,既提出“探索影響電流的具體因素”這一課題,然後由學生自主完成這一探索過程,在明確影響電流的四個因素后,再從將四個因素對電流的影響綜合起來,統一成整個導體對電流的總體影響,需要用一個物理概念來表示出發,引入電阻、電導的概念。

  這樣設計的好處是:(1)展示了電阻概念建立的事實基礎,說明了引入電阻概念的必要。另外對電導概念作了簡略的介紹,可使學生看到表示同一基本內容的兩種途徑,揭示了任何概念都是在一定事實的基礎上,為適應一定的需要而建立的,本身也並非一成不變,不可替代的。如此處理使電阻概念的形成過程比傳統教學顯得更加豐滿。(2)擴大了科學探索的作用範圍。一般電阻教學中,探索活動僅僅局限在尋找影響電阻的因素上;而在本課中,學生的探索不再局限在規律的探索上,同時還體現在電阻概念的建立上。這樣創設的探究情境更加貼近真實的科學探究活動,“仿真度”更高。因為現實的科學探究中,概念的確立和規律的發現往往糾纏在一起,相互交織、相互制約,是不可截然分開的。這樣的設計其實是將人類對電阻的研究歷史濃縮在課堂上,重演了一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探究能力。

  二、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提供了達成目的多種途徑,擴張了學生進行操作、思維和創新的空間,有利於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本設計無論是在分組實驗中,還是在概念的建立中,都通過各種手段向學生提供了多條解決問題的途徑。如有意識地供給學生過量的實驗器材,為多方探索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如在交流時突出完成實驗的多種途徑和方法,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完成實驗,對實驗方法獨特的學生予以大力讚揚。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使課堂自始止終貫穿一種多向探索、勇於創新的積極氛圍,着眼於學生創新能力和意識的培養。

  最後,在本設計中,主要的學習活動皆由學生自己設計、組織、實施、交流、總結和評價,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理念。並且注意了研究方法的滲透,課堂氣氛輕鬆,師生交流和諧,總體教學效果好。在知識總結和板書設計等方面也有獨到之處。

  創新設計方案(二)

  一、設計思路

  1、緣起。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可我遺憾地發現,除夕、春節是孩子們曾經的嚮往和企盼,而現在我們的一些年輕人卻在狂熱地過西方的平安夜、聖誕節。對聯與書法已經漸漸地拋棄了春節,疏遠了民族傳統文化。科技發達了,經濟發展了,社會進步了,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可人們的精神世界卻在退化。人們寧願花幾兩銀子去買現代科技製作的春聯,也懶得親自動手去寫原汁原味的傳統春聯。家家戶戶清一色的現代科技製作的春聯,很讓我懷疑中國傳統的對聯、書法藝術不會消亡。更令我感到一陣陣后怕的是,當我們的一些國人在漠視、在淡忘民族傳統文化的時候,韓國人卻在肆無忌憚地侵略!

  2、主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豐富寒假生活內涵

  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學校和教師責無旁貸——告訴學生,千萬別忘了我們的老祖宗饋贈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學校利用放寒假的機會,要求語文教師布置一些有關民族傳統文化的作業,具有現實性和必要性。它既可以避免學生瘋跑瘋玩,又不會擠壓學生休閑時間;既可以使學生得到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激發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又可以使學生的寒假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更加有意義。

  二、操作策略

  1、對聯。春節前,藉助工具書或者網絡,鞏固對聯知識,品味古今名聯,摘抄自己最喜歡的三對名聯,並解說喜歡的理由;力爭自撰一至三對春聯,作為自家春聯的一部分。其中,自己最喜歡的三對名聯與解說、自撰的春聯為備查作業。

  2、書法。在前兩年書法訓練的基礎上,春節前,用毛筆臨摹顏真卿或者柳公權等楷體書法名家的字帖,每天不少於三張書法紙;農曆廿八,自己動手為家裡寫春聯,無論寫得多麼蹩腳,也要堅持下去。其中的二十張書法習作為備查內容。

