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家的讀後感

家的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家的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篇一:家的讀後感

  這次寒假,由於時間不足,匆忙看完巴金的名着《家》,不敢說完全看懂摸清。只能稍微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這是一個成都地區的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潰的故事,故事發生在辛亥革命以後。長江上游某大城市有個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館。高老太爺封建專制,頑固不化,代表傳統封建的勢力。覺新是長子長孫,早熟而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熏陶卻不敢頂撞長輩,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鬱中病逝。覺新的弟弟覺民、覺慧積极參加愛國運動,遭到爺爺的訓斥,並被軟禁家中。覺民與表妹琴相愛,但爺爺卻為他定下親事,覺民為此離家躲避,覺新夾在弟弟與爺爺中間受氣。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愛上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馮樂山卻指名要娶鳴鳳為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湖自盡…至此,覺新有所覺醒,而覺慧則毅然脫離家庭,投身革命。

  巴金以成熟的文筆揭露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揭露了在溫情關係掩蓋下的大家庭的勾心鬥角,揭露了所謂“詩禮傳家”的封建大家庭的無恥。另外,他還描寫了新思想下,新一代青年逐漸覺醒和反抗。封建勢力雖然強大,但那畢竟已成為過去,和現代社會發展相悖,始終會被社會所淘汰和遺棄,即使覺民、覺慧不站起來反抗,還會有千千萬萬的人站起來。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積极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另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鬥。一個如此龐大的的家庭衰落,雖然有點可惜,但封建專制始終是不可取的。

  在這些充滿政治色彩的思想下,也不乏細節的描寫。用了很多不同的修辭,景物彷彿就是為了主角的思想而生。比如小說一開頭寫風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館以及結尾寫覺慧如鳥脫籠似的離家。

  《家》的另一個特點是洋溢着純潔濃厚的青春氣息。這種單純而自然的氣息,正如巴金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在歷史的洪流中,這本書永遠不會被淘汰,因為它是我們新文化運動的見證。

  篇二:家的讀後感

  讀完家這部巴金的名作,合上書,內心卻無法平靜。巴金用那樸實無華卻熱情有力的筆觸描寫出了一個被封建社會壓迫下任煥發光彩的革命青年的覺醒與鬥爭。

  讀完整部小說可以看出,作者對覺新這個人物所花的筆墨最多,而且可以說是整個作品布局的主幹。這是一個為舊制度所薰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雖然有着是非和愛憎的界限,也理解奪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奪去了他所最愛的梅和瑞珏的是“全個禮教,全個傳統,全個迷信 ”,但他無力掙扎,只能傷心地痛哭,忍愛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舊禮教制度下的犧牲者,但同時又不自覺地扮演了一個維護者的角色

  他用充滿熱情的語言勾勒出了覺新這個人物的飽滿形象,這個有些矛盾的角色再聽他的筆下活了過來,充滿了革命青年的生命力。而覺新,也是此書眾多成功塑造的任務中給人留下最大印象的角色。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他的矛盾,他的激情,他的過去與現在,都變得清晰起來。

  覺新從小受到的教育,家族的種種,社會在不知不覺中對他的影響,造成了他在面對事情時過多地選擇了逃避、忍耐、順從。同這社會腐蝕下的大多人一樣,選擇去逆來順受,去接受而不是反抗。

  他的命運是殘酷的,從最初“他的腦子裡充滿了許多美麗的幻想。在那個時期中他是為一般同學所最羨慕的人。”如果沒有大的變故,覺民將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理想邁進,走上人生的坦途。到後來的因為長輩間在麻將桌上的矛盾,他痛失了青梅竹馬的愛人,與一個不相識的女子結婚。出國的夢想也隨着破滅,最後走上這條路一去不返。但這也顯現除了他的懦弱與不安,不敢去反抗這樣的命運。

  背負上整個家族的負擔,去應付各種的勾心鬥角,漸漸變得不再稚嫩,不再激情,他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天真的懷抱着夢想的青年學生了。