  對聯、書法作業解說: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告訴我們,舊時兒童一進私塾就要學習對對子,並且還有對對子的入門口訣;近幾年中考也不時出現對聯的考題,因此,這個作業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來說,不難完成,且具有現實意義。書法作業有一定的難度,前提條件是七、八年級時學生曾經有過一定強度的訓練。對於這兩個作業的現場落實,方法之一就是:教師鼓勵學生於春節期間互相串門,彼此拜年,交流心得,品評各家春聯、書法之長短(可以是同學家的,也可以是陌生人家的),以期共同進步。

  3、軼聞。對於春節這個古老的節日,演繹了許多有趣的習俗,也衍生出許多動人的傳說、故事,如吃年糕、貼春聯、放爆竹等習俗的來歷。甚至各地的習俗因歷史等原因又有所不同,如泉港峰尾為什麼在大年初五還要重過一次春節。教師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或者網絡,甚至向自己的父輩、祖輩打聽,來了解這些軼聞,並把其中的一個最感興趣的軼聞整理在作業本上,以備開學時“反饋與評價”之用。

  解說:這個環節應該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最能夠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特別是發生在當地的軼聞。通過這個作業,可以使學生更多地了解春節文化,拓寬知識面,並通過實踐活動加強與他人之間的交流。

  4、寫作。這是該寒假作業的結束語,也是一個總結性的作業,目的是訓練學生寫作,加強學生對春節文化的認知和理解。教師要求學生在寒假的最後一天,以“寒假生活與春節文化”為寫作範圍,自選文體,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作文,總結寒假生活、寒假作業的得與失,抒寫自己的心理歷程和獨特感受。

  三、關鍵環節

  此作業設計方案操作起來有一定的障礙:一是學生的自覺性未必令人滿意,二是家長未必同意學生自己寫春聯。所以問題的關鍵是家長,班主任有必要在放假之前召開一次家長會,曉之以理,與家長商議一個比較妥善的操作辦法,以取得家長的支持、配合與幫助,共同督促學生完成寒假作業。同時,語文教師可採取“結對子”的辦法,讓兩個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成為搭檔,互相幫助,互相督促,共同進步。

  四、評價策略

  布置這樣的寒假作業很有意義,也很有價值,值得語文教師多花點時間。一開學,語文教師就要上一堂反饋與評價課,使寒假作業的目標得到真正的落實。

  課前準備:

  1、通知學生把寒假作業帶到班級(若有優秀春聯及其書法的攝影更好),與全班同學尤其是同組同學交流;

  2、要求各組組長召集本組同學品評寒假作業,推選優秀者在課堂上向全班同學展示。

  課堂流程:

  1、全班同學品評各家春聯、書法之長短(不限於同學家),指出其欣賞價值和可資借鑒之處。

  2、各組展示本組春聯、書法優秀作業;摘抄者解說名聯的妙處和自己喜歡的理由,自撰的優秀春聯由本組組長進行評價;教師要求科代表擇優把書法作業張貼在班級的“學習園地”。

  3、各組推選一名代表講一講有關春節文化的趣聞。

  4、全班同學各抒己見,談談自己在“寒假生活與春節文化”活動中的心得與感想。

  課外活動:

  成立班級小小編輯部,採用同學推選出來的四項優秀作業,發揮大家信息技術特長,辦一期圖文並茂的班刊,與全校同學分享寒假勞動成果。

  五、設計感言

  整個方案的實施過程是“作業設計——作業布置——完成作業——反饋評價——編輯班刊”,歷時一個多月,全程安排完整而系統,對學生進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教育和鍛煉。一是讓學生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充分挖掘春節文化底蘊,學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使寒假生活充實而有意義。二是為學生創造與家長、長輩、同學交流與協作的平台,增強學生人際溝通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三是充分體現語文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特點,拓寬拓廣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格物致知精神,提高學生各種實踐活動能力,使他們在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享受到辛勤耕耘之後的豐收的喜悅。

您正在瀏覽: 創新設計方案
網友評論
創新設計方案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