  他採取“作揖主義”“無抵抗主義”,其實這並非他的初衷,而是他在複雜的家族鬥爭中所作出的無奈之舉。而覺新的悲劇正是在這種種無奈中展開。

  覺新的悲劇不只是自己的錯,更多的還是---這樣的社會下的腐敗的高家帶給他的。

  在封建社會日趨瓦解的時代,像高家這樣的封建大家族也註定走向腐朽和墮落。家族的逐漸腐化令覺新認識到它所嚴格遵守的舊傳統再也無力支撐起這個家,現實的巨大壓力使覺新變得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終認為封建秩序是不可動搖的,因而在紛亂的境況中他只有選擇墨守。

  這是新舊社會交替不可避免的悲劇,也是覺新對封建社會懦弱的表現的最終結果覺新不是一個單純的個人,而是這樣腐朽的社會下眾多悲劇人物的剪影。他的矛盾,他的不幸,都必將成為那個時代的一個人物片段。由自己的懦弱而帶來的一切不幸,由時代帶來的一切悲劇,並不只是那時會有,現在,以後,也必將存在。打破命運桎梏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改變自己,相信自己,堅定不移的走下去。

  篇三:家的讀後感

  抽絲般的細碎漫長,終於還是把巴金的《家》給讀完了,雖然未能趕在考試 的前面,但也慶幸着終是把它讀了。

  惱恨自己 出生的晚了些,未及趕上那個時代,對於書中的青年 應有之熱情無法去親歷着體驗了。對於封建制度那個早已陳死的東西,因為沒有受過它的毒害,也生不出恨意。書中能引我 同感的,卻是那些對於成長 的感慨於無奈 ,甚至是帶着感傷 的懷念。這恐怕是作者所始料不及的吧。但這篇雜感卻非是要發些感慨,只是想發感想而已。

  覺新與覺慧是書中兩個性格 很對立的人物 ,一個逆來順受,一個從不屈服。覺新總是為了顧及別人的感受而委屈 自己,覺慧堅持 自己是對的而不會太在意別人。在那個時代大背景下,作者有意把覺新置於悲劇之地來警醒青年,又把覺慧塑造成覺醒青年之典範以引導青年走向自由 之路。但在現今這個社會 ,以在下拙見,覺新未必不可取,而覺慧又未必可齲

  覺新顧及家庭 的和-諧,寧願將許多痛苦 自己擔下,屢為別人意念而委屈自己,如此博愛、犧牲之精神當為世人之楷模。其不可取之處是明知別人是有意的傷害 而逆受,近於懦弱,珏之死實是大過失。為人當有博愛、犧牲之品格,凡事多替別人想想實是社會溫暖 之根源,但博愛之人更需有明辨是非之眼睛 。覺慧之性格於當今社會可取之處不可太多,無論自己如何的正確都不可太執着於自我,許多次他對於覺新的嘲諷指責都近乎惡毒。如今之青年都如覺慧般是很自我的,無論是對於朋友 、兄弟 甚至是父母 都不肯稍作讓步,只顧及自己的喜怒哀樂而不肯替他人想半點。或許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老年人看新人總感嘆一輩不如一輩,上輩人總覺着下輩人行為方式不合情理,不顧情面。而這情理又多體現在人們相處時,懂情理的不肯傷了別人。而這些在新輩人眼中又多被責為圓滑。誠然,人們是越來越理性的,權利觀念越來越強,總不肯吃半點虧。然而,人總是活在社會中的,用完與他人接觸的,斷不能完全不顧及別人的。

  大家或許會發現 ,無論稜角多分明的青年,到了中年以後都會變得溫和些,這便是世人所說的“世故”了,但從另一方面說,是因為人們成熟 了,發現人與人的接觸中必須要顧及別人的感受的。

  嘮嘮叨叨這麼多,發現所寫的竟然與所要表達的並不那麼一致,呵呵…想說的其實不多,只一個意思:做人 不可太自我,要換位思考 ,多顧及一下別人的感受。畢竟和-諧社會最終還是人與人的和-諧。

您正在瀏覽: 家的讀後感
網友評論
家的讀後感 暫無評論